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價起落間 兩位金華種糧大戶的「田頭帳」
圖片來源於網絡兩位種糧大戶的「田頭帳」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糧食生產結構性過剩問題,兩年來國家已連續兩次下調最低糧食收購價。糧價的起起落落,牽動著無數種糧農民的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關鍵詞,也成了不少農戶口中念叨最多的熱詞。這不,在種糧大鎮金華市婺城區蔣堂鎮,兩位種糧大戶就在算著不同的「田頭帳」。種糧大戶蔣獻勇——希望糧價持續穩定「糧價總算是穩住了!」
-
常州種糧大戶王海斌:產業融合發展...
20年來,他從種糧大戶,到創辦農機專業合作社,再到構建糧食生產經營全產業鏈,已蝶變成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帶頭人。他打趣地說,自己如今是一位「現代農業兵」。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大米這類主食的要求也高了。王海斌敏銳發現,溧陽大米雖質量優,卻沒有叫得響的品牌。
-
本地什麼米最好吃?來看一看這場台州大米界的PK
近日,台州市農業農村局主辦了一場台州大米界的「武林大會」,來自全市各地20個種糧好手帶著自家的優質好米來「打擂臺」。 「我們的大米市場反響不錯,已形成固定的客戶群體,不少消費者是因為口碑選擇我們。」台州曦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麗紅說。 隨著老百姓的需求從「吃飽」轉向「吃好」,以及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我市種糧大戶的生產經營理念發生新的轉變,走優質化、品牌化的市場化道路;我市糧食種植產業正朝著標準化、優質化、產業化和生態化發展。
-
渭南:公司+農戶+基地 種糧大戶夏收緊張而"輕鬆"
那麼,今年夏收期間,這些種糧大戶是如何龍口奪食,顆粒歸倉的?今天的節目,我們就帶您走進渭南,看看種糧大戶們的夏收。6月上旬小麥開鐮不久,記者在渭南華陰市看到,這裡的麥收基本過半,多數村民的小塊麥子已收割完畢。由於3號、4號兩天連續降雨,一些種糧大戶的麥子還沒來得及收割。
-
晚稻豐收季 為何超市鮮見本地大米?
12月4日,編號為「109041」的網友在中國寧波網民生e點通群眾留言板上詢問,目前正值寧波本地晚稻粳米豐收季,為啥在超市買不到本地大米?針對網友的問題,近日小e走訪了寧波三江、華潤、歐尚、永輝等主流超市,查看上架大米的情況。12月7日,小e來到三江超市新芝店,看到米架上大多數米的產地為東北三省。
-
山東濱州市霑化區種糧大戶張汝和:一人富不是富 一起富才是富
圖為山東省濱州市種糧大戶張汝和在改良鹽鹼地查看玉米長勢。 王建彬攝我是山東省濱州市霑化區馮家鎮李家村種糧農戶張汝和,今年53歲。今年以來,我先後參加了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經理人兩次培訓,更加深刻認識到發展科學化、規模化、數位化現代農業的重要性。現在一畝小麥補貼125元,我這2600多畝一年光補貼就32萬元。有了「定心丸」,我可以給農田買保險,學習先進管理經驗,聘請農機專家上門指導,等於給發展現代農業上了多重「保險」。科學種田必須農時、農藝、農機融合,才能實現高效率。
-
稻人有道——種糧大戶李學明的十餘年堅守
新華社長春9月25日電 題:稻人有道——種糧大戶李學明的十餘年堅守 新華社記者陳思武、段續 李學明的倔強在吉林省舒蘭市平安鎮出了名。別人都想方設法推廣機械化,他卻一直堅持人工插秧、除草、收割,就算賠錢也要幹。 「賠了10多年,每年至少10萬塊錢,要不是妻子開飯店,我早就破產了。」
-
南漳縣上泉坪村:女種糧大戶的心願
9月22日新華網推出長篇通訊《女種糧大戶的心願》閱讀量已達20萬+全文如下:在湖北省南漳縣東鞏鎮上泉坪村,有一位女種糧大戶,名叫趙青。憑藉獨有的清澈冰涼山泉水孕育的靈氣,這裡穀物生長周期長,大米粒粒晶瑩剔透、清香撲鼻,且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及礦物質。清晨時分,地面和樹葉上,凝結了一些白色的露珠,在陽光下閃耀著晶瑩剔透的光澤,因得「白露」美名。
-
板芙鎮種糧大戶650畝水稻迎豐收
市農業農村局種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吳飛霞在板芙鎮的650畝水稻目前已算中山最大的種糧大戶。 站在稻田邊,吳少霞的視線一直隨著收割機來回移動,整個人許久都不曾挪動半步。今年47歲的吳少霞,第一次嘗試做農業,早在一年前,她還經常開著小汽車,穿梭在各大酒席,做著酒水生意。「兒子結婚了,女兒也上了高中,家裡沒啥負擔,我對農業也有興趣,就想多點新嘗試。」
-
500克大米能賣出99元高價 品種+品牌,種糧富民前景廣
市場反饋:高價大米普遍能接受 走進超市看看,貴的大米每500克賣到十幾元,便宜的僅2元出頭。「三四元一斤正逐漸成為大米市場的主流價格。」 「如果一斤大米能賣到3.5元,意味著稻子每公斤可以賣到3.5元左右,比去年國家最低收購價每公斤高出0.5元,種糧農民每畝能增收兩三百元,增收部分相當於正常年份的畝均純收入。」鹽城市禾豐糧油儲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倪學猛認為,現在大米消費群體呈橄欖狀:兩頭小中間大,小的分別是低端大米和高檔大米,中間部分消費者普遍願意購買每500克3元左右的大米。
-
春耕遇「肥貴」種糧大戶犯愁 業內建議保供應穩價格
從長遠角度來看,仍要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完善市場誠信體系,健全金融支農體系,為企業和種植大戶「輸血造血」。 多地春耕遇「肥貴」 種糧效益引人憂 「今年化肥價格怎麼漲得這麼厲害,也沒見糧食價格漲多少。」種糧大戶李明有點納悶,走了幾家化肥店啥也沒買,「再等等吧,過幾天要是還這樣,到時不管啥價,都得買」。
-
來看看這場大米界的「武林大會」
11月16日下午,臺市農業農村局主辦了一場台州大米界的「武林大會」,來自全市各地的20個種糧好手帶著自家的優質大米來「打擂臺」。「這個米飯色澤真好,看著就誘人。」……評選現場,飯香四溢,由5位專家和近百位市民組成的評委團,挨個品嘗著每一個電飯煲裡的米飯。據介紹,這些參評的稻米品種,都是從各地精心挑選出來的,可以說是「優中選優」。那麼,「好稻米」的評選標準有哪些呢?
