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向來有收藏的傳統,歷史上有許多收藏家他們痴迷於古董收藏,不知老之將至。在現代,有這樣一個收藏家。他與張學良、袁克文、蒲東是民國四公子。他上半輩子都在收藏書畫,犧牲了家庭。而在他生命的後半段,他把他收集的所有寶藏都捐給了國家。這個怪人名叫張伯駒。
張伯駒(1898-1982),河南襄城人,張金芳之子,鐘鳴鼎食之家。其伯父張振芳與袁世凱關係密切,仕途殷實,一路做到長蘆的鹽運使。七歲時,按照家規,長孫必須由長子撫養,於是父親把他領養到天津的張振芳伯父家。
膝下無子的張振芳十分重視繼子的教育,他為他請來了一位專業的老師,把他送到了當時貴族子弟聚集的新學院。
袁世凱就任總統後,覺得北軍老區處於持續衰落的狀態,於是計劃成立另一個軍隊混合模範小組,旨在培養只服從他的命令的軍官。
為了讓兒子繼承父親的事業,張振芳把17歲的張伯駒送到軍營,然後他創造了各種機會讓兒子接近袁家。但和賈寶玉一樣,張伯駒的心思也不在仕途和政治上。給袁世凱拜年後,他遲疑地對父親說了一句話:「兒子的詩和文章都是自由的,一想到軍旅和官場就覺得不自在。如果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無疑進入了金絲籠子。」
「你是我的獨子,你是我的全部希望啊!」張振芳激動地說。
孝順的張伯駒沉默了。春節後他回到軍營。畢業後,他被派到陝西。在軍事世界裡,他的眼睛充滿了黑暗。此外,張振芳因權力糾紛入獄。張伯駒氣餒,回到家中開始與詩同住。
那時候,他經常去北京琉璃廠尋找各種珍寶和古董,與梅蘭芳、餘書豔一起吟詩,與袁克文、方地山有著密切的聯繫。而立之年後,張伯駒涉足收藏領域。
當時,大多數政要都不愛惜古董,他們用古董換取金錢和權力,國內外古董商對中國文物也垂涎欲滴,許多國寶被倒賣到海外。在這種情況下,張伯駒挺身而出,與無知的達官貴人和貪婪的古董商作鬥爭,使得不少文物不致流失海外。
《平復帖》是西晉書法家陸機僅存的作品,也是現存的最古老的中國書法寶藏。被收藏界稱為「中華第一帖」。曾是皇族溥儒的收藏,他手裡有許多珍貴的書畫,為了錢,他賣掉了很多,其中一部分被古董商轉移流至國外。擔心國寶流失的張伯駒向他表示,願意為《平復帖》付出高昂的代價。對收藏沒什麼興趣的蒲儒馬上回答說,他現在並不需要錢,但如果張伯駒出價20萬銀元,《平復帖》就歸屬於他。
1937年底,在和他的朋友傅增翔的談話中,他得知溥儒急需錢,立即請傅從中調解。當晚,張伯駒徹夜未眠。第二天中午,他等到了消息。傅增翔告訴他,溥儒願意在之前的價格上讓價40000元銀元。張伯駒當場拿出2萬元,告訴蒲儒剩下的兩個月內付清。就這樣,珍寶《平復帖》來到了張伯駒的公寓。
不久,古董商白建福來拜訪。張伯駒知道他以前曾多次把中國文物賣給日本人。這一次,他一定是盯上了《平復帖》,於是他氣憤地說:「金錢易得,國寶無雙,只要有我張伯駒,任何人別想得到它。把你的臭錢收起來,離開張家!」
張伯駒畢生致力於收藏。他的《叢碧書畫錄》中有無數名家書畫。為了收藏,他幾乎傾家蕩產。他即使他被強盜綁架,贖金不夠,他也不會賣掉任何藏品,可見其對藏品之珍視程度。但在晚年,這位收藏家將這些藏品分別捐贈給了故宮和吉林博物館。
有人曾經問:「傾家蕩產收藏的,為什麼又無償捐贈呢?」
張伯駒回答說:「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可見,他熱愛書畫,熱愛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的文化。
1982年正月,張伯駒患上感冒,進入北大醫院治療。2月26日,張伯駒先生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