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型的職場氛圍中,我們的確缺少類似既能解壓又能帶來歡樂的互動文化。
1月5日,安徽阜陽一老闆獎勵員工到超市一分鐘搶購,所有放到購物車內的物品均由老闆買單,事先規定只能搶購單價100元以下商品,易碎物品不能搶。員工爭分奪秒搶購的場面十分歡樂,有員工稱,最多的搶了一千多元的商品,感覺「比發錢都刺激」。
這段員工搶購的視頻,在網上引發了廣泛的傳播。視頻中,員工站成一排,一聲令下之後向貨架發起衝刺,場面十分熱鬧。評論區的「畫風」也相當有趣,比如很多網友稱,「超市成為最大贏家」,還有網友打趣道,「抱薯片的一定是沒結婚的小姑娘」。
客觀地講,在限制搶購商品單價的前提下,員工能夠拿到手的福利是比較有限的,搶購最多商品的也只有一千多元。老闆在沒有付出太多成本的前提下,反而登上了熱搜,收穫外界好評,說到底還是因為形式較為新穎,有互動性,有參與感。搶多搶少,全靠自己的手氣。
從員工的「戰果」來看,超市搶購的刺激獎勵,是有些形式大於實質。但這畢竟只是該老闆給予員工的一種福利,並非法定福利,老闆完全可以什麼都不做,所以沒必要去過度苛責,何況參與的員工也比較高興滿意。
換個角度看,直接發錢的方式更實用,員工拿到錢可以自由支配,但這種形式大於實質的激勵手段,能夠引發熱烈的討論包括點讚,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就大環境而言,勞資關係的融洽程度明顯還有待提升。無休止的加班、狼性的企業文化,包括最近火熱的「拿命換錢」風波等等,多少會在老闆和員工之間製造隔閡。在冰冷的職場氛圍之下,很多企業的員工其實並沒有能夠釋放壓力的職場解壓方式。
基於這層背景,不難理解一次搶購活動為何能引發外界圍觀。參與搶購的員工,「感覺比直接發錢都刺激」,也說明他們未必真的是在意搶到的商品價值,而是活動本身提供了一種有趣的互動形式。刺激、新奇、有趣,在「打工人」的字典裡,這些元素無疑是較為稀缺的。
至少對員工來說,在衝向貨架的那一刻,他們不需要考慮工作的進度,不需要考慮年底的考核壓力,只需要想著如何最大程度地薅老闆的羊毛。而從員工的反饋看,讓他們體會到職場的歡愉,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
這當然不是誇讚老闆,而是陳述某種事實——壓力型的職場氛圍中,我們的確缺少類似既能解壓又能帶來歡樂的互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