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我們對他們充滿尊敬和愛意,那麼,在陝西關中地區的寶雞市,親屬都有哪些稱謂呢?
1.祖孫之間
祖先通稱「先人」。父輩以上者又稱上輩或老輩。兒子以下稱「後人」或晚輩。
孫稱祖父為爺、祖母為婆,並可按其排行分別稱作大、二、三爺、婆。非嫡孫可帶名呼爺,如王興倫、張振和,異姓孫輩可呼「倫爺」、「和爺」,但嫡孫輩則不可帶名稱呼。
俗謂「爺爺孫子無大小」,爺、孫之間,可丟開輩分顧忌,互相調笑、打趣,不似父子關係那樣嚴肅。祖父、母稱孫輩為孫子、孫兒、孫女、孫媳、侄孫、侄孫女、侄孫媳;稱孫子的次輩為重孫(男)、重孫女、重孫媳婦;稱重孫的次輩為玄孫;稱玄孫的次輩末末孫。孫稱祖父的父母輩為曾祖父、母,俗稱「巴爺」(又稱「巴巴爺」)、「巴婆」(又稱「巴巴」);稱曾祖父的父母輩為高祖父、母,俗稱「祖巴爺」、「祖巴婆」。
2.父母子女之間
子女稱父親為爹、爸或大(dá ),稱母親為婭(niá ,普通話婭讀「yà 」)。七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孩子,現在大都稱呼爸、媽。子女幼小時,父母直呼其乳名(即小名),長大成家後,有的呼官名,有的呼老幾,步入中年後,有的還以孫兒名代稱之,避免直呼其名,借示尊重。對別人稱兒女為娃(男性)、小子,女娃、閨女、丫頭等,成年子女稱為後人、女子。
3。伯叔姑侄之間
嫡、堂伯父稱伯(方音念bé i,普通話念bó )、伯母稱「大大」(dā dα),或稱大婭(niā )。叔父稱爸,排行最小者稱「爸爸」或「碎爸」。稱叔母嬸子或婭婭(niá nià )。異姓伯、叔及同父母平輩的遠親近鄰,友好者,年長於父者稱伯、伯父,其配偶稱「大大」(dā dα)或伯母;年小於父親者稱叔,不稱爸,其配偶稱姨、嬸。
父親的姐妹稱姑或姑姑,出嫁後稱姑媽、姑母,其丈夫稱姑父。稱父親的姑父為姑爺、姑父爺,姑母為「瓜婆」、「瓜瓜(guǎ guá )」。叔伯父、母稱侄輩為侄兒、侄女、侄媳。有親侄與堂侄之分,姑父、母稱侄為內侄。
4.嶽婿甥舅之間
婿稱嶽父為姨父、丈人,稱嶽母為姨、丈母娘。如今,城市中隨妻直呼爸、媽者漸多。
父母親與嶽父母互稱親家、親翁或親家母。
兒女對父親的嶽父母(外祖父、外祖母)直稱爺、婆,在特殊場合稱外公、外婆,外祖父、母稱孫為外孫。
稱母親兄、弟為舅父或舅舅;稱舅妻為妗子、舅母、舅媽;稱母親的姐、妹為姨、姨媽、姨母或大姨、二姨稱姨母的丈夫為姨父;與姨父、母的子女互稱表兄弟或表姊妹;舅、姨父母稱甥為外甥。
5.夫妻婆媳之間
夫稱妻為「女人」、婆娘、娃他媽、老婆、屋裡人;妻稱夫為男人、外前人、娃他大(dá ),解放前還稱當家人、掌柜的。夫妻間舊日則以兒女名代稱。如今,新婚夫婦多互稱其名。
妻稱夫家為婆家,稱出生父母家為娘家。對公爹、公婆隨夫直呼爹、婭(niá );對別人則稱阿家、阿公、婆母等。公爹、公婆稱兒媳為媳婦,或直呼其名。
6.兄弟姊妹之間
弟稱兄為哥,稱姊為姐;兄對弟、妹直呼名字,或以娃他爸(「爸」在這兒與「叔父」同義,非父親意義的爸爸)、娃他姑尊稱。弟、妹稱兄妻為嫂子或按排行稱大嫂、二嫂有些地方稱姐或新姐。嫂稱弟為弟、小叔子,兄稱弟妻為弟妹。
姊丈稱作姐夫,有些地方稱哥,妹夫稱作妹夫;丈夫稱妻兄弟為大、小舅子,稱妻妹為大、小姨子。
親伯叔父母的子女互稱堂兄弟、姐妹,親姑母的子女互稱姑表兄弟、姐妹。
7.妯娌、連襟之間
妯娌稱「先後」。連襟稱「挑子」或「挑擔」,互稱隨妻。
8.乾親之間
乾親,指結拜而成的異姓兄弟、姐妹、父親關係。乾親父母雙方以年齡論兄弟姐妹,互稱親家。兒女稱乾親父、母為義父母或幹父母。幹父、母稱乾子女為乾兒、幹女。其他乾親則以通常稱謂而稱呼。
因餵奶養育形成的親屬關係,稱奶父為奶爸,奶母為奶媽、奶婭(niá );奶父、母視奶兒女為乾子、幹女;雙方父母互稱親家。
招贅的女婿,稱謂多隨妻。
因親上加親亂了輩分的稱呼,一般是夫妻各管各。如姑表姐嫁給了族叔父,對姑表姐稱姐,不叫嬸娘,對叔父仍稱叔父,不叫姐夫。其兒女也各按父母親班輩分別稱呼。
子女對繼父、母一般直呼爹、娘,有的也稱伯、叔或姨。隨父或母上門落戶的兒女,與前房子女互稱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