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賢哉似舅」 永葆楨幹

2020-12-21 福州新聞網

  福州鄉賢沈葆楨繼承了林則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傑出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近日,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沈葆楨:中國近代船政奠基人》一書作者沈巖研究員做客省圖書館東南周末講壇,作「中國近代船政奠基人——沈葆楨」講座,引領讀者走近這位中國近代船政奠基人——

  沈葆楨:「賢哉似舅」 永葆楨幹

  沈葆楨(1820年—1879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晚清時期的重要大臣,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也是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則徐的外甥,也是其女婿。

  作為船政文化專家,《沈葆楨:中國近代船政奠基人》一書的作者沈巖說,沈葆楨在創建船政、治理臺灣等方面,厥功至偉,聲名遠揚。

  家風薰陶

  沈巖結合《沈葆楨:中國近代船政奠基人》一書的內容,介紹了良好的家風對幼時沈葆楨的薰陶。沈葆楨的父親沈廷楓是教師,娶了林則徐的六妹林蕙芳。他的夫人則是林則徐的次女林普晴。林普晴是一位難得的賢內助,知書達理、甘於清貧、潔身自好。

  少年沈葆楨十分膽小,聽到鳥叫、貓叫,就嚇得躲到母親的懷裡。為了練其膽量,母親先舒其氣,讓他大聲朗讀。母親還給他講壯士的故事,讓他明白只有心虛才膽怯的道理,再讓他晚上在墓地行走。家風嚴使沈葆楨甚為獲益。沈葆楨的名字是舅舅林則徐為他起的。葆楨,永葆楨幹之意。古時建築,兩邊的立柱為楨,中間的立柱為幹。國家棟梁之材,謂之楨幹。舅舅起的「葆楨」是沈葆楨後來行世的名字。

  沈葆楨在林則徐家閱覽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作,且經常與林則徐促膝對談,對「洋務」有了初步了解。林則徐對沈葆楨的思想有著巨大的影響。歷史學家常常將沈葆楨作為林則徐的「道德繼承人」。

  沈葆楨少年時代還受業於著名經學家林昌彝,與夫人林普晴同為林氏弟子,頗受林昌彝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林昌彝是一位滿腹經綸的愛國志士,著名學者、《海國圖志》作者魏源和族人林則徐都是他的摯友。沈葆楨從小耳濡目染,在內心深處根植了愛國愛鄉的種子。

  沈葆楨立志以舅舅為榜樣,樹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決心為國效力爭光。沈葆楨在京城的三篇奏摺,在國家的層面上建議,高瞻遠矚,見解非凡,得到鹹豐帝的賞識。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沈葆楨受命據守廣信,形勢十分危急。當時,夫人林普晴懷揣印章坐在井邊(當時夫人懷有身孕,後來生下的女兒名叫懷印),手執寶劍,準備以死相拼。夫人的血書送到玉山總兵饒廷選那裡起了作用,饒廷選在沒有軍令的情況下起兵,被革職留營。但是,此舉使廣信城轉危為安。在江西巡撫任上,沈葆楨面對滿目瘡痍的景象,勵精圖治,固省強兵,終於使江西變了樣。

  「賢哉似舅」

  關於沈葆楨的歷史評說,有官方的評價,如上諭、清史稿的評價;有民間的說法,如各種書籍的評價等。沈巖舉了三個人的說法,一是清代重臣、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左宗棠,說他「賢哉似舅」;一是與左宗棠齊名的清代重臣曾國藩,說他事業「不減其舅」;還有就是被稱為「一代帝師」陳寶琛的評價:「吾閩百年來,名臣最著者數侯官林文忠、沈文肅二公。」說的就是林則徐、沈葆楨舅甥二人。

  沈葆楨理政32年,清正廉潔;愛民親民,凡事以百姓為主;辦事秉公,保持求實求精的作風。他堅持權操諸我,維護主權,堅持民族氣節。在軍事方面,他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在教育方面,他引進西學進行中國化改造。他在近代化建設方面,頗有建樹。在維護祖國統一方面,功不可沒。

  沈巖說,沈葆楨之事業,以督辦福州船政和創建福建水師為最。1866年,左宗棠授命籌建福建船政,但不久就被派去陝甘任總督,他推薦沈葆楨主持船政。船政是臨時機構,一般人不願履職,沈葆楨卻一幹八年,並取得好政績。他上任後,不顧重重阻力,大張旗鼓地開辦船政,在「購置者權操於人,何如製造者權操諸己」的指導思想下,開始了打造計劃。福州船政局的定位,一開始就是要能夠自己建造兵船。1868年1月,沈葆楨主持了第一艘木質兵艦「萬年青」號的龍骨安放典禮。這是中國人近代自造的第一艘蒸汽輪機戰艦。沈葆楨深知要科技強軍,必須培養人才。他在福建創辦船政學堂即「求是堂藝局」,培養海軍軍官,學習西方近代造船技術。他還推動了中國第一波出國學習(海軍)的浪潮。

