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中感人的親屬稱謂

2020-12-07 光明日報

社會生活中流行的對陌生者等的稱呼,可以稱之為「社會稱謂」。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稱謂經歷了從「同志」到「師傅」再到親屬稱謂三個歷史階段。近期,在戰疫中,社會稱謂呈現出感人新貌,給社會注入一股強勁的暖流。

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師傅」的稱謂風行九州,盛極一時,社會上不論對誰都稱「師傅」。一位語言學者在課堂上抨擊時髦的「師傅」說,不應把警察也稱「師傅」。

由於「師傅」用法的泛化,有的詞典對其釋義增加了「對一般人的敬稱」「某些地區對成年人的稱呼」等說法。而《現代漢語詞典》對「師傅」的解釋,從試用本到現今的第7版,都一直是兩條:①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②對有技藝的人的尊稱。從近些年社會稱謂的變化來看,《現代漢語詞典》的「堅守」是有遠見之舉。

在新時代,「師傅」獨霸天下的局面悄然生變。過去在北京街頭,問路時幾乎都稱「師傅」;而今,時常聽到的是「大爺」「大叔」「阿姨」。在展覽館,問事兒的年輕人稱保安為「大哥」;在菜市場,年輕女顧客稱女攤主為「大姐」;在超市,中年男子問年長顧客:「老哥,您結完帳了嗎?」……親屬稱謂隨處可聞,處處登場,「師傅」默然後退。

親屬稱謂之外,「老師」也邁出校園,走進社會。常聽見年輕演員對老演員、年輕歌手對老歌手、年輕編輯對老編輯、年輕記者對老記者等稱「老師」。「老師」進入社會,透露出新時代民眾像學生尊敬教師一樣尊敬有學問、有技能的人,人們更加看重知識和技藝,更敬重掌握它們的人才。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現代漢語詞典》中「老師」的注釋從原先的「尊稱傳授文化、技術的人」補充為如今的「泛指傳授文化、技術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這一調整符合時代潮流和社會的實際用法。

抗疫期間,親屬稱謂的使用更為廣泛。小區封閉、設卡,執行者說:「大叔,請出示出入證。」一位居民對記者提到辛勤上門服務的社區幹部時,脫口道:「我們都喊她『姐』」。

在武漢,醫護人員一片熱誠地對患者說:「我就是你的親人!」有的親切詢問:「爺爺,您喝不喝水呀?」有的上前提議:「大媽,我幫您穿吧!」

責任意識是醫護人員使用親屬稱謂的表層導因。從中國社會前進的步履看,深層導因便是蘊藏於14億人心坎裡的強烈信念:不論碰到怎樣的艱難險阻,不論如何關山重重,一定要團結奮鬥,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

近年來社會普遍使用的親屬稱謂促進了人際關係的和諧與融洽,而戰疫期間醫護工作者對患者使用的親屬稱謂,則感動了千千萬萬的國人,給社會注入汩汩暖流,讓人民的心貼得更近。武漢的一位夜班司機想方設法為援漢醫療隊提供周到服務。醫護人員一開始稱他「師傅」,後來乾脆喊「強哥」。稱謂的改換,生動鮮活地透露出「心相近」的細微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七十餘載,社會稱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人與人普遍稱「同志」,「張同志」「李同志」「老同志」「小同志」無日不聞,如影隨形;第二個階段,「師傅」漫天飛舞,不論遇到什麼人,均稱「師傅」;第三個階段是近二十來年,親屬稱謂、「老師」接踵而至。在第二、三個階段,「同志」較多地用於工作語境,常表現為一種「工作稱謂」。

綜上所述,可以洞見:

社會稱謂的嬗變真切映示出社會心理的流變。從「同志」轉換到「師傅」,映現出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轉軌;從「師傅」轉換到「親屬稱謂+老師」,呈現出在新時代,「合作互助、攜手奮進」和「崇尚知識、重德重才」的理念,已經成為當代波瀾壯闊的思想洪流,被全社會普遍認同。社會稱謂是社會思潮的一面鏡子。

