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餘部只有800人,為何朱毛會師時能發展到八千多人

2020-12-18 林屋公子

南昌起義後,葉挺、賀老總率領的主力部隊,在南下過程中遭到了反動派的圍追堵截,最終在湯坑戰敗,起義軍餘部轉入海陸豐,繼續堅持革命鬥爭。南昌起義主力部隊失敗了,但是負責殿後的部隊卻奇蹟般保存了下來,並在日後發展壯大,成為組建紅四軍的主力力量。

當時,朱老總率領的第九軍(其實只有軍官教育團數百人),以及周士第率領的第25師(2500多人)負責擔任斷後任務。這支部隊在三河壩與國軍錢大鈞的追兵遭遇,一場激戰下來,隊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指戰員們也有不少離開了隊伍。

危難關頭,方顯英雄本色。此時的隊伍中,只有一位軍級幹部朱老總,一位團級幹部陳老總,一位營級幹部王爾琢三位指揮官,以及八百名戰士。就是這樣困難的情況下,朱老總力挽狂瀾,他首先聯繫到了自己在雲南講武堂的老同學範石生,暫時寄居範石生處。此舉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躲過了發動軍隊的追擊,朱老總化名王凱,以範石生部團長的身份做掩護,很好地保留了革命的火種。

另一個是隊伍能夠得到修整。經過連翻苦戰,這支隊伍早已是兵疲馬乏,疲憊不堪了。當時範石生救濟我軍兩千大洋的軍餉,還提供了一個棲息之所,可以說,範石生將軍是中國革命的一位功臣。

很快,老蔣得到了範石生幫助我軍的消息,朱老總審時度勢之下,率部迅速轉移。將目標指向了湘南的宜章縣。宜章縣地處湘贛軍閥的交界處,兵力薄弱,是一個革命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這裡有一位關鍵人物:胡少海。

胡少海是富家子弟,父親是當地的一位富紳。雖然自小有著優越的生活條件,但胡少海卻是一位革命者,他早已入了黨,並在宜章組織了一個團的武裝,時刻準備發動起義。朱老總率部來到湘南,胡少海馬上率部加入隊伍,並奉上了智取宜章縣城,舉行湘南起義的妙策。

胡少海打著國軍團長的名號,與朱老總、王爾琢等人耀武揚威地率部開進了宜章縣城。反動縣長自然不敢懷疑胡少爺,對我軍好酒好肉招待。就在雙方吃飯的當口,我軍已經將縣城內的民團繳了械,控制了宜章縣城。

胡少海一拍桌子,摔杯為號,我軍迅速行動,打出了起義的口號。反動縣長看到此景此舉,如一灘爛泥一般癱倒在地,就這樣,隨著胡少海智取宜章縣城,湘南起義順利發動了。

湘南起義發動後,湘南百姓們紛紛加入朱老總的隊伍,革命隊伍迅速發展壯大,隊伍一舉發展到八千多人,比三河壩之戰後整整翻了十倍。在朱老總的率領下,這支隊伍浩浩蕩蕩開往井岡山,與毛委員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就這樣,南昌起義隊伍在朱老總的正確指揮下,從三河壩之戰後的800多人,一舉發展到8000多人。朱毛會師後,組建了紅四軍,下轄三個師,總兵力超過了一萬人,人民軍隊的歷史,自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智取宜章的關鍵人物胡少海,出身於一個鄉紳家庭,他參加革命,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為此,父親親自登報,宣布與胡少海斷絕父子關係,並懸賞通緝他。為了革命,胡少海的做出的犧牲真是太大了。

湘南起義後,胡少海擔任紅29團團長,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草創階段的一位傑出將領。在紅軍中,胡少海智勇兼備,軍事才能十分突出,一路升任紅四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相當於師長)、紅20軍軍長、紅21軍軍長等職務,是紅一軍團的一位高級將領。

可惜的是,胡少海在1930年7月率部在永福山區剿匪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2歲。胡少海是紅軍早期的軍級幹部,如果不是過早犧牲,他在建國後是有著元帥級別的資歷的,真的令人扼腕嘆息。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關注。

