新政頻頻多地戶籍鬆綁 粵港澳大灣區出實招引人才

2020-12-25 財經網

臨近歲末,「搶人大戰」似有升級的意味。

12月16日,廣州市人社局發布《廣州市差別化入戶市外遷入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出,擬出臺差別化落戶政策,該政策的實施範圍為:白雲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從化區和增城區7個行政區。

除廣州以外,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多地紛紛出臺了落戶新政,均力圖為戶籍鬆綁,其中包括珠海、東莞、惠州、江門等城市。新政背後的考量,均指向了人才吸引。

人口是一座城市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紛紛加入「搶人」大戰,其中放寬落戶限制是主要的手段。如今,各地的人才政策已經從「粗獷」向「細化」演進,在各城市的陸續跟進下,未來的人才流動在粵港澳大灣區將更加暢通。

受訪專家指出,降低落戶門檻是大勢所趨,隨著多地逐步放開落戶限制,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流動將呈加速態勢。不過,各地要構建人才的「護城河」,除了短期的政策激勵外,要留住人才,最重要的還在於旺盛的產業發展及完善的公共服務配套。

大灣區多地放鬆戶籍門檻

廣州此次發布的《徵求意見稿》擬規定,在廣州差別化入戶實施範圍內就業或創業,且同時符合擁有國內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單證),或擁有國內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專學歷,或全日制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班、高級工班畢業人員;年齡在28周歲及以下;申報時須在差別化入戶實施範圍區域內連續繳納社會保險滿12個月的,可在差別化入戶實施範圍內的行政區辦理登記入戶。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廣州此次放寬落戶限制,沒有搞「一刀切」,而是實行了差別化落戶政策。廣州市面積超過740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而從化、增城、南沙、白雲等外圍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廣州擬出臺差別化落戶新政,此舉可為一線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提供新思路。

除了廣州以外,今年,珠三角地區多個城市也紛紛為戶籍鬆綁,降低引進人才入戶門檻。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發現,對於學歷型人才,各地均大幅放寬了落戶限制。

今年6月,惠州市公安局發布「關於徵求《惠州市戶口登記、遷移準入條件(試行)》(修訂稿)意見的通告」。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降低引進人才入戶門檻,學歷型人才放寬至大中專以上學歷,技能型人才放寬至初級等級以上專業職稱和技能等級,並且不與繳納社會保險和籤訂勞動合同掛鈎。

今年9月1日,東莞市正式實施人才入戶新政。按照東莞的入戶新政,國內大專學歷未滿40周歲人員;省內職業學校、技工院校學制教育畢業兩年內的人員;具備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未滿45周歲的人員,只要在東莞市依法參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均可直接申請入戶。相比現行的全日制本科學歷的入戶條件限制,東莞市人才入戶的學歷門檻進一步降低。

11月6日,珠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放寬我市人才引進及入戶條件的通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對於人才入戶,珠海現行政策規定為全日制大專(高職)以上學歷,新政放寬為:具有國家教育部承認的大專(高職)以上學歷、人社部承認的技工院校高級工班及以上畢業生均予以納入人才引進。此外,還放寬了年齡條件,取消部分技能型人才的限制條件。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通知》,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點人群落戶限制,此外,還鼓勵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區新區落戶限制。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多地放寬落戶限制,一方面是在落實國家的相關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為城市和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個人消費等內生動力將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只有人進來才會有消費。另外,人口可以跟著產業走,產業發展也是依附在人口之上,這是雙向的效應。」孫不熟說。

注重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3.4‰。比總人口更早下降的,是勞動力的比例和規模,15至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於2013年達到10億峰值之後,以每年300萬的速度遞減。不僅如此,我國正進入老齡化加快推進的時期,一線城市戶籍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更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撰文指出,從人口角度來說,人口態勢的變化使得勞動力成為城市競爭中最關鍵的生產要素,未來必須依賴外來人口為城市注入創新活力。

從城市發展角度來說,對人才的渴望也反映出城市產業發展的旺盛需求。伴隨著近年來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高端製造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對技術型人才的渴求將加大。

胡剛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陸續出臺新政為戶籍鬆綁,降低入戶門檻,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大灣區就業創業,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支撐。

數據顯示,2019年廣州、深圳兩個超級大城市的人口分別比上年淨增40.15萬人和41.22萬人,佔同期珠三角核心區常住人口增量的55.73%。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廣東省區域發展藍皮書研究會此前發布的《2020年中國廣州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稱,廣州對人口具有超強的吸引力,使得近年來人口流入量持續保持高位。

