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武常岐: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應更加強調吸引人才

2020-12-20 網易財經

網易研究局NO.543

採寫|楊澤宇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正式出爐,作為中國第一個大灣區,它會給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網易研究局採訪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武常岐。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涉及到珠三角九市、香港和澳門,其中珠三角的九個城市是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這「9+2」城市的總面積是5.6萬平方公裡,比瑞士稍大一點,2017年年末大灣區總人口約7000萬。

60S要點速讀:

1、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和紐約大灣區有點相似。因為紐約也是美國經濟和金融中心,而且紐約傳統產業一直發展不錯,鋼鐵等製造業實力都比較強,這點與粵港澳大灣區比較相似。

2、粵港澳大灣區是貿易和創新雙輪驅動,它不只是要做貿易,實際上也是一個製造和創新基地。

3、對粵港澳大灣區來講,人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規劃綱要》中應該更加強調人才的作用,我比較擔心人才不足的問題。

4、實際上從某種經濟意義上,沒有傳統產業,只有傳統的辦法。

5、我覺得扶持小企業這個概念是不對的,應該扶持成長型企業。

6、市場不是缺錢,而是缺做市場運營的專業人才,特別是新的金融市場形態的人才,去把錢用活,投到該投資的地方。

以下為採訪精編:

網易研究局:大灣區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世界上已經有比較成熟的大灣區,比如東京、紐約、舊金山,粵港澳大灣區相比於世界上的這些大灣區,有什麼不同或明顯特徵?

武常岐:從物流的角度講,大灣區的好處是更經濟,因為還沒有一種運輸工具比船運,特別是貨櫃更經濟,這些大灣區的物流、基礎設施是非常有競爭優勢的。

東京大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同:日本有1億多人口,但其中東京聚集了幾千萬人,事實上東京是日本的經濟重心,所以其他城市都相對而言是邊緣地帶。粵港澳大灣區有約7000萬人,但後方還有十四億人作為產業的支撐,所以粵港澳大灣區其實是整個經濟的支撐和引領。

粵港澳大灣區和舊金山大灣區也不太一樣,因為舊金山大灣區實際上是IT產業聚集地,產業相對來講自成一個小體系,結構較為單一。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和紐約大灣區有點相似。因為紐約也是美國經濟和金融中心,而且紐約傳統產業一直發展得不錯,鋼鐵等製造業實力都比較強,這點與粵港澳大灣區比較相似。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粵港澳大灣區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網易研究局:自貿區和大灣區有什麼區別?海南自貿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在定位和功能上有什麼不同?能否實現互濟作用?

武常岐:實際上現在自貿區叫做自貿試驗區,「試驗」就是想通過一些「先行先試」,把先進的事物通過試驗來做。對自貿區來說,貿易非常重要,自貿區會在通關、服務等方面提供一些便利條件。而粵港澳大灣區是貿易和創新雙輪驅動,它不只是要發展貿易,實際上也是一個製造和創新基地。

從貿易上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顯著優勢,就是大灣區內部有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從創新上來說,對粵港澳大灣區來講,人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香港很注重人才培養,投入很多資金建設一流大學,比如香港科技大學等等。《規劃綱要》中應該更加強調人才的作用,我比較擔心人才不足的問題,海南自貿區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問題。

網易研究局:粵港澳大灣區想要打造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但是目前來看,佔據其區域內主流經濟競爭優勢的產業,仍然是製造業等傳統產業,如何才能實現轉型?

武常岐:我覺得還是得加深認識,很多人的認識水平都不夠。實際上從某種經濟意義上,沒有傳統產業,只有傳統的辦法。比如,服裝業算傳統產業嗎?數次工業革命之後,我們現在還在生產服裝,這個行業還在,但是生產的方法有了很大變化。現在我們會用人工智慧去設計、量體,會用更先進的方法加工面料。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服裝業是傳統產業,因為產品形態已經很久遠,但是生產方法在不斷更新——怎樣組織生產,用什麼方法去生產,讓每件衣服對消費者都合適,這都需要度身定製,而且要實現大規模定製,得有智能技術才能生產,這恰恰是我們的強項。

深圳一個顯著的活力就是有很強的適應性。對比美國矽谷,其早期有惠普,後來有蘋果、思科等大型公司;深圳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立了一批以華為代表的製造業企業,後來九十年代又成立了一批信息技術企業,到了21世紀又有華大基因、大疆等高新技術企業,這些都是其適應性的表現。

網易研究局:粵港澳大灣區是否有足夠的融資能力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對於初創和中小企業來說,盈利能力尚不明確,「輕資產」特質顯著,通常很難從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融到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武常岐:香港本身金融形態的特徵是銀行業很強,比如滙豐、渣打等。因為銀行是避險的,所以香港很難做金融創新,香港會計師行、律師行都很嚴謹,都需有抵押物,房地產相對來講是有抵押物的,因此容易獲得貸款,而很多科創企業沒有抵押物,就很難獲得資金支持。

這一點深圳解決的比香港好,深圳的創投和私募比較多,但深圳比起矽谷還有差距。矽谷的大銀行很少,舊金山有幾家,矽谷沒有高樓,都是類似於小別墅的建築,可以動用很多資源。

我覺得扶持小企業這個概念是不對的,應該扶持成長型企業,就是要扶持有成長潛力的企業,這就不是需要銀行資金去解決,而是需要創投、私募、天使投資,一旦企業成長起來,銀行自然會給它們借錢。