相關焦點

  • 1928年4月28日,朱毛會師井岡山,工農紅軍建軍
    同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中心,南昌起義打響。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毛澤東出席此次會議,並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裡出政權」的論斷,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匯合(今湖南長沙瀏陽市文家市鎮),共有4000餘人。
  • 朱德同志是如何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八一南昌起義中擔當什麼角色?
    軍心渙散、紀律鬆弛等各種原因使這支部隊人數不斷減少,到達江西天心圩時,一些官兵紛紛離隊逃跑,認為沒有希望,部隊即將瓦解失敗。歷史選擇偉人,偉人勇敢站出來擔當。這個時候朱德站了出來:「願意繼續革命的跟我走,不願意的可以回家,不勉強」。八一南昌起義時,朱德並不是主角。
  • 談井岡山鬥爭時期的三次會師及其歷史意義
    與此同時,朱德與陳毅率領八一起義軍餘部,在三河壩失敗後,轉戰閩粵贛邊境,歷經了「贛南三整」等艱難曲折後,率部主動轉移,向井岡山靠攏。在毛澤東部的掩護下,朱德、陳毅率所部萬餘人先後到達江西寧岡。1928年4月24日,毛澤東和朱德等兩支隊伍的主要領導人在寧岡的龍江書院會面。次日,在龍江書院舉行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將朱毛兩部編為三個師九個團,並選舉任命了主要領導人。
  • 南昌起義後,朱德、陳毅艱難保存革命種子,同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
    朱德鬆開緊鎖的眉頭,贊同地說:「你說得對,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諸葛亮在陳倉還吃過敗仗,南昌起義留下的骨幹不能潰散,我們要負起責任,把大家帶出絕境。」部隊走到天心圩,不少人一路開小差,只剩下800多人了。
  • 井岡山會師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啟示
    ■江泰然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陳毅率領由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起義農軍組成的工農革命軍,與毛澤東率領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後組成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隨後改稱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從此,中國革命武裝鬥爭和人民軍隊建設翻開了新的一頁。
  • 從南昌起義到湘南起義
    8月1日凌晨2時,朱德與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率領起義軍2萬餘人在南昌起義,全殲南昌守敵3000餘人。革命的大旗,終於飄揚在南昌城頭。8月2日,前敵委員會公布起義軍負責人名單。起義軍下轄3個軍:第二十軍、第十一軍和第九軍。朱德被任命為第九軍副軍長,並於次日改任第九軍軍長。
  • 從周恩來處理「九月來信」看對朱毛紅軍的特殊感情
    周恩來後來回顧這段歷史時坦承,中共中央接受了布哈林的意見,「所以我們回國後就指示要調朱德、毛澤東同志離開紅軍。朱德、毛澤東同志不同意。後來蔣桂戰爭起來了,我們覺得紅軍有可能發展,就作罷了,但沒有認識到這種調動是錯誤的」。
  • 三軍大會師――紅軍長徵三大主力會師全紀錄
    馬進林說,會師,對於仍處於國民黨重兵包圍中的紅軍意義十分重大。「通過會師能實現黨對紅軍的統一指揮,堅定國民黨張(學良)楊(虎城)部聯合抗日的信心,擴大紅軍的影響。」     毛澤東親自為會師選址:「會寧,好地名,好地名啊!紅軍會師,中國安寧!」     10月9日,紅四方面軍指揮部進入會寧縣城。
  • 三軍大會師——紅軍長徵三大主力會師全紀錄
    兩天後,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也率部趕來擊潰周邊敵軍,靜待紅四方面軍的到來。  這一刻,他們已經等了一年多。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師。然而,由於張國燾堅持南下,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先行北上,與劉志丹、謝子長領導的陝北紅軍以及先期到達的由徐海東、程子華率領的紅25軍會合。  93歲的柴希孔當年就住在會寧城郊。
  • 八千師生流亡至澎湖,一百多人被槍決,一千多人被秘密投入大海
    在山東地區有著一支高達8000人的龐大隊伍,只不過這支隊伍的人員都是師生。這八千師生原本是前往臺灣繼續求學,但在其抵達澎湖後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當時駐守在澎湖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準備強徵這些學生入伍,當有學生奮起反抗時,迎接他們的卻是冰冷的子彈。
  • 朱德在南昌起義前後巧妙運作統戰關係
    歷經艱難曲折,把中共培育的南昌起義精華保存下來,發展壯大,帶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開闢了人民革命武裝鬥爭奪取政權的光輝道路! 與朱培德再度合作 1926年底,四川軍閥楊森以防止部屬被「赤化」為名,將朱德「禮送」出境。
  • 南昌起義時他在關鍵時刻叛變,不敢留在大陸,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其實,建軍節是為紀念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而設立的。南昌起義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在我國近代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南昌起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卻指明了我黨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方向,為革命指明了出路。不過,南昌起義也出現了很多對革命不忠的偽革命人士,他們面對困境時被困難嚇破了膽,最終叛變革命,比如歐震。
  • 《建軍大業》曝井岡山會師等重大事件海報
    今日,片方曝光一組全新海報,聚焦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和井岡山會師等重大歷史事件。在117天的拍攝過程中,全組600餘人橫跨數千公裡,逼真還原出60個頗具歷史質感的場景,創下又一個華語電影年度之最。導演劉偉強在籌拍階段閱盡厚度近1米的歷史資料,同時重走「建軍之路」,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 1955年授銜前毛澤東提到哪個人兩眼淚花?
    本書一共寫了紅二軍團的8位烈士,他們都是紅軍的高級將領,其中的周逸群、段德昌可與賀龍並列為紅二軍團的創始人,其他賀英、萬濤、孫德清、柳直荀、宋盤銘、葉光吉6人,也個個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也許大多數讀者與我一樣,對他們有的只聞其名而不知其事或者略知其事,有的甚至不知其名。
  • 湖南黨史陳列館-參觀組照80餘張
      這天下午,「洪哥警影」本人激情參觀了位於望城的「雷鋒事跡陳列館」(已發組照)一側的「湖南黨史陳列館」——當時咱在「黨史館」拍攝了200多張照片,限於篇幅,這裡僅選發其中的80餘張見聞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