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票房超過《大聖歸來》後,《大聖歸來》特地製作了一張祝賀海報,上面寫著「哪吒登頂,大聖恭賀」。
《哪吒》也製作了海報回應,「謝過大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同為中國傳統神話裡的經典形象,《大聖歸來》和《哪吒》憑藉全新改編的熱血故事和精良的動畫製作贏得了觀眾的口碑,兩部電影一前一後「薪火相傳」名副其實。有趣的是,這兩部動畫片的互動:《大聖歸來》祝賀海報裡畫的江流兒和小哪吒在追逐,大聖在一邊看熱鬧,江流兒的臺詞是「丫頭,加油啊」;而《哪吒》的回應海報,是小哪吒怒氣衝衝地懟江流兒,「再叫聲丫頭試試」。
看到這個梗,估計全年齡段的人都會會心一笑,哪吒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個問題,大家小時候都有過疑問吧。
《哪吒鬧海》視頻截圖
關於哪吒,還有一個著名的梗,就是他的名字怎麼念,各地方言不太一樣。《哪吒》火了之後,無論微博還是朋友圈,「你們那裡的方言怎麼念哪吒」都成為熱門話題,刷了屏。
前段時間,曾有一個短視頻段子很火,一個小朋友看書上的哪吒故事,他讀出來的是「那坨」。當然,這只是一個文字錯讀的搞笑段子,其實,哪吒這個經典人物,很多人小時候在不識字的時候,就開始聽大人講故事了,以至於念書後看到哪吒兩個字,會有點奇怪,原來是這麼寫的啊!
所以,哪吒兩個字怎麼念,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牽涉到各地方言,就熱鬧了。相信很多人都會帶入自己的家鄉話念一下,然後好奇地問朋友,「你家鄉怎麼念?」
全國方言讀「哪吒」,堪稱大型搞笑現場
杭州話「哪吒」讀「na zha」
哪吒普通話讀[nézhā],這個發音已經非常普及了,但說起各自的家鄉話,就不一樣了。
成都人說「那抓」,廣東有人說「拿砸」,浙江人有人說是「挪扎」或者「拿扎」,江蘇人說「鬧趙」。昨天的採訪中,《哪吒》導演餃子也現身說法,說四川方言念「luoza」。還有「辣砸」「羅抓」「鵝扎」「落咋」「泥渣」「娜扎」「梨漬」等稀奇古怪的發音版本,網友討論出來哪吒方言發音太多了,看著都很奇葩。
有個閩南網友腦洞大開,「哪吒不是太乙真人用蓮藕擺成人形復活的嗎?咱們閩南話『蓮藕』的發音就是『哪吒』。」閩南話裡「哪吒」叫「蓮藕」?如果說前面一連串方言讀音起碼還能在文字上有跡可循,那「蓮藕」就真的要靠想像力了,只能說中國方言博大精深。
家鄉話念哪吒是一回事,用普通話念哪吒是另一回事,同樣搞笑。特別是對很少在書面上接觸這哪吒兩個字的老人和小孩,哪是個多音字,但很多人不知道,會直接把「哪」讀成「那」。吒又是一個非常用字,不小心的話,很容易看成「託」或者「坨」,所以,真的有人把「哪吒」念成「那坨」也不奇怪。
當然,大多數人還是能念對的,80後、90後大都看過電視劇《西遊記》《封神榜》,哪吒的普通話發音應該早已深入人心。
《封神榜》視頻截圖
關於哪吒的家鄉話發音,我問了一些朋友和同事,毫不誇張,幾乎全軍覆沒。不管是杭州、蕭山、餘杭、紹興的,還是武漢、上海的……統統迷失在「你會用自己的家鄉方言讀『哪吒』嗎」這句終極拷問裡。
杭州姑娘小劉一開始還挖苦,這是什麼低級問題啊,杭州話「哪吒」不是讀「nuo zha」嗎?第二次再問,她有點開始懷疑人生了,拼命回憶童年裡的「哪吒」是不是應該讀「na zha」呢?等到第三次發問,小劉終於扛不住,徹底凌亂了,她掏出手機向母親大人求助,杭州話裡「哪吒」究竟該怎麼讀。
關於杭州方言「哪吒」怎麼讀的問題,我特地請教了杭州方言研究專家曹曉波。曹老師明確告訴我,杭州話裡,「哪吒」應該讀「na zha」(音似普通話的拿扎,但發音更短促、乾脆,更平)。曹曉波說,「杭州地區『哪吒』的發音,起源是中古音,我們今天普通話裡頭的『哪吒』發音其實是滿清後語音演變後而來的發音。真要溯源起來,還是我們『哪吒』的發音更古老一些。」
哪吒兩個字為什麼難讀?
