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火龍舞又叫燒火龍,是漢中特有娛樂形式之一。過去的南鄭城內(今為漢中市)及鋪鎮、新集、協稅等地,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五日的夜裡都有燒火龍的活動。
圖源網絡
火龍頭、尾及每節都是用竹篾編扎而成(每節像個圓球)。裝有長木柄,龍頭至龍尾,共七至九節,用一條紅布連起。包括龍頭,每節圓球內裝有一個鐵夾子,夾著火繩。這種火繩,是用麻紙搓成手指粗的繩子,放進油鍋炸後,滾上松香粉而成。晚上點燃,赤紅透明;活像一條噴火吐煙的火龍。各商店、作坊、住戶都早備火花(多為用竹筒裝火藥自製),火龍所到之處,千萬束紅火銀花從四面八方射向火龍。在萬盞彩燈的元宵節夜裡,加上鑼鼓咚咚,火龍翻滾;紅光四射,銀花怒放;男女老幼,爭相觀看;笑聲迭起,熱鬧壯觀。
圖源網絡
本來,龍是人們認定的吉祥之物,但火龍卻被這裡的人視為惡魔、旱怪。想燒掉它,以求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據說,燒火龍的活動,還有一段壯烈的故事呢。
相傳,在很久之前的一個夏天,漢山(南鄭縣境內)上空忽然紅雲翻卷,熱氣逼人;漢山周圍幾十裡內,水田乾裂,旱地冒煙,樹木枯死,寸草不長,連年如故,災荒重重,餓死了不少窮苦人。
圖源網絡
有個青年名叫牛娃,他膽大心細,他發現每次紅雲是由漢山背後起來的,他便想看個究竟。這天,正午時,突然一聲巨響,漢山背面的石壁內開了一個洞,隨著射出的紅光熱焰,一條紅龍騰空而起。剎時間熱浪滾滾,火焰閃爍,紅龍在漢山上翻滾、飛騰,張牙舞爪,口吐火焰,直到午後,紅龍才又鑽進石洞,石壁即合如故。
牛娃看在眼裡,籌劃在心裡。回鄉邀約了許多獵手和膽壯的青年,商量了除害的辦法。第三天中午,當火龍再次出現時,牛娃一人衝去,被紅龍連人帶刀一口吞了進去。埋伏的火槍隊一急,槍聲齊鳴;千萬顆鐵豆和鋼條射進了紅龍的身軀。雖然紅龍仍向四面吐火,但痛得它在地上翻滾了幾下就縮進了石洞,牛娃葬身龍腹,石洞也合攏了,再未開過。
圖源網絡
從此,漢山周圍綠樹成林,水足苗旺,連年豐收。人們為紀念牛娃為民除害的精神,每年新春慶年豐之時,用竹篾和稻草紮成龍形,用火焚燒。後來演變成娛樂活動——火龍舞。
孟學範:男(1928.9.14~2013.4.2),陝西省洋縣人,南鄭縣劇團編劇。中國民俗學會會員,陝西省戲劇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楹聯學會會員。曾任陝西省民俗學會首屆理事、漢中地區民俗學會會長、政協南鄭縣第三屆常務委員等。
出版、發表劇本17個,搬上舞臺20多個。在各種報刊上發表文藝作品400多篇(首),出版《巴山民俗》。
參與編纂《中國民俗大觀陝西卷》、《中國食俗大觀》《陝西省民俗志》、《陝西省戲劇志·漢中卷》、《南鄭縣誌·戲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