  從1874年5月至1875年8月,沈葆楨曾作為欽差大臣兩赴臺灣,其治臺政策也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由於戰事迫在眉睫,沈葆楨考慮的主要是臺灣的軍事建設。而在二次巡臺期間,沈葆楨則對臺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進行治理和整頓,使臺灣發展邁上了近代化軌道。

  德澤後世

  今年是沈葆楨逝世140周年。沈巖說,儘管世事滄桑,但沈葆楨一生報國,廉政勤政,務實正直,令人敬仰,值得後世緬懷紀念。紀念沈葆楨有著許多現實意義。

  沈葆楨創辦船政就是為了整理水師,為了強軍。當時,宋晉等官吏說,現在外交議和了,沒必要造艦,發展海軍。沈葆楨駁斥說:船政不但五年不能停,億萬年也不能停。可以說,高科技嫁接是船政的成功之處。沈葆楨念念不忘鐵甲船有其道理,這是因為鐵甲船能攻,而北洋水師的「蚊子船」僅是守。1875年分南洋和北洋水師,沈葆楨把南洋三年的經費給北洋武裝以成軍,但李鴻章說鐵甲船是不急之務,沒有購買。「春秋第一賢相」子產說要寬猛結合,一味地寬只能是盜賊遍野。沈葆楨採取寬猛結合的方法治軍、治府、治省、治臺,取得了好成績。

  創辦船政,沈葆楨說學堂是根本。船政學子一畢業就被派上用場。近代的風雲人物,有不少船政學子的身影,嚴復就是其中一位。陳季同、羅豐祿是清廷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職業外交家,魏瀚、陳英、鄧世昌、薩鎮冰等都是近代著名人物。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臺灣,被高山族人民誤殺為藉口,發動侵臺戰爭。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辦理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籌劃海防事宜,辦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楨開始了他在臺灣的近代化倡導之路。沈葆楨很早就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性,1875年開啟了臺灣的近代化,先後推行「開山、開禁、開府、開礦」等一系列新政,改變了臺灣封閉的局面,使臺灣步入開放和近代化進程。

  (福建日報記者 林升文)

