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景區有49平方公裡,大小景點有100多處,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西湖十景」。
歷史上杭州曾經數次評選西湖十景,其中流傳最久遠的當屬南宋時評選的十景,至今已有近千年時光,後來元朝、清朝以及近現代也進行過數次評選。
不過,廣為人知的還是最初的西湖十景,分別是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映月、三峰插雲、雷鋒夕照和南屏晚鐘。
這西湖十景之所以流傳甚廣,與其本身風景秀麗有關,也與時間久遠有關,更與清朝愛下江南的乾隆和康熙兩位皇帝有關,兩位帝王都為十景中的景點題過字,而且不約而同都寫出了錯別字,你知道是哪兩處景點嗎?
咱們先說說康熙題字的故事,他題字的景點是「曲院風荷」。
曲院風荷,位於西湖北面,嶽王廟對面,從楊公堤金溪山莊對面也可進入。
湖中荷花漫天,湖上有曲折的小橋,夏季站在橋上便可欣賞接天蓮葉和映日荷花。
公元1699年,康熙泛舟遊湖,來到曲院風荷這一帶,滿湖荷花盛開,心情也好了幾分,便問身邊人這裡是哪裡,身邊人回答:「麯(qu)院。」
身邊人也是個有眼力勁兒的,看著皇帝心情甚好,於是立馬請皇帝題字,而康熙大筆一揮就寫下「曲院風荷」四個大字,而並未深究到底是哪個「曲」,這也讓後來的遊客一直尋找「曲院」。
其實,「麯院」本是南宋朝廷的釀酒作坊,就在靈隱路洪春橋附近,與如今的曲院風荷離得很近,當時還沒有簡化字,所以不能寫作「曲」。
以至於後來的乾隆登基時,覺得錯別字擺在那裡有礙觀瞻,便寫了一首詩為爺爺洗白,大致意思說大禹曾預言後世有因酒而亡國者,所以康熙引以為戒厭惡酒,所以寫字時不願意寫造酒的「麯」。
有意思的是,後來「麯」的簡化字就是「曲」,這下康熙就不是寫錯字了,而是成為未卜先知的先驅。
咱們再來說說乾隆題字的景點,即花港觀魚。
從這個名字不難看出,這是一處由花、鳥、魚為特色的景點,與曲院風荷的距離也比較近,在西湖南面蘇堤入口附近,佔地面積達20公頃。
南宋時,有小溪從花家山流入西湖,小溪就名為花溪。在花溪畔有內侍盧允升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稱為「盧園」,後因景色秀麗,匯聚了諸多文人墨客,便將此處稱為「花港觀魚」。
康熙下江南時,經過此處題字建碑,後來乾隆下江南時在碑的北面又作詩題字,於是就成了一塊有陰文和陽文的雙面碑,在我國也只有這麼一塊。
如今去花港觀魚,可見石碑上的「魚」字,下面的一橫是三點,是簡化之前的繁體字。不過,繁體字「魚」下面應該是四點,但碑上僅有三點,也是出自乾隆之手的錯別字,關於這個字也有兩種說法:
其一,四點代表火,三點代表水,將四點改為三點,寓意為百姓風調雨順,得以安享太平江上;
其二,四點、三點依舊分別代表火與水,而魚遇火必死,遇水則生,乾隆有著慈悲胸懷,不忍心將魚放在火上烤,便將四點改為三點,將與放在水中,顯示皇恩浩蕩。
關於「曲院風荷」和「花港觀魚」兩個錯別字,故事真假眾說紛紜,實際上真與假已經不那麼重要,關鍵是有了這兩段趣事,讓這兩個景點名氣大盛,也為西湖增添了文化底蘊,是一件多贏之事。
關於西湖十景,還有什麼趣事呢?關於康熙和乾隆的錯別字,你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旅途故事。
我是阿淵,與你一起分享世界美景和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