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後,葉挺、賀老總率領的主力部隊,在南下過程中遭到了反動派的圍追堵截,最終在湯坑戰敗,起義軍餘部轉入海陸豐,繼續堅持革命鬥爭。南昌起義主力部隊失敗了,但是負責殿後的部隊卻奇蹟般保存了下來,並在日後發展壯大,成為組建紅四軍的主力力量。
當時,朱老總率領的第九軍(其實只有軍官教育團數百人),以及周士第率領的第25師(2500多人)負責擔任斷後任務。這支部隊在三河壩與國軍錢大鈞的追兵遭遇,一場激戰下來,隊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指戰員們也有不少離開了隊伍。
危難關頭,方顯英雄本色。此時的隊伍中,只有一位軍級幹部朱老總,一位團級幹部陳老總,一位營級幹部王爾琢三位指揮官,以及八百名戰士。就是這樣困難的情況下,朱老總力挽狂瀾,他首先聯繫到了自己在雲南講武堂的老同學範石生,暫時寄居範石生處。此舉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躲過了發動軍隊的追擊,朱老總化名王凱,以範石生部團長的身份做掩護,很好地保留了革命的火種。
另一個是隊伍能夠得到修整。經過連翻苦戰,這支隊伍早已是兵疲馬乏,疲憊不堪了。當時範石生救濟我軍兩千大洋的軍餉,還提供了一個棲息之所,可以說,範石生將軍是中國革命的一位功臣。
很快,老蔣得到了範石生幫助我軍的消息,朱老總審時度勢之下,率部迅速轉移。將目標指向了湘南的宜章縣。宜章縣地處湘贛軍閥的交界處,兵力薄弱,是一個革命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這裡有一位關鍵人物:胡少海。
胡少海是富家子弟,父親是當地的一位富紳。雖然自小有著優越的生活條件,但胡少海卻是一位革命者,他早已入了黨,並在宜章組織了一個團的武裝,時刻準備發動起義。朱老總率部來到湘南,胡少海馬上率部加入隊伍,並奉上了智取宜章縣城,舉行湘南起義的妙策。
胡少海打著國軍團長的名號,與朱老總、王爾琢等人耀武揚威地率部開進了宜章縣城。反動縣長自然不敢懷疑胡少爺,對我軍好酒好肉招待。就在雙方吃飯的當口,我軍已經將縣城內的民團繳了械,控制了宜章縣城。
胡少海一拍桌子,摔杯為號,我軍迅速行動,打出了起義的口號。反動縣長看到此景此舉,如一灘爛泥一般癱倒在地,就這樣,隨著胡少海智取宜章縣城,湘南起義順利發動了。
湘南起義發動後,湘南百姓們紛紛加入朱老總的隊伍,革命隊伍迅速發展壯大,隊伍一舉發展到八千多人,比三河壩之戰後整整翻了十倍。在朱老總的率領下,這支隊伍浩浩蕩蕩開往井岡山,與毛委員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就這樣,南昌起義隊伍在朱老總的正確指揮下,從三河壩之戰後的800多人,一舉發展到8000多人。朱毛會師後,組建了紅四軍,下轄三個師,總兵力超過了一萬人,人民軍隊的歷史,自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智取宜章的關鍵人物胡少海,出身於一個鄉紳家庭,他參加革命,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為此,父親親自登報,宣布與胡少海斷絕父子關係,並懸賞通緝他。為了革命,胡少海的做出的犧牲真是太大了。
湘南起義後,胡少海擔任紅29團團長,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草創階段的一位傑出將領。在紅軍中,胡少海智勇兼備,軍事才能十分突出,一路升任紅四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相當於師長)、紅20軍軍長、紅21軍軍長等職務,是紅一軍團的一位高級將領。
可惜的是,胡少海在1930年7月率部在永福山區剿匪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2歲。胡少海是紅軍早期的軍級幹部,如果不是過早犧牲,他在建國後是有著元帥級別的資歷的,真的令人扼腕嘆息。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