相關焦點

  • 沈葆楨:「賢哉似舅」 永葆楨幹·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家風嚴使沈葆楨甚為獲益。沈葆楨的名字是舅舅林則徐為他起的。葆楨,永葆楨幹之意。古時建築,兩邊的立柱為楨,中間的立柱為幹。國家棟梁之材,謂之楨幹。舅舅起的「葆楨」是沈葆楨後來行世的名字。    沈葆楨在林則徐家閱覽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作,且經常與林則徐促膝對談,對「洋務」有了初步了解。林則徐對沈葆楨的思想有著巨大的影響。歷史學家常常將沈葆楨作為林則徐的「道德繼承人」。
  • 林則徐曾為沈葆楨"一字師" 兩人系舅甥 翁婿關係
    林則徐曾為沈葆楨"一字師" 兩人系舅甥 翁婿關係 2014-12-04 09:48:30  晚清封疆大吏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外甥和女婿,年輕時,即長於書法,善於吟詠。有一次,他作《詠月詩》,得妙句「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頗為自得。林則徐也欣賞這兩句詩,但他品咂再三,總覺得詩境受到了局限,美中不足,於是他提筆改易一字,變為「一鉤已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詩境頓顯開闊,意味也更加深長了。
  • 臺灣近代化的首倡者——沈葆楨
    而林則徐能夠將小女林普晴嫁給他,應該是早就看好沈葆楨的前程的。  沈葆楨11歲那年,父親沈廷楓好不容易中了舉人,緊接著赴京應禮部試時,曾把沈葆楨帶上, 不是帶到京城,而是帶到南京,此時林則徐正在那裡擔任江寧布政使。沈廷楓把兒子留在南京,然後獨自北上應試, 未中,返家時又拐到林則徐那裡將沈葆楨帶回。
  • 沈葆楨
    臨行前左宗棠上疏說:非沈葆楨不能任其職。所以沈葆楨一上任即建船塢及機器廠,並附設藝童學堂。造成船艦20艘,分布各海口。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臺灣,被高山族人民誤殺為藉口,發動侵臺戰爭。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辦理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籌劃海防事宜,辦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楨開始了他在臺灣的近代化倡導之路。
  • 沈葆楨保衛臺灣
    沈葆楨保衛臺灣1874年5月10日,日軍在臺灣登陸。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奮力抵抗不敵身亡。日軍分三路掃蕩抗日派的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等原住民,諸社紛紛投降,戰爭很快就宣告結束。清政府得知日軍侵犯臺灣消息後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質問,並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直赴臺灣以保衛其地。沈葆楨是清末名臣,也是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後來官拜兩江總督和南洋大臣。 接到命令沈葆楨立即於1874年6月14日帶領「安瀾」、「伏波」、「飛雲」三艘軍艦赴臺。
  • 林則徐的女婿、清朝重臣沈葆楨堪稱好官
    道光二十年,對沈葆楨來說,可謂喜憂參半。斯年,他和老師林昌彝同榜中舉,和表妹林普晴喜結連理;同樣在斯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舅舅林則徐被革職查辦,泱泱中華從此進入半殖民地時代。個人的榮辱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相比,孰輕孰重,年輕的沈葆楨心中是有一桿秤的。
  • 到底是沈葆楨還是徐潤芝
    看了這些資料以後,陳悅也傾向相信「丙照」那個瘦削,顴骨高聳,目光炯炯,鼻子尖挺,留些鬍子(他的山羊須尤其令人注目)的像主才是沈葆楨。因為迄今仍未見有描寫沈葆楨容貌的文字記錄,這樣指認還未算滿意。陳悅隨後說見於「紫光閣功臣像」中的沈葆楨正符合個子瘦削、兩顴高、鼻子挺等特徵。
  • 沈葆楨的精神遺產
    沈葆楨接到船政大臣任命後,因為船政工薪較高,許多人想擠進船政拿高薪,以致沈家箱子堆滿了介紹信,「戶為之穿」,忙得沈葆楨「舌蔽唇焦」。進不了船政的人對他怨恨仇視,不斷寫匿名信、小字報(揭貼),謾罵攻擊。他置之不理。     沈葆楨秉公辦案,文武官員犯了錯誤,不論職務高低,概不寬容。有一胥吏是沈家姻親,因觸犯廠規被捕審訊。說情的親友很多,他都不買帳。
  • 沈葆楨與曾國藩恩怨糾葛
    曾國藩(圖源網絡)沈葆楨與曾國藩的關係,一直是個話題。曾國藩對沈葆楨有知遇之恩。鹹豐六年(1856年)一月,沈葆楨被任命為九江知府,當時的九江城被太平軍控制,沈葆楨別無去處,是曾國藩薦他入營,直到幾個月之後,沈葆楨被重新任命為廣信知府。這年八月,太平軍將領楊輔清率萬人進攻廣信,在夫人林普晴和前來援救的浙江提督饒廷選幫助下,沈葆楨採取攻其不備,襲擾輜重的戰術,七戰七捷,擊退了楊輔清的進攻,又是曾國藩第一時間向朝廷推薦沈葆楨擔任廣饒九南道。
  • 沈葆楨的成名之戰
