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救命糧」,如今「搖錢樹」……嵩縣宋王坪村「點薯成金」

2020-12-16 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宗寬 通訊員 黃盈盈 王博博

昔日,紅薯湯、紅薯饃、紅薯飯,紅薯是嵩縣九皋鎮宋王坪村群眾擺脫飢餓的「救命糧。」

如今,紅薯苗、脫毒紅薯、新鮮紅薯,紅薯已成為宋王坪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村裡67歲的李章,現在每天只要一接到電話,就會到村裡的紅薯育苗大棚,為前來購買紅薯苗的商戶剪紅薯苗,剪一棵苗將近一毛錢,每天能收入80元。「最多一次我一天掙了170元呢!」6月14日,說起這份工作,老太太開心的笑了。

採剪大棚裡培育的種苗。

李章原是宋王坪村的一名貧困戶,平日裡與老伴相依為命,老兩口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好,不能外出打工,生活過的很辛苦。自從村裡建起了紅薯種植合作社,李章家不僅脫了貧,還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宋王坪位於我省四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嵩縣的中部,土地貧瘠,常年乾旱,非常適合發展耐旱作物。村裡有祖祖輩輩種植紅薯的習慣,但因產量不高,產值一直提不上去,村裡缺乏集體經濟,群眾常年處於貧困狀態,屬貧困村。

如何讓群眾擺脫貧困走上致富道路,一直成為是宋王坪村兩委反覆思考的難題。

2012年,桑俊峰當選為九皋鎮宋王坪村黨支部書記,2018年他又高票連任為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以來,他帶領村兩委,把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找準黨建和經濟發展的結合點,確定了「以特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戰略。

發展紅薯產業,提高產值是關鍵。為此,桑俊峰帶領村兩委外出找經驗、尋技術,他個人貸款80萬元,並組織村兩委幹部集體籌集資金,成立民達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村集體經濟,探索「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經營模式。

在幫扶單位縣委組織部的牽線下,去年9月份,村兩委與河南科技大學、河南省農科院、洛陽農科院合作,引進商薯19、煙薯25、普薯32、洛薯13等脫毒紅薯原種,種植試驗田30餘畝,科學種植規模化管理。

「以前,群眾種植紅薯是隨便在集市上買來紅薯苗栽植,現在,村裡有統一培育的新品種脫毒紅薯苗,經過合理密植後,一畝地產量可提高2000多斤。」桑俊峰說,去年以來,村流轉了25畝地,建了20個紅薯大棚,培育的新品紅薯苗不僅能滿足本村需求,附近鄉鎮、甚至附近縣的客商都慕名而來進行大批量購買。僅今年,已賣出了1000多萬棵種苗,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資料圖:收穫的紅薯。

除了出售紅薯種苗,在出售新鮮紅薯上,桑俊峰也發現大有文章可做。在充分調查市場的基礎上,他發現鮮紅薯一般在10月份成熟,當季一斤紅薯賣5角線,但是如果到春節前後,一斤紅薯的價格最高賣到5塊錢左右,這份差價讓桑俊峰心頭一喜。

如何保持紅薯的新鮮度來拉長銷售鏈條,讓紅薯增值,群眾增收?桑俊峰想到了儲藏的辦法。

於是,在桑俊峰的號召、宣傳下,群眾家家戶戶建起了紅薯窯,村裡建成智能連棟溫室500餘平方,年儲存紅薯100萬斤,另外還建設了70個小型紅薯窯,每個儲藏紅薯1000斤。

「新鮮紅薯通過儲藏,味更甜了,並且拉長了銷售鏈條,提高了產值,一畝地可增收10倍左右。今年村裡借勢又發展了600畝新品紅薯,每畝收入可達到4000多塊。」桑俊峰說,下一步,要以20座集中紅薯育苗大棚為依託,利用育苗空檔期,發展反季蔬菜種植,進一步提升特色產業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最大化增收,達到增收脫貧致富的目標。

如今,宋王坪村的紅薯苗、新鮮紅薯等已暢銷本省內駐馬店、漯河、南陽及外省陝西一帶各大城市,紅薯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編輯:劉薇