兩個原因:梵音舶來品和文白異讀
跟朋友聊這個話題。很多人開始自信滿滿,最後都陷入「應該是這樣吧」的自問自答中。紹興姑娘燕子直接點評這個問題實在太「魔性」了。「小小『哪吒』兩個字,就能考驗你幾十年的方言功底扎不紮實啊。」她理智分析,「不管在杭州,還是在老家,現在大伙兒,碰到影視書面語嘛,都習慣直接用普通話發音,『哪吒』在方言裡本身出鏡率就非常非常低。經不起推敲的,可能你多問兩遍,大家就搞不清楚究竟應該讀什麼了。要不是最近這個電影熱映,很多人可能好多年都沒用方言發過『哪吒』這個音了。」
有人說,無論用普通話,還是方言,「哪吒」都不是很好讀,因為「哪吒」本身是從印度舶來的梵音啊。類似還有梵語舶來詞「般若」,讀音「bo re」,是大智慧的意思。
哈佛大學文學博士、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東亞系教授夏維明認為:「哪吒是印度神話中兩位神的合體,其一是《羅摩衍那》中的夜叉,那吒俱伐羅。另一個原型是克利須那神。」在印度佛教裡,「哪吒」的全名是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梵文 NalaKūvara),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護國天王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樣子是三面六臂的鬼王,其職責是護衛佛法、掃除邪惡、保護世人。
喜歡研究民俗文化的胡先生卻認為,方言哪吒難讀,主要是文白異讀惹的禍。
什麼是文白異讀?這是漢語方言中一種特有的現象,一些漢字在方言中有兩種讀音。一種是讀書識字所使用的語音,稱為文讀,又叫讀書音。另一種是平時說話時所使用的語音,稱為白讀,又叫做說話音、白話音等。在中國,吳語、閩語、甌語的文白異讀現象最為頻繁複雜。舉個杭州人都懂的例子,上海話中「大衣」的「大」念做 [da],是文讀,接近普通話;但「大人」中的「大」念做 [du],是白讀。再比如上海話中,上海人的人讀[ni] ,到了人民廣場中的人,它又讀[z],這些都是約定俗成讀法。
哪吒[nézhā]偏偏是從梵文轉過來的特殊發音,轉成方言裡的文讀就特別尷尬,怎麼讀都覺得舌頭打結,不大「合適」。
全民搶「哪吒故裡」?
除了全民家鄉話說哪吒外,不少地方的人還在爭做「哪吒老鄉」,想讓自己的家鄉成為「哪吒故裡」。
比如電影裡提到的「陳塘關」,被四川人認為是哪吒的故鄉,遺址在今天的南廣古鎮,據說3000年前,李靖就駐守在那裡。這次的電影製作團隊正好來自四川,特地安排太乙真人說了一口四川話。
但天津不服啊,他們說,四川離海太遠了,你讓哪吒怎麼鬧海?我們的陳塘莊才是陳塘關,哪吒鬧海就在附近的三岔河口。天津歷史上有過一座哪吒廟。據天津《地方志》記載,陳塘莊街在歷史上還有一座「哪吒行宮」,供奉著哪吒和託塔天王李靖的神像,但後來也被拆除了。
福建人跳出來說,那我們也有一個陳塘關啊,相傳元末明初農民起義,其中還有一個領袖叫陳塘呢;這下安徽也坐不住了,《封神演義》裡提到哪吒在陳塘關出世時的河叫九灣河。巧的是,安徽也有九灣河,南岸便是陳塘渡,渡口不遠還有龍潭。
怎麼爭都好,但要清楚的是,哪吒終歸是神話故事裡的人物哦。
你的家鄉話是怎麼念「哪吒」的?
來源: 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史涵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