    沈葆楨的妻子接到信後,毫不猶豫地第一時間出發,來到了江西。「林則徐色彩」       沈葆楨的妻子叫林普晴,是晚清著名人物林則徐的女兒。而沈葆楨的母親則是林則徐的胞妹。因此沈葆楨身上有著無法擺脫的「林則徐色彩」。
  • 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
    今天講講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三人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1. 三人都是曾國藩的學生,也曾是其最為看重的學生之一;2.李鴻章的情商比左宗棠、沈葆楨高出好幾倍,主要體現在李更為顧全大局,知道感恩;2. 左宗棠、沈葆楨兩人先後與老師曾國藩撕破了臉,沈葆楨表現得有點忘恩負義,想建立自己的隊伍,壯大自己的實力。3.
  • 沈葆楨信札散論
    沈文肅即沈葆楨。作為晚清政壇要員,沈葆楨與其他一些文人士大夫一樣,鍾情翰墨詩書。但其書法能夠突破館閣體的局限,融歐體、章草、何紹基等書體於一爐,碑帖結合,自成一家,氣格獨特。應該說,在晚清書壇上,應該有沈葆楨的重要一席之地。讀沈葆楨及其書法,顯示了一個清醒的文化保守者於大變局中在根基與求變之間高明的自我平衡。
  • 朋友在關鍵時刻是用來「出賣」的,左宗棠好友沈葆楨的醜惡表演
    關鍵時刻好朋友也靠不住朝廷指派左宗棠的好友,時任兩江總督的沈葆楨具體辦理。沈葆楨字幼丹,福州人,比左宗棠小九歲。從私人關係上來講,二人屬於同一圈層。沈葆楨的親舅舅就是林則徐,他還娶了林則徐的二女兒。左宗棠的兒女親家陶澍是林則徐的頂頭上司,臨終向道光皇帝推薦的接班人。所以從私人關係來看,左宗棠與沈葆楨是一個圈層的。從政治上看。
  • 張宏傑:沈葆楨的成名之戰
    沈葆楨沈葆楨到達廣信之後,第一個舉動是給他遠在福建老家的妻子寫了一封信,要求她立刻到廣信來。到這裡來做什麼呢?「欲以閨中人為質」,做人質。沈葆楨在信中說,因為風傳太平軍隨時可能到來,所以廣信府人心惶惶,「該處風聲鶴唳,一日一警」。
  • 同榜進士、海防戰友:大清政治舞臺上的沈葆楨與李鴻章
    沈葆楨、李鴻章這兩位道光丁未科的同年進士,經歷了在翰林院的短暫同事交集後,經歷了十年各自而進的宦海生涯,此時都成了兩江總督曾國藩節制下的行省巡撫,重新成為同僚,這時的沈葆楨41歲,李鴻章38歲。從存世的書信看,沈葆楨、李鴻章在這段同僚期間,起初相互的通信似並不多,而且李鴻章在與朋僚的書信中提到沈葆楨時,言辭間也顯得較為生疏。
  • 戍臺名將沈葆楨
    生死關頭,林普晴作血書求助解危,沈葆楨冒死突圍出去搬兵。夫婦倆拼死抵抗,終於打退了太平軍的進攻,破了城下之圍。接著,沈葆楨又幫助曾國藩、左宗棠操辦軍務籌集糧草,協助曾、左率領的湘軍與太平軍作戰。  日軍在臺灣琅橋登陸23 天后,信息滯後行動緩慢的清政府這才慌了神,匆忙降旨授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楨一接聖旨,便肩負起保衛臺灣維護民族利益的重要使命。他經過認真、客觀的分析,清醒地認識到,日本之所以還沒強大就敢貿然舉兵侵臺,就是因為朝廷上下許多人因循守舊、苟且旦夕以及盲目輕敵夜郎自大所致。
  • 船政人物——沈葆楨
    沈葆楨(1820—1879 年),榜名振宗,字幼丹、翰宇,侯官縣(今福州)人。林則徐外甥與女婿。道光二十年(1840 年)中舉,二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後授編修。曾充武英殿撰修,順天鄉試同考官。鹹豐四至五年(1854—1855 年)先後任江南、貴州道監察御史。以言官身份多次上疏,得到皇帝賞識。
  • 清代名臣沈葆楨「窮不可耐」 家裡曾僱不起下人
    道光二十年,對沈葆楨來說,可謂喜憂參半。斯年,他和老師林昌彝同榜中舉,和表妹林普晴喜結連理;同樣在斯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舅舅林則徐被革職查辦,泱泱中華從此進入半殖民地時代。個人的榮辱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相比,孰輕孰重,年輕的沈葆楨心中是有一桿秤的。也許正是因了這個特殊遭際,使得這位晚清的一代名臣,多了一些與眾不同的烙印。  鹹豐六年,沈葆楨出任廣信(今上饒)知府。
  • 沈葆楨知府廣信顯德能
    沈葆楨的一生很不平凡,他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外甥和女婿。林則徐二女兒林普晴18歲時,她大哥林汝舟向父親提議將林普晴嫁給好友沈葆楨。儘管沈葆楨當時只是默默無名的小官員,林則徐還是答應了女兒的婚事。結婚之後,夫妻感情甚篤。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沈葆楨中進士,選任翰林院編修,監察御史。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為沈葆楨的忠心和才華得到了展示的舞臺。
  • 古人好為「一字師」:林則徐曾指點女婿沈葆楨
    原標題:林則徐曾為沈葆楨"一字師" 兩人系舅甥 翁婿關係   清代詩人沈德潛論詩,有這樣的斷語:「詩到真處,一字不可易。」如果詩離「真處」尚差咫尺呢?一字之易就不可緩行。中國詩歌用字極簡,鍊字極精,一字之易往往會使意趣發生微妙的質變,這種類似於郢人斫堊的斧正,既需要巧思靈感拍馬馳援,也需要事理邏輯和精神境界為之輔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