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已有超過20個省份、70餘座城市發放了消費券;發放消費券的槓桿效應在10倍以上的城市超過5個;全國有超千萬線下商家受益於消費券,其中9成為中小微商家。
文:本刊記者 史亞娟 責任編輯:李靖
5月1日,疫情發生後的首個消費「黃金周」正式開啟。儘管這是一個特殊的小長假,但絲毫不影響人們外出遊玩的興致,以及閒下來就控制不住的「買買買」衝動。
為了抓住假日經濟效應和推動疫後市場的復甦,南京、杭州、鄭州、武漢、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早於一個多月前,就開始陸續發放本地消費券。支付寶數據顯示:自3月以來,國內掀起一股「發放消費券熱潮」,截至4月31日,僅通過支付寶平臺發放的「逛吃玩」消費券,就已拉動消費過百億元。
另一消費券發放平臺——微信平臺的數據同樣可觀。截至4月29日,50餘個省、市、區通過微信平臺發放的電子消費券,同樣超百億元。比如武漢在消費券核銷首日,帶動了全城超720萬元的交易額,單日消費券槓桿率達到了13倍。從實際效果來看,零售、美妝、休閒行業效果明顯。
但是,《中外管理》認為:政府發放的消費券,既然使用的是納稅積累的全民資產,那麼對居民的發放方式應兼顧公平,普惠到每一個人。本次採用的微信、支付寶領取的電子消費券方式,還有待完善,讓更多不會、不方便,或不知道是在手機上領取的居民受益。尤其對移動通信不普及的邊遠地區,不設置過多的門檻,包括可直接發放實體消費券。
不過,「畢竟,這一次的『消費券熱潮』,是政府財政和市場方式相結合的聯動促銷,在讓資金流向疫情中最需要幫扶的行業,比如:餐飲、旅遊、酒店、娛樂業。」清華大學品牌營銷中心主任、快俠科技創始人孫巍告訴《中外管理》。
那麼,本次還在持續中的消費券刺激熱潮,還會如何發展?孫巍對《中外管理》做了更詳細的解讀。
1
一券「喚醒」休眠已久的生活服務業
所謂「消費券」,是指當經濟不景氣導致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政府或企業發放的一種支付憑證,期望藉此刺激消費,復甦經濟。
但區別於前幾年的紙質消費券,這一輪消費券的發放,各地多傾向於選擇與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以電子化的方式在線上領取和使用。其中,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承擔公共管理責任;平臺提供線上支付和交易支持,通過擴大消費獲得平臺收益;而商家則收穫流量和銷售額,這樣,各方合作共贏,進而實現消費券讓利於民的目的。
早在3月4日的政治局常委會上就曾強調: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
如今,隨著疫情的好轉,儘管復工已逐步接近正常水平,但是,復工並不等同於復產達產,下遊需求、外貿訂單和居民消費的疲軟不足,都成為生產經營全面恢復的制約性因素。
孫巍告訴《中外管理》:通常情況下,製造業復工復產相對容易,因為製造業多為規模型工廠,獲得財政輸血後,就有錢去上遊採購原材料了,供應鏈慢慢就能轉起來。但終端服務業不一樣,受疫情的衝擊,不少消費活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休眠」狀態,所以餐飲、旅遊、零售業的復工復產,就相對較慢,消費券對於這些行業的帶動是最直接的。
2
消費券是搶救小微企業的一場及時雨
「但更重要的是,就供給端而言,由於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提振消費有助於增加小微企業的收入,讓它們的經營狀況有所改善,以實現穩就業的目的。」孫巍解釋。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也非常重視對消費券給小微企業帶來的價值:「在基層場景中,消費券對小微企業的幫扶更加及時。一開始政策明確說:『首先支持那些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重點企業』,後來又強調『幫扶那些遭遇困境的小微企業』,但小微企業太多了,從中央層面安排的財政貼息支持,落到各地方政府轄區多如牛毛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需要有一個過程,某些小微企業可能遲遲等不來政策紅利。而消費券就是一場普降的及時雨,能夠讓大量個體商戶相對容易地獲得財政幫扶!」
因為,消費券本質上就是政府補助企業做促銷,旨在讓更多的門店經營者、小微企業主加入進來,加速他們的生意回暖,為疫後整個市場的復甦創造條件。
3
消費券的「槓桿效應」
孫巍補充:帶動上遊產業鏈的聯動,是消費券的一個重要價值。比如發放100億的消費券,通常能帶動3-5倍的消費回補,能產生300億-500億元的聯動消費;而這些一定會傳導至上遊生產廠家,終端有生意做了,上遊自然會跟著一起轉起來。
