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四小龍之一丨陳國良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16 第三屆)
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當今「薄胎第一人」
紫砂界四小龍之一
從藝經歷
1954年生於江蘇宜興
1972年進紫砂工藝廠隨大師何道洪學藝,之後從事花盆、花瓶製作
1982年始學習茶壺製作
1985年在江蘇陶瓷公司職校學習
1986年擔任藝徒培訓輔導和技術總監等職
1988年在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培訓陶瓷造型。
1993年進紫砂工藝廠研究所任職至今
獲獎經歷
1995年創作的《葫和壺》獲陶瓷藝術新品展評三等獎
2001年《待放壺》、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
2001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中國紫砂藝術名人」稱號
2002年《陽羨溪頭》獲第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
後因壺藝高超而被收藏界稱為「壺界四小龍」之一
2016年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與國際陶藝交流協會主席合影
對於紫砂陶藝,其本人一貫堅持嚴謹的工作作風,不論光素貨,花貨或者其他器型,都追求有挑戰的難、新、奇、巧,從而形成個人風格。
在創新和製作中更是求精、求實、講究實用與收藏兼顧、題材豐富多樣,源於傳統而別有新姿。
陳國良·薄胎供春
陳國良·青松常樂壺
陳國良對自己的創作風格歸納為:既不墨守成規,又不炫奇弄巧,他認為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雖然壺藝要體現個人創作的特色,但亦不宜過分誇張。在學習傳統工藝之外,也在古典文學、文藝理論、書畫、音樂等方面培養情操,充實自己。
陳國良 · 松靈芝壺
陳國良·僧帽壺
一把好壺,考驗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毅力。
陳國良創作態度認真嚴謹,幾乎到了一絲不苟的地步。他曾經做過一把「金錢松」壺,此壺共用了六種顏色各異的沙土製作,由於胎土彼此之間的收縮比差異大,挑戰性極高。但他仍然願意冒著窯裂的風險,前後花了三個月的工夫克服挑戰,最終製成了「金錢松」,當天拿出剛出窯的「金錢松」呈現在臺灣藏家的面前時,臺灣藏家深深佩服陳國良的高超技藝外,更是為陳國良的過人毅力感動不已。
陳國良·松樁
陳國良制 譚泉海刻·臥雲壺
陳國良的紫砂作品是樸實無華的,他設計的紫砂壺壺體清秀,融自然之形和藝術之魂為一體,吸取自然萬物的各種形態,採用抽象的表現方法,把大自然中生氣盎然的植物提煉成一種情趣,從而把這種韻味轉化在文化藝術品上。他的紫砂壺壺體飽滿圓潤,壺身明快的線條無不顯示其深厚的功力和獨到的技藝技法。
陳國良·束柴三友壺
陳國良·制力壺
陳國良的光素器作品,最講究一個 「簡」字。簡中自有腴肌,而非簡陋單薄,簡中自有神韻,羅集世間精華。正如佛陀說:「凡人心頭一點慧根,若能生發,心中便會放出大光明來」。
陳國良·方圓提梁壺
陳國良·魚樂壺
陳國良代表了當代紫砂的一個藝術高度,從最初的堅持到如今桃李滿園;從製作完成第一把紫砂壺到如今作品遍天下;從不斷在傳承中創新,到如今成為「薄胎第一人」。他是靠實力靠藝德走到今天。
(註:部分圖片、文字摘自紫砂人物錄,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