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研究局NO.543
採寫|楊澤宇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正式出爐,作為中國第一個大灣區,它會給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網易研究局採訪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武常岐。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涉及到珠三角九市、香港和澳門,其中珠三角的九個城市是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這「9+2」城市的總面積是5.6萬平方公裡,比瑞士稍大一點,2017年年末大灣區總人口約7000萬。
60S要點速讀:
1、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和紐約大灣區有點相似。因為紐約也是美國經濟和金融中心,而且紐約傳統產業一直發展不錯,鋼鐵等製造業實力都比較強,這點與粵港澳大灣區比較相似。
2、粵港澳大灣區是貿易和創新雙輪驅動,它不只是要做貿易,實際上也是一個製造和創新基地。
3、對粵港澳大灣區來講,人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規劃綱要》中應該更加強調人才的作用,我比較擔心人才不足的問題。
4、實際上從某種經濟意義上,沒有傳統產業,只有傳統的辦法。
5、我覺得扶持小企業這個概念是不對的,應該扶持成長型企業。
6、市場不是缺錢,而是缺做市場運營的專業人才,特別是新的金融市場形態的人才,去把錢用活,投到該投資的地方。
以下為採訪精編:
網易研究局:大灣區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世界上已經有比較成熟的大灣區,比如東京、紐約、舊金山,粵港澳大灣區相比於世界上的這些大灣區,有什麼不同或明顯特徵?
武常岐:從物流的角度講,大灣區的好處是更經濟,因為還沒有一種運輸工具比船運,特別是貨櫃更經濟,這些大灣區的物流、基礎設施是非常有競爭優勢的。
東京大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同:日本有1億多人口,但其中東京聚集了幾千萬人,事實上東京是日本的經濟重心,所以其他城市都相對而言是邊緣地帶。粵港澳大灣區有約7000萬人,但後方還有十四億人作為產業的支撐,所以粵港澳大灣區其實是整個經濟的支撐和引領。
粵港澳大灣區和舊金山大灣區也不太一樣,因為舊金山大灣區實際上是IT產業聚集地,產業相對來講自成一個小體系,結構較為單一。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和紐約大灣區有點相似。因為紐約也是美國經濟和金融中心,而且紐約傳統產業一直發展得不錯,鋼鐵等製造業實力都比較強,這點與粵港澳大灣區比較相似。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粵港澳大灣區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網易研究局:自貿區和大灣區有什麼區別?海南自貿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在定位和功能上有什麼不同?能否實現互濟作用?
武常岐:實際上現在自貿區叫做自貿試驗區,「試驗」就是想通過一些「先行先試」,把先進的事物通過試驗來做。對自貿區來說,貿易非常重要,自貿區會在通關、服務等方面提供一些便利條件。而粵港澳大灣區是貿易和創新雙輪驅動,它不只是要發展貿易,實際上也是一個製造和創新基地。
從貿易上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顯著優勢,就是大灣區內部有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從創新上來說,對粵港澳大灣區來講,人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香港很注重人才培養,投入很多資金建設一流大學,比如香港科技大學等等。《規劃綱要》中應該更加強調人才的作用,我比較擔心人才不足的問題,海南自貿區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問題。
網易研究局:粵港澳大灣區想要打造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但是目前來看,佔據其區域內主流經濟競爭優勢的產業,仍然是製造業等傳統產業,如何才能實現轉型?
武常岐:我覺得還是得加深認識,很多人的認識水平都不夠。實際上從某種經濟意義上,沒有傳統產業,只有傳統的辦法。比如,服裝業算傳統產業嗎?數次工業革命之後,我們現在還在生產服裝,這個行業還在,但是生產的方法有了很大變化。現在我們會用人工智慧去設計、量體,會用更先進的方法加工面料。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服裝業是傳統產業,因為產品形態已經很久遠,但是生產方法在不斷更新——怎樣組織生產,用什麼方法去生產,讓每件衣服對消費者都合適,這都需要度身定製,而且要實現大規模定製,得有智能技術才能生產,這恰恰是我們的強項。
深圳一個顯著的活力就是有很強的適應性。對比美國矽谷,其早期有惠普,後來有蘋果、思科等大型公司;深圳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立了一批以華為代表的製造業企業,後來九十年代又成立了一批信息技術企業,到了21世紀又有華大基因、大疆等高新技術企業,這些都是其適應性的表現。
網易研究局:粵港澳大灣區是否有足夠的融資能力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對於初創和中小企業來說,盈利能力尚不明確,「輕資產」特質顯著,通常很難從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融到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武常岐:香港本身金融形態的特徵是銀行業很強,比如滙豐、渣打等。因為銀行是避險的,所以香港很難做金融創新,香港會計師行、律師行都很嚴謹,都需有抵押物,房地產相對來講是有抵押物的,因此容易獲得貸款,而很多科創企業沒有抵押物,就很難獲得資金支持。
這一點深圳解決的比香港好,深圳的創投和私募比較多,但深圳比起矽谷還有差距。矽谷的大銀行很少,舊金山有幾家,矽谷沒有高樓,都是類似於小別墅的建築,可以動用很多資源。
我覺得扶持小企業這個概念是不對的,應該扶持成長型企業,就是要扶持有成長潛力的企業,這就不是需要銀行資金去解決,而是需要創投、私募、天使投資,一旦企業成長起來,銀行自然會給它們借錢。
當然,這是理想狀態,因為做私募和風投還是需要人才,目前這些專業人員還是比較緊缺。市場不是缺錢,而是缺做市場運營的專業人才,特別是新的金融市場形態的人才,去把錢用活,投到該投資的地方。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中國版>>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國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