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產業循環化 「吃」廢又「吐」金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了近一半,資源產出率提高近3倍……近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公布全國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驗收成績,經第三方機構組織專家覆核,衢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排名第一。
「作為化工企業佔半數以上的園區,能夠在全國大考中脫穎而出,主要是我們實現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環發展模式。」園區管委會經發部部長徐建勇說,園區近年來通過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建設,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吃幹榨淨
去年工業增加值80多億元
行走在園區,管廊縱橫交錯。「別小看它們,這些管廊就像我們產業循環的血管。」園區企業服務中心主任王昌信介紹,化工、製藥等行業的生產,會產生大量的副產物氯化氫。氯化氫具有腐蝕性,如果直接排入大氣,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還會破壞環境。「現在它成了園區另外一家公司的原材料,被『吃幹榨淨』。」
「氯化氫是我們一個項目的生產原料,通過園區內的管道即可直接運輸過來,每年可為我們節約近700萬元原料成本。」豪邦化工有限公司是落戶園區不久的一家企業,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華章坦言,企業落戶該園區的一大原因就是看中這項資源。該項目投產後,至今已新增產值3.3億元,消耗2.95萬噸氯化氫氣體。
副產物用起來就是原料,沒用起來就是垃圾。如何讓垃圾變為原料?園區在產業鏈布局上下足了功夫,在引進重大項目過程中,利用產業資源優勢,帶動上下遊企業落地,通過構建循環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園區演繹了「垃圾淘寶」的傳奇。
如今,衢州高新區產業間首尾相連、環環相扣、物料閉路循環,形成了氟、矽、鈷為代表的多個新材料產業集群。據統計,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關聯度達到94%,2018年完成工業增加值80.83億元。
吃少產多
資源產出率提高了286%
走進浙江中天氟矽材料有限公司車間,雖然各條流水線馬力全開,但產品仍供不應求。「今年企業訂單不斷,工人們正加班加點生產。」公司副總經理楊慶紅表示,公司運用新技術節能降耗、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延伸產業鏈條,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化工生產企業主要熱源為蒸汽。楊慶紅算了一筆帳,「公司採用一項新型的『二甲濃酸水解節能改造技術』後,每年僅節約蒸汽帶來的經濟效益就超1000萬元。」
依託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技術,企業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核心競爭力得到提高。中天氟矽自行研發的一種技術,實現了酸中矽氧烷的有效回收和鹽酸的高附加值利用。高效提升了副產物的回收及生產效率,更滿足了市場對綠色化產品的需求,有力推動了有機矽產業鏈的技術進步。該項目投產3年來,有效解決了原裝置的「三廢」問題,累計產生經濟效益達3000多萬元。公司也成為全省氟矽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首批試點單位。
園區一批龍頭企業還主動轉型,技改創新成為企業提質增效引擎。巨化集團有限公司氯鹼新材料事業部潛心研製生產聚偏二氯乙烯,這種用在雙匯、金鑼等知名火腿腸上的新型食品包裝材料,曾長期依賴進口,現在產品反向出口日本、歐美,產能居國內第一。
相關數據顯示,通過技術創新,園區資源產出率提高了286%,2018年全年實現產值372.9億元。
無處遁逃
汙染物排放24小時監控
在衢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記者發現園區所有企業外牆處都有一個由鐵柵欄攔著的排水口。排水口正前方豎著綠色的標識牌,上面標明外排水的種類、排放去向和排放方式,標識牌底部註明了企業聯繫電話和公眾舉報電話。
「這是企業的陽光排口,便於公眾監督企業排水水質。」衢州市環保局綠色產業集聚區分局副局長徐根福介紹,園區所有化工企業的生產廢水,經企業預處理後輸送到汙水處理廠,經深度處理達標後排出;企業雨水及清水排入園區沙溪溝和大排渠,最終匯入江山港。
為加強環境監管,衢州藉助物聯網和大數據,打造了一個全域覆蓋、全天候監控的智慧環保「天眼體系」。園區的主要汙染源和環境質量全部納入天眼體系的監控範圍。在衢州市智慧環保監控應急指揮中心,園區相關排放口監控錄像和實時數據以及安裝GPS定位系統的危廢單位車輛運輸軌跡,都在屏幕上實時顯示。「有了24小時全天候監控系統,哪裡有違法違規排放汙染源、汙染物,我們一目了然。」徐根福說。
對園區環境的監督管理,既要守好防線,也要把好入口關。園區到底該集聚什麼產業?哪些項目可以進來?從揀到筐裡都是菜,到精挑細選高質量發展,能否循環發展成為入園的決定性要素。
「我們引進浙江森日有機矽有限公司,項目進入園區後,其主要原料可實現就地配套供應,如DMC由中天氟矽公司提供、白炭黑由富士特公司提供、矽氮烷由碩而博公司提供、高含氫矽油由建橙有機矽公司提供等,不僅可有效降低公司的運行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而且也將帶動園區內有機矽上遊相關企業的發展。」徐建勇說,如今循環發展已形成共識。園區嚴把項目落地關,限制超過環境承載力的項目落地。近年來,園區否決高耗能、高排放、低端化項目20多個,拒絕低效益投資超60億元。
(責編:張帆、戴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