社會思潮深刻地影響並引導著社會稱謂。奔流不息的社會思潮潛移默化地導引著社會稱謂:企盼科技、經濟大發展的社會思潮引發「師傅」紅極一時;希冀增強「向心力」的社會思潮促使親屬稱謂遍地開花;愈益尊重知識和技能的社會思潮推動「老師」進入新天地;更加敬仰德才兼備著名人士的社會思潮,促使眾人稱德高望重者時重拾「先生」,例如稱「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郭蘭英為「郭蘭英先生」;……一本語言學詞典解釋「禁忌語」時揭示,舊時代的北京,兩位先生見面常互稱「二哥」而不稱「大哥」。因為「二哥」讓人想起偉岸的打虎英雄武松,而「大哥」使人聯想到五短身材的武大郎——民間崇尚英雄人物的社會思潮使然。社會思潮是社會稱謂衍變的引領者。

社會稱謂折射出人際關係狀況。稱謂表露出人際關係實況。《紅樓夢》第52回中,丫頭直呼「寶玉」而不稱「二爺」,透露出寶玉跟丫頭們十分和洽;第58回中,黛玉直呼寶釵「姐姐」而不稱「寶姐姐」,顯露出此時兩人已頗為親睦。同樣,社會稱謂亦顯現出泛存於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現時情狀。援鄂醫護人員用親屬稱謂稱新冠肺炎病患,顯示出戰疫期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人醫患關係。他們所使用的親屬稱謂,可以視為遭逢困厄時,我國社會人際關係在社會稱謂上的一個投影。

在今後的歲月裡,只要留意,定會窺察到社會稱謂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映現出的許許多多人際關係新況,從而使我們透過這「一滴水」獲悉,在蓬勃發展的中國社會裡,團結友愛、互敬互助的人際關係日漸成長。