當然,這是理想狀態,因為做私募和風投還是需要人才,目前這些專業人員還是比較緊缺。市場不是缺錢,而是缺做市場運營的專業人才,特別是新的金融市場形態的人才,去把錢用活,投到該投資的地方。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中國版>>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國際版>>

本文來源:網易研究局 責任編輯:楊澤宇_NF6036

相關焦點

  • 北大武常岐:與世界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有何不同
    【MBA中國網訊】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標誌著大灣區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真正融為一體,實現協同發展?
  • 北大武常岐教授:海爾放棄收購美泰是明智的
    前日,武常岐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在滬召開的EMBA管理論壇暨EMBA課程說明會上發表《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演講,並於席間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該學院EMBA課程上海班將於今年11月開班。  他指出,中國企業進行國際化擴張有著多種原因。  「但我個人認為,目前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都不是很成功。」
  • 文旅專家深度解析 粵港澳大灣區旅遊規劃釋放哪些信號?
    事實上,由於粵港澳大灣區在我國的核心地位,其文旅產業發展一直備受矚目,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一經公布便引起了不小的反響,1月5日,文化和旅遊部港澳臺辦有關負責人就《規劃》答記者問,眾多行內人士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
  • 王緝憲:簡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王緝憲:簡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王緝憲/博士、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 2019-02-20 17:07 來源
  • 粵港澳大灣區:三方求變達共贏
    然而,經歷了粗放型的對外開放之後,在新一輪的對外開放中,我們更強調科技創新的元素。8月23日,颱風「天鴿」登陸廣州南沙區,驟雨如豆,被狂風掃落的枝葉滿地狼藉。記者從佛山趕往南沙區採訪,因為颱風的緣故,很多工廠都放假了,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科電子」)卻是例外。「最近國家發改委和相關部門正在南沙區調研大灣區的規劃。」
  •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新華社北京2月18日電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如下。本規劃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 澳門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青年論壇」
    新華社澳門2月26日電(記者胡瑤)由澳門理工學院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青年論壇」26日在澳門舉行,與會者就「一國兩制」新實踐、合作協調架構、青年就業創業以及高等教育合作等話題進行討論。  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任冷鐵勳在論壇上表示,「一國兩制」事業在澳門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
  • 政策解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正心·致雅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規劃》包含哪些內容?明確了哪些目標?一起去看看吧!
  • 中山奮力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權威訪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指出,要深化珠三角九市與港澳全面務實合作,促進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為粵港澳發展提供新動能,為內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示範。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中山接下來該如何結合自身實際推動粵港澳互利合作,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
  • 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
    《方案》特別提出,促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自貿試驗區帶來哪些對接互動的新機遇?廣東如何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廣東、粵港澳大灣區要研究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創新,抓住重點、為己所用,進一步推動高水平開放。」
  • 規劃來了!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要素集聚,為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高等教育發展各具特色,為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提供廣闊空間。近日,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建設作出了新的部署。
  • 新政頻頻多地戶籍鬆綁 粵港澳大灣區出實招引人才
    除廣州以外,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多地紛紛出臺了落戶新政,均力圖為戶籍鬆綁,其中包括珠海、東莞、惠州、江門等城市。新政背後的考量,均指向了人才吸引。人口是一座城市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紛紛加入「搶人」大戰,其中放寬落戶限制是主要的手段。
  • 香港可為大灣區吸納創科人才(聲音)
    「『十四五』規劃下的灣區金融科技:機遇與創新」論壇日前在香港舉行。線上線下,來自港澳和內地的專家學者、業界人士同步聚焦「十四五」規劃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前景。他們認為,香港可為粵港澳大灣區匯聚創科人才,打造國際創科金融中心。
  • 惠州惠陽舉行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青年人才交流系列活動
    12月19日至20日,「人才助力·築夢惠陽」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青年人才交流系列活動在惠州市惠陽舉行。一批粵港澳大灣區創業青年,以及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莞理工學院等高校逾60名青年人才代表以「智造新體驗·活力惠陽行」為主題深度走訪惠陽。
  • 粵港澳大灣區軟實力建設研討會在深圳舉行
    粵港澳大灣區軟實力建設研討會在深圳舉行 2018年05月04日 13: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李永傑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李永傑)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即將出臺,如何發揮粵港澳三地文化軟實力的作用助推大灣區建設
  • 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2018-2035年)
    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2018-2035年) 關於印發《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2018-2035
  • 粵港澳大灣區地圖範圍面積城市名單 四大中心城市規劃
    製圖 中新網  2月18日,籌備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從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粵、港、澳三地政府籤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再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前景可期。而隨著綱要的公布,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逐漸顯現。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一國兩制」方針,依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若干意見》,圍繞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統籌構建現代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協同推進氣象強國建設,加快提高中國氣象的國際影響力和在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編制本規劃。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惠州作為大灣區的明星城市!
    自2019年2月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以來,一個對標世界三大灣區的第四大灣區冉冉升起,以深圳為龍頭導向核心的世界級都會圈正在成團,吸引了來自世界各方的目光    惠州作為大灣區的明星城市,在新近發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中,更是被明確納入「深圳都市圈」,未來乘風破浪,熱土價值進一步凸顯。
  • 澳門機場積極響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民航資源網2019年2月25日消息:2019年2月22日,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CAM)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座談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鄧軍博士主持會議,帶領公司管理層針對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進行討論從具體業務方面應如何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