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中流行的對陌生者等的稱呼,可以稱之為「社會稱謂」。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稱謂經歷了從「同志」到「師傅」再到親屬稱謂三個歷史階段。近期,在戰疫中,社會稱謂呈現出感人新貌,給社會注入一股強勁的暖流。
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師傅」的稱謂風行九州,盛極一時,社會上不論對誰都稱「師傅」。一位語言學者在課堂上抨擊時髦的「師傅」說,不應把警察也稱「師傅」。
由於「師傅」用法的泛化,有的詞典對其釋義增加了「對一般人的敬稱」「某些地區對成年人的稱呼」等說法。而《現代漢語詞典》對「師傅」的解釋,從試用本到現今的第7版,都一直是兩條:①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②對有技藝的人的尊稱。從近些年社會稱謂的變化來看,《現代漢語詞典》的「堅守」是有遠見之舉。
在新時代,「師傅」獨霸天下的局面悄然生變。過去在北京街頭,問路時幾乎都稱「師傅」;而今,時常聽到的是「大爺」「大叔」「阿姨」。在展覽館,問事兒的年輕人稱保安為「大哥」;在菜市場,年輕女顧客稱女攤主為「大姐」;在超市,中年男子問年長顧客:「老哥,您結完帳了嗎?」……親屬稱謂隨處可聞,處處登場,「師傅」默然後退。
親屬稱謂之外,「老師」也邁出校園,走進社會。常聽見年輕演員對老演員、年輕歌手對老歌手、年輕編輯對老編輯、年輕記者對老記者等稱「老師」。「老師」進入社會,透露出新時代民眾像學生尊敬教師一樣尊敬有學問、有技能的人,人們更加看重知識和技藝,更敬重掌握它們的人才。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現代漢語詞典》中「老師」的注釋從原先的「尊稱傳授文化、技術的人」補充為如今的「泛指傳授文化、技術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這一調整符合時代潮流和社會的實際用法。
抗疫期間,親屬稱謂的使用更為廣泛。小區封閉、設卡,執行者說:「大叔,請出示出入證。」一位居民對記者提到辛勤上門服務的社區幹部時,脫口道:「我們都喊她『姐』」。
在武漢,醫護人員一片熱誠地對患者說:「我就是你的親人!」有的親切詢問:「爺爺,您喝不喝水呀?」有的上前提議:「大媽,我幫您穿吧!」
責任意識是醫護人員使用親屬稱謂的表層導因。從中國社會前進的步履看,深層導因便是蘊藏於14億人心坎裡的強烈信念:不論碰到怎樣的艱難險阻,不論如何關山重重,一定要團結奮鬥,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
近年來社會普遍使用的親屬稱謂促進了人際關係的和諧與融洽,而戰疫期間醫護工作者對患者使用的親屬稱謂,則感動了千千萬萬的國人,給社會注入汩汩暖流,讓人民的心貼得更近。武漢的一位夜班司機想方設法為援漢醫療隊提供周到服務。醫護人員一開始稱他「師傅」,後來乾脆喊「強哥」。稱謂的改換,生動鮮活地透露出「心相近」的細微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七十餘載,社會稱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人與人普遍稱「同志」,「張同志」「李同志」「老同志」「小同志」無日不聞,如影隨形;第二個階段,「師傅」漫天飛舞,不論遇到什麼人,均稱「師傅」;第三個階段是近二十來年,親屬稱謂、「老師」接踵而至。在第二、三個階段,「同志」較多地用於工作語境,常表現為一種「工作稱謂」。
綜上所述,可以洞見:
社會稱謂的嬗變真切映示出社會心理的流變。從「同志」轉換到「師傅」,映現出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轉軌;從「師傅」轉換到「親屬稱謂+老師」,呈現出在新時代,「合作互助、攜手奮進」和「崇尚知識、重德重才」的理念,已經成為當代波瀾壯闊的思想洪流,被全社會普遍認同。社會稱謂是社會思潮的一面鏡子。
社會思潮深刻地影響並引導著社會稱謂。奔流不息的社會思潮潛移默化地導引著社會稱謂:企盼科技、經濟大發展的社會思潮引發「師傅」紅極一時;希冀增強「向心力」的社會思潮促使親屬稱謂遍地開花;愈益尊重知識和技能的社會思潮推動「老師」進入新天地;更加敬仰德才兼備著名人士的社會思潮,促使眾人稱德高望重者時重拾「先生」,例如稱「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郭蘭英為「郭蘭英先生」;……一本語言學詞典解釋「禁忌語」時揭示,舊時代的北京,兩位先生見面常互稱「二哥」而不稱「大哥」。因為「二哥」讓人想起偉岸的打虎英雄武松,而「大哥」使人聯想到五短身材的武大郎——民間崇尚英雄人物的社會思潮使然。社會思潮是社會稱謂衍變的引領者。
社會稱謂折射出人際關係狀況。稱謂表露出人際關係實況。《紅樓夢》第52回中,丫頭直呼「寶玉」而不稱「二爺」,透露出寶玉跟丫頭們十分和洽;第58回中,黛玉直呼寶釵「姐姐」而不稱「寶姐姐」,顯露出此時兩人已頗為親睦。同樣,社會稱謂亦顯現出泛存於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現時情狀。援鄂醫護人員用親屬稱謂稱新冠肺炎病患,顯示出戰疫期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人醫患關係。他們所使用的親屬稱謂,可以視為遭逢困厄時,我國社會人際關係在社會稱謂上的一個投影。
在今後的歲月裡,只要留意,定會窺察到社會稱謂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映現出的許許多多人際關係新況,從而使我們透過這「一滴水」獲悉,在蓬勃發展的中國社會裡,團結友愛、互敬互助的人際關係日漸成長。
(作者:杜永道,系《語言文字報》原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