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嚴丹虹
雖然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意願越來越強烈,但日前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受阻以及海爾退出美泰的競購戰,再次讓人看到中國企業參與國際併購時可能面臨的眾多困難與障礙。
對此,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武常岐教授日前表示,國外當地相關的政治環境、市場環境乃至社會環境都會對中國企業參與跨國經營造成一定影響。在此情況下,企業若不具備獨特競爭優勢,跨國經營將會轉成負擔,甚至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前日,武常岐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在滬召開的EMBA管理論壇暨EMBA課程說明會上發表《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演講,並於席間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該學院EMBA課程上海班將於今年11月開班。
他指出,中國企業進行國際化擴張有著多種原因。
「但我個人認為,目前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都不是很成功。」武常岐說,許多中國企業家在駕馭、管理跨國企業方面都欠缺相關經驗和管理人才。此外,如果不了解並適應當地市場,或是當地社會、政治環境更傾向於本土公司,而對外來產品和文化有所抵制,這就不利於企業在該地開展跨國經營。
以中海油參與對優尼科的收購為例,武常岐指出,雖然從根本上而言,優尼科是以自身經濟利益作為選擇收購方最重要的條件,但美國政治環境在其經濟利益的分配與平衡上發揮著很大作用;此外,目前美國大部分民眾對於中國企業在美收購有著較強牴觸情緒,這些都為中海油的收購行為造成眾多不便。
而對於海爾退出競購美泰一事,武常岐則認為「放棄是明智的」。
「收購是一個很大的麻煩。」他表示,「『海爾』其實是很有希望成為國際性知名品牌的,但若收購了美泰,今後海爾集團要怎樣處理『海爾』與『美泰』這兩大品牌在美國市場的推廣?事實上,他們不僅要花心思權衡好這一問題,還要投入大量資金繼續發展『美泰』這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