-
來自世界長壽之鄉80後種稻人大米解密,大米你還吃的營養麼?
還有去年見過面的80後種糧大戶負責人殷青殷總也在,看上去還是那麼充滿青春活力。一行幾人吃過午飯,筆者不敢休息,此行任務之一就是,將長壽園食品文化公司產品展廳農副產品素材採集,主要是產品拍攝和展廳全景視頻拍攝,便於後面做市場備用。展廳內產品種類很多,有點目不暇接,都是鍾祥當地特色農副產品和深加工產品。鍾祥農副產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屬於少有的高富硒地區種植區,產品富硒含量高。
-
稻浪千重香滿天種糧大戶把幸福「種」在希望的田野上
今年46歲的程正春,是程豈凡灣種糧大戶,戴著焦草帽,泥巴沾滿身,雙手老繭很厚,滿嘴裡說的都是稻子,活脫脫一農民範兒。原本在武漢一家物流公司開車,每月可拿到5000多元工資的他,不甘於此,便起了新念頭。 2014年,見父親一人在家種田,妻兒在家務農,想著在外打工也非長久之計,不如借著國家系列利好惠農政策,在農村天地幹出一番名堂。
-
國家高度重視:種地大戶紛紛退租,到底出了什麼事?
近日,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刊發一篇文章——《種糧大戶出現退租現象》,這意味著從中央媒體層面,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退地」得到了一定的關注。記者在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糧食主產區調研發現,因糧價下跌、自然災害、流轉價格居高不下等多重因素,部分種糧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面臨虧損,種糧積極性受挫,退租、減少租地規模現象在多地上演。針對部分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退租的現象,基層幹部和專家擔心,這會對土地流轉、農業規模經營形成衝擊,並有可能引發土地流轉糾紛等等。
-
農田裡灑農藥,毒死上千隻麻雀,種糧大戶要判幾年?
農田裡撒農藥毒死上千隻麻雀,這個對於種糧大戶是要受到相應處罰的,應該能夠負有刑事責任。也是一些所謂的律師會這麼說的。 麻雀是我國的二級保護動物,但是麻雀對於農作物成熟造成極大的損害,特別對稻穀類以及小麥成熟期損害非常大。當然麻雀也是吃害蟲的一種小鳥。
-
種糧大戶的三十年:來給生活比個耶 | 小城故事
張德友剛給超市卸完貨,騎上電動車,繞上東關路,往郊區出租房趕。東關街叉路口,光禿禿的水泥地,陰溼陳暗,讓人心裡一空。往年搭有小棚子,賣烤串、啤酒,滷有成桶的麻辣雞頭,一元一個,喧鬧到凌晨一兩點打烊,是張德友兩年間的路標。他沒去過,但熟識這場景。這會兒,只有寥落的行人,裹著厚衣、厚帽,蒙頭蒙腦。偶爾有疫情之下不習慣戴口罩的人,走不幾步,清鼻涕泗流。
-
回到鄉村|阿里以西十分鐘,我們是離城市最近的種糧人
他們,回到鄉村的故事,要從一場場美麗的蛻變說起。杭州城西,阿里巴巴總部往西驅車十分鐘。這裡除了林立的高科技企業,蜿蜒的苕溪畔還深藏著許多靜謐的村莊,其中一個叫永安村的地方,這兩年成了杭城網紅——稻香小鎮。
-
疫後重振,種糧面積增加5.79萬畝,預計增收1.78萬噸——鹹寧調集...
這幾年,為了提高稻穀收益,他又將自家的庭院改建成家庭農場,還創建了「溪畈」有機大米品牌。年初遇到疫情,他家100萬斤稻穀被搶購一空。疫後復耕,他又多租了100多畝,水稻種植面積達900多畝。「可惜地少了,不然還可以多種一些!」
-
揭秘美味延邊大米背後的種植秘密
據延邊州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院長、水稻專家柳洪良介紹,適合生產優質粳稻的黃金緯度線是北緯40度到45度之間,而延邊地區8個稻米生產基地都處在這一緯度之間。延邊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土壤以草甸型水稻土、衝積型水稻土和白漿型水稻土為主,pH值5.18~6.45,更適於水稻的種植。因為這片黑土地天然肥沃,營養成分能夠滿足水稻生長的基本需求,因此延邊目前是吉林乃至東北地區施肥量最低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