不過,分析也指出,從人口增長彈性係數來看,2014-2018年,廣州人口增長彈性係數為0.42(即地區生產總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相應帶來0.42個人口增長。0.2及以下為「協調發展級」,0.2-0.99為「發展的漸進級」,大於或等於1為「發展停滯級」),僅低於深圳(0.44),說明近年來廣州、深圳常住人口增速加快,但人口對地區生產總值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

專家認為,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長能為城市發展提供人才儲備,但某種意義上說,人口增長也要適度,過快的人口增長短期內不一定能實現經濟更快發展。廣州應從吸引人口轉向留住人口,注重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注重引入人才的層次、結構和產業配套程度。

孫不熟分析稱,降低落戶門檻是未來的大勢所趨,粵港澳大灣區多地逐步放開落戶限制,未來人口流動將呈加速態勢。不過,各大城市要構建人才的「護城河」,除了短期的政策激勵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大力扶持產業的發展,以及完善的公共服務配套。

楊舸也指出,人才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是人才戰略的核心,創新型、知識型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需要人才,也吸引人才,城市應依託企業研發平臺、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優勢產業的產研融合孵化機制,充分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相關焦點

  • 二線城市"戶籍新政"掀起人才落戶潮
    去年以來,包括武漢、長沙、瀋陽在內的國內多個二線城市紛紛出臺「戶籍新政」,對以大學生為主的高學歷人才等降低落戶門檻,並輔之以住房、就業、收入等諸多優惠政策,對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日趨增強,多地都出現了落戶人口「井噴」現象。基層幹部和學者表示,戶籍新政凸顯出二線城市人才工作思路的轉變,而改善人口結構、增加城市活力、撬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溢出效應」也在初步顯現。
  • 粵港澳大灣區裡的珠海樓市樣本
    珠海市,粵港澳大灣區 「9+2」城市群中,9個廣東省城市裡面積最小的地級市,卻也是與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距離最近的大灣區城市。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通車,將珠海和澳門通往香港的陸路交通時間由3個小時縮短至45分鐘。而在經濟融合發展之外,生活和居住的改變也是這個對標世界級灣區的規劃中備受關注的焦點。珠海是一個「關口」,也是中國粵港澳大灣區中的一個「規劃樣本」。
  • 廣州:天河區要建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電競中心
    劍指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電競中心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天河區作為廣州的經濟第一區、核心發展極,是聚眾、聚商、聚氣的超級引流樞紐,有責任、有能力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並展現天河擔當。」
  • 多地鬆綁調控背後:樓市雙向調節,你看懂了嗎?
    連日來,南京、天津、三亞、長沙等多地相繼傳出樓市調控鬆綁的消息,放寬落戶限制、降低人才購房門檻、取消特定人群購房限制、公積金貸款調整等政策層出不窮。儘管三亞、長沙、燕郊三地官方四天內先後否認放鬆限購,但關於樓市調控放鬆的話題還是引起了市場的關注和熱議。
  • 北大武常岐: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應更加強調吸引人才
    因為紐約也是美國經濟和金融中心,而且紐約傳統產業一直發展不錯,鋼鐵等製造業實力都比較強,這點與粵港澳大灣區比較相似。2、粵港澳大灣區是貿易和創新雙輪驅動,它不只是要做貿易,實際上也是一個製造和創新基地。3、對粵港澳大灣區來講,人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規劃綱要》中應該更加強調人才的作用,我比較擔心人才不足的問題。
  • 廣州購房政策2019最新 廣州市黃埔區人才住房政策調整
    12月20日,廣州市黃埔區住建局發文對購房政策進行了調整,不僅工作半年以上的各類人才購1套房不受戶籍限制,而且特定人才的父母、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均可購1套房,另外,港澳居民、某產業園工作的新加坡居民在該產業園購房享受與廣州戶籍居民同等待遇。
  • 今夜不打烊,聽到佛山推人才新政 順德某樓盤大喊一聲
    來源:時代周報11月29日下午18點50分,距離佛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布《佛山市住房發展規劃(2018-2022)文本(徵求意見稿)》不足28個小時,佛山市人力資和社會保障局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人才住房政策的補充通知》,明確優粵佛山卡A卡、B卡、C卡、T卡的人才,享受本市戶籍人口購房政策,及在佛山本地工作、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或中級工及以上職業資格的人才,首套購房不受戶籍和個稅
  • 投資創業生活兩地通 稅收便利促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
    廣東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共贏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稅收對促進經濟發展、助力企業創新轉型、實現三地共贏同發展的作用。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投資,不少香港和澳門的人士都感受到稅收新政帶來的便利。白天在珠海中心大廈上班,傍晚回到漁人碼頭家中吃飯,隨著澳門回歸邁過第21個年頭,這幅圖景已成為粵澳合作一體化發展的現實畫面。
  • 廣東推18項便民措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辦理出入境證件條件有變化   在粵港澳大灣區9市高等院校就讀的外省市戶籍大學生,可以憑二代居民身份證和高校在學證明,在就學地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辦出入境證件;在粵港澳大灣區9市就業就學人員的外省市戶籍年滿60周歲父母或未滿16周歲子女,可以憑二代居民身份證,在居住地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辦出入境證件。
  • 惠州惠陽舉行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青年人才交流系列活動
