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宗寬 通訊員 黃盈盈 王博博
昔日,紅薯湯、紅薯饃、紅薯飯,紅薯是嵩縣九皋鎮宋王坪村群眾擺脫飢餓的「救命糧。」
如今,紅薯苗、脫毒紅薯、新鮮紅薯,紅薯已成為宋王坪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村裡67歲的李章,現在每天只要一接到電話,就會到村裡的紅薯育苗大棚,為前來購買紅薯苗的商戶剪紅薯苗,剪一棵苗將近一毛錢,每天能收入80元。「最多一次我一天掙了170元呢!」6月14日,說起這份工作,老太太開心的笑了。
採剪大棚裡培育的種苗。
李章原是宋王坪村的一名貧困戶,平日裡與老伴相依為命,老兩口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好,不能外出打工,生活過的很辛苦。自從村裡建起了紅薯種植合作社,李章家不僅脫了貧,還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宋王坪位於我省四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嵩縣的中部,土地貧瘠,常年乾旱,非常適合發展耐旱作物。村裡有祖祖輩輩種植紅薯的習慣,但因產量不高,產值一直提不上去,村裡缺乏集體經濟,群眾常年處於貧困狀態,屬貧困村。
如何讓群眾擺脫貧困走上致富道路,一直成為是宋王坪村兩委反覆思考的難題。
2012年,桑俊峰當選為九皋鎮宋王坪村黨支部書記,2018年他又高票連任為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以來,他帶領村兩委,把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找準黨建和經濟發展的結合點,確定了「以特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戰略。
發展紅薯產業,提高產值是關鍵。為此,桑俊峰帶領村兩委外出找經驗、尋技術,他個人貸款80萬元,並組織村兩委幹部集體籌集資金,成立民達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村集體經濟,探索「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經營模式。
在幫扶單位縣委組織部的牽線下,去年9月份,村兩委與河南科技大學、河南省農科院、洛陽農科院合作,引進商薯19、煙薯25、普薯32、洛薯13等脫毒紅薯原種,種植試驗田30餘畝,科學種植規模化管理。
「以前,群眾種植紅薯是隨便在集市上買來紅薯苗栽植,現在,村裡有統一培育的新品種脫毒紅薯苗,經過合理密植後,一畝地產量可提高2000多斤。」桑俊峰說,去年以來,村流轉了25畝地,建了20個紅薯大棚,培育的新品紅薯苗不僅能滿足本村需求,附近鄉鎮、甚至附近縣的客商都慕名而來進行大批量購買。僅今年,已賣出了1000多萬棵種苗,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資料圖:收穫的紅薯。
除了出售紅薯種苗,在出售新鮮紅薯上,桑俊峰也發現大有文章可做。在充分調查市場的基礎上,他發現鮮紅薯一般在10月份成熟,當季一斤紅薯賣5角線,但是如果到春節前後,一斤紅薯的價格最高賣到5塊錢左右,這份差價讓桑俊峰心頭一喜。
如何保持紅薯的新鮮度來拉長銷售鏈條,讓紅薯增值,群眾增收?桑俊峰想到了儲藏的辦法。
於是,在桑俊峰的號召、宣傳下,群眾家家戶戶建起了紅薯窯,村裡建成智能連棟溫室500餘平方,年儲存紅薯100萬斤,另外還建設了70個小型紅薯窯,每個儲藏紅薯1000斤。
「新鮮紅薯通過儲藏,味更甜了,並且拉長了銷售鏈條,提高了產值,一畝地可增收10倍左右。今年村裡借勢又發展了600畝新品紅薯,每畝收入可達到4000多塊。」桑俊峰說,下一步,要以20座集中紅薯育苗大棚為依託,利用育苗空檔期,發展反季蔬菜種植,進一步提升特色產業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最大化增收,達到增收脫貧致富的目標。
如今,宋王坪村的紅薯苗、新鮮紅薯等已暢銷本省內駐馬店、漯河、南陽及外省陝西一帶各大城市,紅薯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編輯: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