「以餐飲業為例,『五一』小長假帶動的補償性消費,將加快餐飲業的復甦,餐飲業回暖了,其上遊的食材供應商、上上遊的農林種植業,也會跟著復甦。所以說,市場是關鍵,一定要流動起來,大家都有錢賺了,資金就開始循環流動起來了,投資者也願意看到這種繁榮的景象。」
很多時候,生意難做,不在於「買不起」,而在於「不想買」。相較於直接的「撒錢」,消費券顯然更重在帶動與轉化。短期來看,消費券的刺激效應非常明顯。
杭州商務局的數據顯示,消費券發放後,杭州市區內30家大型商場(綜合體)營業總額從日均4000萬元上升到了6000萬元,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85%左右。截至4月26日16時,杭州兌付政府補貼3.75億元,帶動杭州消費41.01億元,產生了10倍的「槓桿」效應。
支付寶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已有超過20個省份、70餘座城市發放了消費券;發放消費券的槓桿效應在10倍以上的城市超過5個;全國有超千萬線下商家受益於消費券,其中9成為中小微商家。
4
數位化發放,是需要企業高度重視的變化
「消費券發放速度快、市場轉化率高,自然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也能對疫後消費回暖產生帶動效應。」北京信誼明悅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趙興峰向《中外管理》表示,消費券之所以能夠取得好的長效帶動力,數位化的發放方式和使用方式是關鍵一環。
在趙興峰看來,數位化消費券的方式很新,它不是簡單把錢發給消費者,而是通過支付寶等市場平臺以電子券的形式發放,非常契合當下消費者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習慣。對商家而言,各地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發放,也能為自身的數位化升級提供助力。
「未來生活服務業將形成『大平臺+全產業鏈數位化』的發展模式,數字經濟平臺將成為帶動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對生活服務類企業而言,要抓住這次使用數位化消費券練兵的機會,在平臺的帶動下,加快自身數位化升級的步伐。」趙興峰如是建議。
趙興峰也強調:實現消費全流程的追溯可控,也是數位化消費券的創新所在。宏觀看,數位化消費券推動了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國家很早就強調要在一些城市做數字貨幣的試點,而這一次,可看成是數字貨幣的一次預演。
「電子貨幣就是要做到全程可追溯,比如:什麼人在什麼時間把錢轉到誰手裡了,中間經過了哪些環節,都可以通過支付寶實名認證來追溯;實現了數字交易的全程可追溯後,才能看清整個經濟的運行軌跡,及時出臺政策調整經濟的走向。」趙興峰說。
不僅如此,更多小微企業也可以利用支付寶、口碑網等數位化平臺,實現商業業態的線上線下融合。
賈康表示:疫情倒逼很多服務業電商平臺,去挖空心思做便捷化服務,除了數位化消費券外,像共享用工、共享辦公場地等,都需要藉助第三方平臺打通線上線下。「以後疫情緩和了,但疫情嚴峻時總結出來的經驗將繼續適用。」
5
「及時雨」之後,還有大規模持久戰
孫巍認為:儘管「五一」黃金周是一個消費開始恢復的重要節點,但接下來消費市場不會呈現「報復性反彈」趨勢。從整個C端來看,今年居民的收入,普遍斷流式下滑,收入至少減少了1/3,有的人直接失業了,變成了零收入。
加之國際疫情嚴峻,中國經濟下行,人們習慣於捂緊錢袋子,等待經濟好轉,工作好找、收入上漲了,再去消費。但那時依然不會呈現消費「報復性反彈」趨勢,而會由過去的「豐盛性消費」轉變為剛需消費。
在孫巍看來,消費券能在短期內促進經濟復甦,但也只是臨時的辦法,不可能有持續性。鼓勵消費的關鍵動作,一定是穩定就業,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降低對於未來的悲觀預期。
如何做到?孫巍建議:接下來各地政府需要加大對企業的補貼力度,政企聯動穩住居民的「錢袋子」,提升消費安全感。
「要提振消費信心,關鍵是要穩住居民的飯碗,幫助他們的僱主——承擔中國90%就業的中小企業度過眼下的難關。坦白講,目前企業最大的壓力是房租成本,這是固定成本。」孫巍呼籲,建議各地先倡導為企業減免一年的租金,只有先確保企業活下來,才有市場全面復甦的可能。
孫巍強調:這次消費券政策對於做to B業務的企業而言,鞭長莫及。對多數中小企業而言,第二季度、第三季度都將是非常難熬的,「所以,消費券熱潮過去之後,持續撬動和恢復消費市場的過程,將是一場『持久戰』,樂觀估計,市場完全恢復要到國慶節以後,悲觀的估計要等到明年」。
來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