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公眾對「兩園」的認知度、參與度,普及園藝知識,提升市民對綠色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家庭園藝健康積極發展,作為「園藝進萬家」系列活動之一,儀徵市開展 「最美園藝家庭」 評選,旨在通過評比,「把綠意搬進庭院、室內」,實現「與森林共呼吸」,讓市民切身體會園藝對美好生活的重要意義。記者近距離走進參加「最美園藝家庭」評比的普通家庭,記錄他們對園藝的無比熱愛,也記錄下他們對「兩園」的期盼。
「花迷」王斌,從盆景中找到無窮樂趣
南洋尚城是個現代化小區,緊鄰著繁忙的石碑路與萬年大道,身處如此的喧鬧之地,是很難找到一處寧靜之所的,這裡真的會有盆景園嗎?記者帶著疑慮,踏入小區,來到14幢104室,出乎意料的是這裡竟然真有一個微縮的「公園」,它就是王斌精心打造的盆景園。
盆景園內,各式各樣的黑松以及造型奇異的盆栽,讓人頓覺眼前一亮。盆景中的主角「黑松」主幹蒼老,大枝跌垂,顯得古意盎然,給人歷經滄桑之感。這些盆景中的松樹隨著樹齡的增長,樹木會越來越顯出蒼古的姿態。面對美景,無怪乎被家人戲稱為「花迷」的王斌,能夠在盆景前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
王斌生於1956年,老家在南京秦淮區柳葉街,1973年下放來到儀徵,雖然在儀徵生活了四十多年,他的南京口音一點也沒有改變。王斌小的時候,家裡做生意,房子寬敞,有個60平方米的小院子,那時候爺爺喜歡種花草,夾竹桃、紫藤之類的。受爺爺影響,王斌也喜歡上了花花草草。到了儀徵,考入教育系統,單位給王斌分了宿舍,令王斌欣喜的是房前有塊不大的空地。他充分利用上了這片地方,種上了菊花、梅花,也弄了些小盆景。其中「五針松」還參加過展覽,得了個二等獎。
從宿舍搬到解放路上的五樓,由於空間的限制,王斌把養花的地點搬到了樓頂,可是由於地方小,養的蘭花不容易活,而搞的盆景也沒有起式。但是王斌弄盆景的念頭並沒有斷過。家裡條件好了,王斌又從儀徵實驗小學退休,王斌重新弄起了盆景。所以換房子的時候,王斌首要的考慮就是要有一個院子,挑來選去南洋尚城這套房子正合適。
有了自己的「小公園」,王斌全身心投入了進去。搞盆景需要花心思琢磨,如何施肥澆水,長年摸索,王斌總結出了經驗:不同的品種澆水也有講究,松柏類經常澆水會爛根。盆景肥料王斌親手製作,用菜籽餅加點魚腸子,漚出的肥最有利於盆景生長。搞盆景最大的樂趣,就在於通過自己的精心培育,將盆景打造成自己想要的那種造型出來。
談起盆景,王斌滔滔不絕,他說,黑松盆景對環境適應能力強,庭院、陽臺均可培養。枝幹橫展,樹冠如傘蓋,針葉濃綠,四季常青,樹姿古雅,可終年欣賞。在生長期間,宜陳放於室外陽光充足、空氣流通之處,不宜長時間放置於室內。多年培養的黑松樁景,老乾蒼勁虯曲,盤根錯節,表現龍蟋鳳翥的奇姿和堅韌不拔的生機,是家庭培養觀賞的佳品。
王斌培養出的盆景,一盆「紅楓」奪得過銀獎,另一盆「黑松」拿過銅獎。儀徵舉辦「兩園」,王斌比普通市民更關心,他認為兩園應該有盆景元素,這些盆景將為「兩園」增添亮點。
「巧手」易為民,精心雕琢讓庭院美不勝收
這段時間,易為民有些苦惱,他接到了許多的電話,這些人中,有的他熟悉,有的則是陌生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請求,就是到他家參觀,親眼看一看,易為民的小院子是不是真的像電視上播的那樣,像個小花園。易為民參加儀徵「最美園藝家庭」評比,電視臺到他家裡拍了些鏡頭,沒有想到播出去以後,引起那麼大的反響,連易為民都覺得有些意外。
其實,易為民的「小花園」不大,二三十個平方而已,既不寬敞,也缺少足夠的光照,但是易為民硬是在小螺絲殼裡做出了大道場,打造出了漂亮的花園。
走進這處小花園,最亮眼的依然是花。迎春花、含笑、茶花、海棠、杜鵑、櫻花,量不大,品種卻多。每當春的腳步聲一響起,感受到春天到來的迎春花就怒放開來,接著是櫻花等,特別是含笑,香氣濃烈,在滿園中散開,久久不消。更難得的是這些花,依次在小園中盛開,將易為民一家人的生活點綴得無比愜意。
家住真州浦西一村的易為民此前在儀化商貿公司工作,後來買斷工齡,現退休在家。易為民過去也很喜歡種種花草,但以前沒有這個條件,為生活奔波,也沒有這個心境。臨近退休,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而有意義,易為民除了參加自行車協會,另外一個愛好就是打理自己的「小花園」。
右邊魚池,左邊花壇,還有種植四季長青的植物,這些設計都是易為民一點點完成的。而且也沒花多少錢。當初,魚池旁,易為民想做一個假山,一問專業公司,需要一萬多元。易為民就到銅山廢砂石礦去找,花了不到一百元,就搞成了一個頗有野趣的假山。而他的花架,則是用自己騎壞的自行車搭起來的,既富有創意,也把廢物利用了起來。
儀徵承辦「兩園」,易為民十分贊同,也希望能當個市民志願者,畢竟與普通市民比起來,自己園藝方面的知識更多些,也能更好地為來「兩園」遊玩的人提供服務。(劉勇軍 黃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