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鄉賢沈葆楨繼承了林則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傑出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近日,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沈葆楨:中國近代船政奠基人》一書作者沈巖研究員做客省圖書館東南周末講壇,作「中國近代船政奠基人——沈葆楨」講座,引領讀者走近這位中國近代船政奠基人——
沈葆楨:「賢哉似舅」 永葆楨幹
沈葆楨(1820年—1879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晚清時期的重要大臣,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也是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則徐的外甥,也是其女婿。
作為船政文化專家,《沈葆楨:中國近代船政奠基人》一書的作者沈巖說,沈葆楨在創建船政、治理臺灣等方面,厥功至偉,聲名遠揚。
家風薰陶
沈巖結合《沈葆楨:中國近代船政奠基人》一書的內容,介紹了良好的家風對幼時沈葆楨的薰陶。沈葆楨的父親沈廷楓是教師,娶了林則徐的六妹林蕙芳。他的夫人則是林則徐的次女林普晴。林普晴是一位難得的賢內助,知書達理、甘於清貧、潔身自好。
少年沈葆楨十分膽小,聽到鳥叫、貓叫,就嚇得躲到母親的懷裡。為了練其膽量,母親先舒其氣,讓他大聲朗讀。母親還給他講壯士的故事,讓他明白只有心虛才膽怯的道理,再讓他晚上在墓地行走。家風嚴使沈葆楨甚為獲益。沈葆楨的名字是舅舅林則徐為他起的。葆楨,永葆楨幹之意。古時建築,兩邊的立柱為楨,中間的立柱為幹。國家棟梁之材,謂之楨幹。舅舅起的「葆楨」是沈葆楨後來行世的名字。
沈葆楨在林則徐家閱覽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作,且經常與林則徐促膝對談,對「洋務」有了初步了解。林則徐對沈葆楨的思想有著巨大的影響。歷史學家常常將沈葆楨作為林則徐的「道德繼承人」。
沈葆楨少年時代還受業於著名經學家林昌彝,與夫人林普晴同為林氏弟子,頗受林昌彝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林昌彝是一位滿腹經綸的愛國志士,著名學者、《海國圖志》作者魏源和族人林則徐都是他的摯友。沈葆楨從小耳濡目染,在內心深處根植了愛國愛鄉的種子。
沈葆楨立志以舅舅為榜樣,樹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決心為國效力爭光。沈葆楨在京城的三篇奏摺,在國家的層面上建議,高瞻遠矚,見解非凡,得到鹹豐帝的賞識。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沈葆楨受命據守廣信,形勢十分危急。當時,夫人林普晴懷揣印章坐在井邊(當時夫人懷有身孕,後來生下的女兒名叫懷印),手執寶劍,準備以死相拼。夫人的血書送到玉山總兵饒廷選那裡起了作用,饒廷選在沒有軍令的情況下起兵,被革職留營。但是,此舉使廣信城轉危為安。在江西巡撫任上,沈葆楨面對滿目瘡痍的景象,勵精圖治,固省強兵,終於使江西變了樣。
「賢哉似舅」
關於沈葆楨的歷史評說,有官方的評價,如上諭、清史稿的評價;有民間的說法,如各種書籍的評價等。沈巖舉了三個人的說法,一是清代重臣、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左宗棠,說他「賢哉似舅」;一是與左宗棠齊名的清代重臣曾國藩,說他事業「不減其舅」;還有就是被稱為「一代帝師」陳寶琛的評價:「吾閩百年來,名臣最著者數侯官林文忠、沈文肅二公。」說的就是林則徐、沈葆楨舅甥二人。
沈葆楨理政32年,清正廉潔;愛民親民,凡事以百姓為主;辦事秉公,保持求實求精的作風。他堅持權操諸我,維護主權,堅持民族氣節。在軍事方面,他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在教育方面,他引進西學進行中國化改造。他在近代化建設方面,頗有建樹。在維護祖國統一方面,功不可沒。
沈巖說,沈葆楨之事業,以督辦福州船政和創建福建水師為最。1866年,左宗棠授命籌建福建船政,但不久就被派去陝甘任總督,他推薦沈葆楨主持船政。船政是臨時機構,一般人不願履職,沈葆楨卻一幹八年,並取得好政績。他上任後,不顧重重阻力,大張旗鼓地開辦船政,在「購置者權操於人,何如製造者權操諸己」的指導思想下,開始了打造計劃。福州船政局的定位,一開始就是要能夠自己建造兵船。1868年1月,沈葆楨主持了第一艘木質兵艦「萬年青」號的龍骨安放典禮。這是中國人近代自造的第一艘蒸汽輪機戰艦。沈葆楨深知要科技強軍,必須培養人才。他在福建創辦船政學堂即「求是堂藝局」,培養海軍軍官,學習西方近代造船技術。他還推動了中國第一波出國學習(海軍)的浪潮。
從1874年5月至1875年8月,沈葆楨曾作為欽差大臣兩赴臺灣,其治臺政策也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由於戰事迫在眉睫,沈葆楨考慮的主要是臺灣的軍事建設。而在二次巡臺期間,沈葆楨則對臺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進行治理和整頓,使臺灣發展邁上了近代化軌道。
德澤後世
今年是沈葆楨逝世140周年。沈巖說,儘管世事滄桑,但沈葆楨一生報國,廉政勤政,務實正直,令人敬仰,值得後世緬懷紀念。紀念沈葆楨有著許多現實意義。
沈葆楨創辦船政就是為了整理水師,為了強軍。當時,宋晉等官吏說,現在外交議和了,沒必要造艦,發展海軍。沈葆楨駁斥說:船政不但五年不能停,億萬年也不能停。可以說,高科技嫁接是船政的成功之處。沈葆楨念念不忘鐵甲船有其道理,這是因為鐵甲船能攻,而北洋水師的「蚊子船」僅是守。1875年分南洋和北洋水師,沈葆楨把南洋三年的經費給北洋武裝以成軍,但李鴻章說鐵甲船是不急之務,沒有購買。「春秋第一賢相」子產說要寬猛結合,一味地寬只能是盜賊遍野。沈葆楨採取寬猛結合的方法治軍、治府、治省、治臺,取得了好成績。
創辦船政,沈葆楨說學堂是根本。船政學子一畢業就被派上用場。近代的風雲人物,有不少船政學子的身影,嚴復就是其中一位。陳季同、羅豐祿是清廷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職業外交家,魏瀚、陳英、鄧世昌、薩鎮冰等都是近代著名人物。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臺灣,被高山族人民誤殺為藉口,發動侵臺戰爭。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辦理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籌劃海防事宜,辦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楨開始了他在臺灣的近代化倡導之路。沈葆楨很早就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性,1875年開啟了臺灣的近代化,先後推行「開山、開禁、開府、開礦」等一系列新政,改變了臺灣封閉的局面,使臺灣步入開放和近代化進程。
(福建日報記者 林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