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伶仃洋畔,生機盎然。
珠江口岸,東邊是香港與內地緊密合作的先導區、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的引領區深圳前海,西岸是廣東省轉型升級重大平臺、中山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區翠亨新區的馬鞍島,也是世紀工程深中通道的西岸登陸點。
2016年12月,深中通道主體工程正式動工建設。一橋飛架,開啟珠江東西兩岸區域合作新格局。
步入新發展階段,深圳前海被定位為「重大合作平臺」,而對岸的馬鞍島,也提出了「對標前海,打造中山城市新中心」的目標。
從深圳前海到中山馬鞍島,深中通道的兩端未來能夠擦出怎樣的火花?從產業配套到生活宜居,深圳和中山將上演怎樣的「雙城記」?即日起,「走讀馬鞍島 聚焦西灣匯」欄目將聚焦上述區域發展熱點逐一解讀,敬請垂注。
足以覆蓋106個標準足球場的金屬屋面,建築面積相當於6座「鳥巢」,12萬平方米的鋁板幕牆覆蓋了8成的外立面……今年6月,這個位於寶安區北部空港新城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將開始試運營。
作為深圳空港新城「兩中心一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會議中心和新科技館)的三大主題建築之一,國際會展中心也是深圳「城市新客廳」之一;無獨有偶,與寶安一水之隔的中山翠亨新區,也在崛起一個新的「城市客廳」。
今年4月,《中山翠亨新區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和《中山翠亨科學城城市設計》同步進行公示:以馬鞍島為核心的翠亨新區起步區將建成產業提升發展區、北部綜合服務區、健康產業集聚區、先進智造區、客運碼頭商業商務區、生態休閒區等六個功能區,未來打造為「灣區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
寶安機場南側,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將建成國內首個高速公路水下樞紐互通立交;十多公裡外的伶仃洋上,深中通道橋梁工程海中巨型錨碇已見雛形。抓住深中通道通車前的窗口期,連續三年成為中國二線城市的中山正聚焦推進交通建設、城市管理、公共服務配套、人才集聚等工作,從更高層次、更寬視野、更大格局上大膽謀劃城市未來。
新規劃
對標國際建設現代化創新型城市
300米、全球首創的45°雙旋轉藝術建築、實現外幕牆+結構雙螺旋形態、由「全球十大旋轉建築」之首的上海中心設計團隊Gensler原班人馬打造的世茂前海中心,是前海地標中的一個代表建築。
前海之所以有「中國曼哈頓」之稱,不僅因其布局了先進高端的現代服務業,也因其有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空間設計。
而這樣高標準、大視野、國際化的城市規劃,也在對岸的中山徐徐鋪開。當前,中山明確提出要順應灣區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推動中山環灣布局,加快城市發展重心向東延伸。
一個明顯的信號是,中山已將東部沿海片區與中心城區一體規劃建設,從市級層面通盤考慮東部沿海片區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提出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灣區頂尖的現代化濱海新城。
這給位於中山東部沿海的翠亨新區帶來了更多的發展可能。近日翠亨新區起步區——也即馬鞍島所在地的規劃有所調整,更加注重對深圳等珠江東岸的產城融合銜接:如馬鞍島中北部地區由原來的產業用地為主,調整為以新型產業用地、綜合服務、科創研發為主的綜合功能區域;而南部則打造以科創、文化、商業商務、居住配套等功能為主的翠亨新學城。
對標國際打造現代城市新中心,是中山東部沿海片區的發展方向,也是中山城市更新的一個方向——
近期,中山先後公布了《中山市岐江新城提升規劃》徵詢意見與《中山市岐江河一河兩岸城市設計》草案。其中,岐江新城片區規劃重點發展科技創新產業,打造集產業、服務、生活、休閒、景觀和交通為一體的城市新中心,強化城市中心區主體功能;56.31平方公裡的岐江河流域被納入規劃提升範圍,以營造一河兩岸城市空間特色風貌為目標,岐江河將成為優化提升中山城市總體空間格局、彰顯城市山水格局和歷史文化特徵的關鍵環節。
順著蜿蜒的岐江河,從中部到東部,中山正大力提升城市發展格局和城市品質,現代化、國際化的創新型城市藍圖從紙上逐漸躍進現實。
新機遇
珠江口「A」字型區位迎來新發展