相關焦點

  • 河南嵩縣:點「薯」成金奔富路
    2020年12月初的一天,在河南省洛陽市嵩縣九皋鎮宋王坪村民達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紅薯生產基地裡,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篩選、稱重,一袋袋紅薯很快包裝完成。過去糧食作物單一且產量少,種紅薯只是為了維持生計,但現在通過特色紅薯種植及育苗銷售,市場效益非常好,昔日『救命糧』成了『搖錢樹』,群眾不用外出務工,在家就能致富增收。」嵩縣縣委組織部派駐九皋鎮宋王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小玉一邊將稱重好的紅薯裝袋,一邊高興地說。
  • 「救命糧」變身「脫貧薯」,寧蒗積極打造優質馬鈴薯產業新高地
    可放到現在來看,這句話卻有了不同的意味,通過滬滇合作、龍頭企業帶動等,寧蒗的馬鈴薯產業正在做大做優做強,實現「救命糧」到「脫貧薯」的華麗轉身。被大家稱為「小涼山」的寧蒗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的瀘沽湖畔,受高原和高山峽谷地形的影響,立體氣候顯著,冷涼乾燥。全年溫度呈「氣溫偏低,年較差小、日較差大」的特點。
  • 小康路上見「薯」光
    不僅僅是定西的寶貝,馬鈴薯如今是整個甘肅的「驕傲」。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省」。  從靠它活命,到靠它致富。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
  • 昔日的荒山丘如今竟成了村民的「搖錢樹」,鞏義這個小山村火了...
    近年來,康店鎮一直順應國家強農惠民政策,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使一個昔日荒涼的丘陵變成了滿山果園,過去的農民都華麗轉身成了今日的農業老闆。如今,莊頭嶺上3000畝地不僅都種上了果樹,村裡還為此修了路、通了水、電,莊頭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果樹也變成了家家戶戶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 跟雪蓮果是近親,曾經被村民當作「救命糧」,如今卻無人種植
    31 20:25:05 來源: 棒奔霸 舉報   導讀:跟雪蓮果是近親,曾經被村民當作「救命糧
  • 榮成風物嬗變:「救命糧」撐起鄉村振興「頂梁柱」
    通過多方集資,將村內一處佔地500平方米的破舊禮堂,重建整修成地瓜幹深加工車間,為本村及周邊村地瓜及地瓜幹銷售插上「雲翅膀」。全村每年銷售地瓜100萬公斤以上,促進了村集體經濟增收。當瓜幹曬成八九分幹時,還有人將其串成串,精心管理,讓其著上霜,將最好的瓜皮幹送給遠方的親人。「擼串」與「舔霜」,都是鄉間不約而同的動作,以至至今,還有人思念1960年代初大饑荒時,臨沂人民支援榮成的那一串串地瓜幹。一飯之恩,讓榮成又回饋了許多年!
  • 食不果腹的年代,它是大家的救命糧,如今吃它,卻是身份的象徵!
    食不果腹的年代,它是大家的救命糧,如今吃它,是身份的象徵!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粗糧是人們的主食,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純細糧,而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將目光重新轉向了粗糧,有人逢年過節的時候還特意吃粗糧,把它們當作年夜飯的一道「壓軸菜」。很多專以粗糧作為特色菜的餐館,生意更是火爆得不行。
  • 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不僅僅是定西的寶貝,馬鈴薯如今是整個甘肅的「驕傲」。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省」。從靠它活命,到靠它致富。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
  • 曾是窮苦人的救命糧,老一輩農民都吃過,如今卻在國外泛濫成災
    其實很多老一輩的農民對於野茼蒿應該不陌生,因為野茼蒿曾經做過窮苦人的救命糧,很多老一輩的農民都吃過,在民間還被稱作「革命菜」、「安南菜」等。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這野茼蒿其實並非我國本土植物,而是一種外來入侵植物。
  • 美國人痛恨的「野茼蒿」,曾是農民「救命糧」,如今1斤20靠種植
    美國人痛恨的「野茼蒿」,曾是農民「救命糧」,如今1斤20靠種植在我國農村,有很多的植物,本以為這些植物已經夠多了,可它,無時不刻不在增長著其他的品種。但在更早的時候,野茼蒿也是農民或者窮苦人的「糧食」,它曾是農民的「救命糧」,在缺衣少食的年月,和農民一起共渡難關。自然它也成為以前的革命者的野外糧食之一,是軍民都喜歡的植物,因此,它在農村,也有「革命菜」之稱。