    12月19日至20日,「人才助力·築夢惠陽」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青年人才交流系列活動在惠州市惠陽舉行。一批粵港澳大灣區創業青年,以及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莞理工學院等高校逾60名青年人才代表以「智造新體驗·活力惠陽行」為主題深度走訪惠陽。
  • 粵港澳大灣區GDP預計用4年超過東京和紐約灣區,世界第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中國積極推動區域合作的一個重要決策,對於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保持國家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說紐約灣區是「金融灣區」,舊金山灣區是「科技灣區」,東京灣區是「產業灣區」,那麼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就是「人才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創新,人才、教育是帶動科技、工程、推動創新的重要動力。
  • 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政商要情
    廣東省政府支持深交所在廣州市設立並運營服務基地,就近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依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關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深交所地緣、技術、人才、專業等優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協同發展。2020年合作的重點工作圍繞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跨界基礎設施建設及通關便利化;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促進現代服務業合作;推進教育、人才和青年交流合作;建設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優質生活圈;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這8大方面,共涉及73項細則。
  • 嵐山區開闢人才招引新渠道
    今年以來,嵐山區圍繞落實省、市人才制度改革攻堅行動,探索人才招引「四種模式」,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飛地引才克服「坐等上門」思想,前移引才平臺,先後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成立人才協同招引中心,撥付工作經費170萬元,派駐人員集中辦公,打造人才引育「飛地」。對引進的離岸資源,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在區內建設佔地600畝的智能製造產業園,承接高科技項目、科技產業孵化器等創新綜合體。目前,產業園已進駐企業與團隊12家。
  • 剛得到消息佛山限購鬆綁!深圳和東莞會跟進嗎?大灣區買房爆發即將...
    ,大力吸引各類人才尤其是產業技能人才來我市安居樂業,培養產業人才大軍,讓各類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為我市建設世界級先進位造業城市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完善人才住房政策補充通知如下:  一、認定為優粵佛山卡A卡、B卡、C卡、T卡的人才,享受我市戶籍人口購房政策。
  • 專題| 大灣區規劃落地後珠海、中山、江門和肇慶四城樓市變化及其...
    導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落地後,整體呈現珠海、中山、江門和肇慶市場熱度依次遞減。  文/  克而瑞研究中心  受益於粵港澳大灣區遠景規劃,釋放巨大的改革制度紅利,粵港澳大灣區將對標打造成全球第四大經濟灣區。灣區交通、經濟、產業等快速發展,高素質人才大量引進,有望給粵9城房地產市場提供更為堅實的需求支撐,市場前景長期看好。
  • 粵港澳合作加快大灣區建設步伐
    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籤署以來,廣東舉全省之力推動各項工作,攜手港澳推動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隨著體制機制銜接的逐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一步暢通,粵港澳三地協同發展進一步深化。
  • 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
    《方案》特別提出,促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自貿試驗區帶來哪些對接互動的新機遇?廣東如何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廣東、粵港澳大灣區要研究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創新,抓住重點、為己所用,進一步推動高水平開放。」
  • 《粵港澳大灣區Q3理想安居指數報告》:新房成交量環比上漲23.65%
    近日,58同城、安居客發布《2020粵港澳大灣區三季度理想安居指數報告》,報告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樓市政策、新房成交、購房用戶畫像等不同角度透析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形勢,為廣大用戶提供有意義的置業參考。報告指出,三季度大灣區樓市走勢向好,共有159宗宅地及商住用地成功出讓,收金1483.15億元;大灣區內地9城新建商品房共成交21.49萬套,成交套數環比2季度上漲23.65%。
  • 南沙加快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運核心產業鏈
    南沙港航線通達全球200多個城市國慶前夕,粵港澳大灣區迎來國際航運新政「禮包」。從今年10月1日至2023年底,對在南沙自貿片區開展國際航運保險業務給予一定稅收優惠。從航運保險業務稅收優惠到首筆國際航運保險免稅保單落地,這背後正是南沙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速升級的寫照。
  • 加強三地工商界深度交流,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成立
    12月18日,來自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200多位工商界代表,共同在前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副主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新華集團董事局主席蔡冠深擔任主席,並獲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