2019年4月3日,翠亨新區規劃館內,來自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靶點及其免疫治療的應用」「抗腫瘤一類新藥-注射用SN38脂質體」等10個全球領先的技術成果,在一場生物醫藥項目路演活動中集中展示。
就在前一天,中國科學院藥物創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華南分院)揭牌儀式在翠亨新區舉行,重磅級生物醫藥科研機構正式落戶中山。一系列的產業落地動作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在中山東部沿海片區獲得高速發展。
區域融合發展步伐越來越快,偉人故裡中山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深中通道的建設,讓處於珠江口「A」字型中間位置的兩個城市「距離」日漸拉近,也讓兩座城市的產業對接愈發頻繁。
中山與深圳服務業領域的深度對接,在2013年就已啟動。當時,中山市與深圳發改委、貿促委以及香港貿發局籤訂現代服務業戰略合作協議,並成立了「香港、深圳、中山三地現代服務業聯絡處」,與深圳建立長效的合作交流機制。中山市發改局數據顯示,自兩市正式搭建服務業對接平臺以來,兩市間企業、協會商會多次互訪考察交流,對接企業超過1000家。
「希望能通過創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吸引全球最頂級的存儲工程師來到中山,留在中山。」4月末,位於馬鞍島西側的江波龍存儲產業園正式開園,江波龍電子董事長蔡華波介紹,公司部分研發功能正逐步從深圳移至中山。「中山的空間開發強度較深圳低,可塑性還很大。馬鞍島環境優渥、宜業宜居,讓我們有機會打造一個充滿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的工程師樂園。」蔡華波說。
當前,越來越多的高新產業和創業團隊來到馬鞍島:除了以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華南總部、清華智能網聯、中興智慧產業園、江波龍存儲產業園等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精密裝備產業以外,包括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深圳醫療器械協會園區項目、中航聯創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項目也陸續落戶。
新角色
馬鞍島將成珠江西岸重要交通樞紐
進入雨季的伶仃洋,水漲船高,江風逐浪更甚。
兩年前,「水上深中通道」通航,結束了中山、深圳水上無直航的歷史。自航班開通以來,客運量逐漸攀升。從去年11月30日起,「中山-深圳」水上客運航班從原來「四進四出」增加至「七進七出」14個單航班,形成公交化模式。
中山毗鄰港澳廣深,周邊有5大機場、4大深水港、3大自貿區環繞,地理區位優勢明顯。以構建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為目標,中山市正強化與周邊城市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加快高快速路、鐵路軌道、港口水運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
對照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車這個時間節點,中山市制定了交通項目建設倒排計劃,計劃在2024年前投入超過1500億元,構建「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二環十二快」快速路網建設、「十字形」高速鐵路格局等,加快暢通與周邊城市公路和軌道交通對接,進一步提升與灣區各市的交通互聯互通。
在幹線公路建設方面,在2023年前,計劃建成25個幹線公路項目,形成「二環十二快」幹線公路網和一批加密線;軌道交通方面,在建的南沙港鐵路計劃在2020年建成通車,深茂鐵路(深江段)計劃今年開工建設,2025年建成通車;廣州地鐵18號線、佛山地鐵11號線等與周邊城市互聯互通的軌道項目,也在加快推進;港口航運方面,通過實施港口東移戰略,中山計劃打造為珠江西岸最大的異地候機航運中心;高速公路方面,計劃新建6條高速公路,構建「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
可以看到,隨著深中通道的推進,馬鞍島作為深中通道在珠江西岸的登陸點,將從區域交通末梢躍升為重要的交通節點。以深中通道建設為契機,馬鞍島將全面融入大灣區交通網,未來在大批高速、高鐵、城際、快線集結成網後,人流、產業、資本相繼在這裡匯集,撐起新的發展高地。
撰文:羅麗娟 伍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