  • 思憶兒時,感恩橡子救命糧
    菜樹對山裡人來說,那可是救命的仙樹。山裡人起房蓋屋所用的大梁、檁條、椽、苫板,取之於她;做飯取暖的燒柴,取之於她;歷時的災荒年,能當救命糧的橡果,也取之於她。菜樹的外皮和果實的外殼,含有豐富的鞣質,是工業提取栲膠的好原料。在太行山區,菜樹、青棡、槲樹的果子叫橡子。
  • 酷似板慄的野果,古代是救命糧,做豆腐是一絕,如今掉地上沒人撿
    摘要:酷似板慄的野果,古代是救命糧,做豆腐是一絕,如今掉地上沒人撿 文/農夫也瘋狂 就快要過年了,在筆者的家鄉這邊。在過年前家家戶戶都會製作豆腐,而這也是最具有年味的一道菜了。在做豆腐的時候,一家老少都會來幫忙,是十分的熱鬧。
  • 南嶽衡山的搖錢樹
    ,若那樹上的金錢全落地,可買盡天下所有糧。老人似乎很了解鍾老漢的身世,從衣袖裡拿出一粒金黃色的種子對他說:「回家後把這種子種下,明年會長成樹,後年就會開花結果,今後你有了這棵樹,你的晚年生活不再愁吃愁穿了。」老人接著又對他說:「不過記住,在這樹發枝長葉時,不論天晴落雨都要灌七七四十九天的水,每天要灌七七四十九擔,每擔水要滲進七七四十九滴汗,在這顆樹開花的第一年,每朵花上要滴上你自己的一滴鮮血。」
  • 50年前是「救命糧」,味道鮮美,今被列為保護動物,不讓吃
    而今天說的這種魚,它本是一種救命糧,如今卻不讓食用,其名字就叫裸鯉。一、特性裸鯉是鯉科魚的一種,長相上和鯉魚比較相似,不過它的個頭相比更長一些,最長的一般長到了100cm,嘴巴呈現馬蹄形,魚體比較長扁,體背為黃褐色,腹部呈現出淺黃色或灰白色。
  • 原產自澳洲,市場賣80元一公斤,如今成我國農民的搖錢樹
    在眾多零食之中,堅果是比較特別的存在,很多人都認為堅果是健康零食,就算是不喜歡吃零食的人也會偶爾吃點堅果。 如今市面上的堅果品種很多,既有國產堅果,也有進口堅果,碧根果、夏威夷果、開心果等堅果大部分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售價比較高,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國內在上世紀八九年代逐漸擴大栽種面積,如今國內夏威夷果的栽種面積穩居全球第一,成了農民的搖錢樹。
  • 光山縣南向店鄉有棵「搖錢樹」
    昔日「皇糧國稅」、鄉村統籌提留年代,每年出售的白果收入抵得上該村民組上繳的所有稅費。雖說白果現在不值錢了,依然給村民留下了不少鄉愁記憶。昔日村民搖錢樹,今成景觀名遠揚。(二)此樹橫身都是藥,果葉入藥治三高。
  • 農村這水果長得像葡萄,曾是皇帝御用的補品,如今一斤30成搖錢樹
    這個問題應該是人們對於桑葚的價值認同點不同。但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桑樹已成為不少農民的搖錢樹,一斤桑葚30元。桑樹生長環境特殊,其果子都吃天然生長的,在目前很多人不管是城裡還是農村都對養生有一定的追求,桑葚的天然生長更符合現代人的胃口。
  • 讓美麗與幸福同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嵩縣實踐
    目前,全縣完成投資20.4億元,實現了各鄉鎮溝域經濟全覆蓋,昔日制約發展的溝谷、山川,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希望田野」。  生態綠化構築新風景  走進嵩縣玉皇山公園,昔日的荒山變成鬱鬱蔥蔥的青山,一年四季風景無限,成為人們休閒觀光的好去處。
  • 鹹水淡水均可生存,曾是青海人的救命糧,如今火遍全國卻無人敢吃
    青海湖裸鯉是一種廣譜雜食性魚類,主要攝食藻類和浮遊動物,成魚也常吞食腐爛的植物碎屑、水生昆蟲和魚類。以前的時候,青海當地人都不吃,所以青海湖裸鯉在湖中十分常見。不過,隨著外地人的到來,青海湖裸鯉成為了人們的盤中餐。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由於物質嚴重匱乏,人們不得不大量食用青海湖裸鯉來填飽肚子。可以說,青海湖裸鯉一度是「救命糧」。
  • 探訪豫西深山中的千年老樹:武則天點讚的櫻桃已成「搖錢樹」
    原標題:探訪豫西深山中的千年老樹:武則天點讚的櫻桃已成「搖錢樹」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劉瑞朝如今,時不時還會進宅子打理一番。他說,宅子共有兩進,有15個房間,最多時住進了將近30口人。而門前的三棵古樹,是房子建好後才栽種的。以前,他們全村都是趙姓,是在明末清初從新安縣的塔地搬遷過來的。這幾棵古樹,也見證了這個曾經的新村,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老村。在30年前,村子裡的人口曾達到近300人。一到過年,村裡非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