(作者:杜永道,系《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相關焦點

  • 巧用親屬稱謂,助力疫情防控
    巧用親屬稱謂,能創造和諧友好的交際環境,有助於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推進。親屬稱謂指對血親和姻親的稱呼,其最初擁有較精準的指稱對象。受社會、文化、心理各方面影響,親屬稱謂的指稱範圍正逐漸擴大。現如今,親屬稱謂還可指稱非血親和非姻親。
  • 5分鐘幫你理清英語中的親屬稱謂
    其實,歪果仁的親屬稱謂很好掌握,比如uncle一個詞可以叫遍叔伯舅舅姑父姨父,簡單粗暴。但是架不住中國小夥伴習慣了複雜思維,總在糾結他們到底怎麼分清楚誰是誰呢?那咱們今天就細細理一遍,看看各種親戚都怎麼叫。
  • 陝西寶雞地區的親屬稱謂
    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我們對他們充滿尊敬和愛意,那麼,在陝西關中地區的寶雞市,親屬都有哪些稱謂呢?1.祖孫之間祖先通稱「先人」。父輩以上者又稱上輩或老輩。兒子以下稱「後人」或晚輩。孫稱祖父為爺、祖母為婆,並可按其排行分別稱作大、二、三爺、婆。
  • 5分鐘理清英語中的親屬稱謂
    其實,歪果仁的親屬稱謂很好掌握,比如uncle一個詞可以叫遍叔伯舅舅姑父姨父,簡單粗暴。  但是架不住中國小夥伴習慣了複雜思維,總在糾結他們到底怎麼分清楚誰是誰呢?  immediate family  直系親屬  Immediate family這個概念在各種法律中會有不同的定義,但一般來說,英文中的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姐妹(siblings)、配偶(spouses)和子女。  Close relative也可表達同樣的意思。
  • 桐鄉方言中春節拜年親戚的稱謂「梧桐篇」
    不過,桐鄉方言中的親屬稱謂,條理分明、長幼有序,是中華家文化的一大特徵,我們應當熟悉的基礎文化知識,今天就跟著小編來學習一下桐鄉方言中的親屬稱謂。自家屋裡向個親眷稱謂自己家裡面的親戚稱謂我儂:我爾:你渠:他,她伊:他,她,它我拉:我們
  • 【系列報導】戰疫手記:戰地「記者」的職責與使命
    在疫情期間,製作抗疫宣傳紀錄片、編發微信公眾號、記錄民警先進事跡、改編抗疫歌曲,以這樣的形式,和戰友們共同戰疫。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採訪一線民警的感人事跡,無論是疫情防控辦公室主任康力帶病堅持工作,春節期間仍堅守崗位未與家人團聚,還是向陽派出所所長黃冬和妻子,將家裡老人和孩子交給親屬照料,兩人攜手奮戰在疫情一線,或是新民警譚晶、李佳傲為了工作自願延遲婚期,種種舍小家顧大家的事跡讓我為之動容…… 走進每一個警察故事、每一個警察家庭,都有不同的感觸
  • 戰疫中的女性最美麗!地大師生深情畫出來
    結合教學內容安排,授課老師和同學們共同拿起畫筆,描繪武漢戰疫中女性的感人瞬間。記者看到,20幅以女性為主要角色的畫作中,有的是奮戰一線的白衣勇士,有的是認真工作的社區工作人員,有的是志願服務者,有的是抗擊疫情的普通勞動者。這些畫稿線條簡約,生動傳神,兼顧了專業性和大眾審美的特徵。課程授課老師陳華文說,作為在武漢求學的藝術專業學子,在這場戰疫中都不是旁觀者。
  • 綻伊欣莘=戰疫新生!疫情中誕生的徐州四胞胎,她們名字的寓意太感人
    在全國都在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戰的時候新生命的誕生就像一縷春光帶來生的希望也讓人倍加感動豐縣一對年輕夫妻,在2月3日喜迎四胞胎千金,寶寶的乳名是醫生起的,分別叫綻綻(戰)、伊伊(疫)、欣欣(新)、莘莘(生);經過網友集思廣益,如今大名也起好了:祖伊、果兒、嘉珊、佑思,合起來就是戰疫新生
  • 銘記,戰疫中的動人瞬間
    在武漢戰疫前線,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醫療隊員孫元婧2月17日的手記中這樣寫道。這段富有畫面感的描述,讓閱之者不禁感慨淚目,戰疫前線,醫療隊員樂觀調侃的背後,是怎樣的艱辛與忍耐。「今天我的又一個戰友吐了!我清楚地聽到她回咽的聲音……很多人的手腫了,鼻梁卡破了,前額卡淤血了,但依舊還在堅挺。」孫元婧的手記中寫道。
  • 感人!河南11位「逆行者」講述戰疫一線故事臺下聽眾數度落淚
    原標題:感人!河南11位「逆行者」講述戰疫一線故事臺下聽眾數度落淚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他們毫不猶豫「請纓出戰」,堅決守衛人民生命安全。他們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了在抗疫一線的難忘時刻和感人瞬間,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再現了抗疫戰士們舍小家為大家,用精湛的醫術和細心的護理挽救湖北新冠肺炎患者的感人故事,彰顯了河南醫護人員「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
  • 抗疫題材話劇《哈爾濱:戰疫2020》進入排練階段
    東北網4月14日訊(記者 許諾)疫情以來,全國人民同心協力抗擊疫情,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由龐學臣、杜偉總策劃,梁帥編劇,陳嘉導演,黑龍江中朗文化集團、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聯合出品的首部有關抗疫的現實題材話劇《哈爾濱:戰疫2020》(暫定名),目前已完成劇本創作和修改
  • 銘記戰疫英雄,中青出租清明線上祭英烈
    清明節來臨,中青出租將傳統文化內涵進行線上傳遞,開展「中青致敬-2020抗疫英烈」清明主題活動,銘記戰疫英雄實際,珍惜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果。 4月2日14點,中青出租以支部為單位開展線上敬英烈主題活動。公司將抗擊疫情戰役中犧牲的部分醫護人員信息做了整理,上傳至「青島殯葬網」自助追思平臺,將連結分享至駕駛員微信群,號召的哥的姐在線了解這些醫護人員的事跡,傳承英雄精神。追思連結在微信群中傳遞,的哥的姐紛紛送花、寫寄語,寄託哀思。有駕駛員寫道:「醫護人員的事跡很感人,好幾位犧牲的英烈都是連續多天奮戰在一線不幸感染。還有的英烈和我孩子年齡相仿,感到很心痛。
  • 戰疫,人民解放軍好樣的!
    軍隊醫護義無反顧地加入到救治病患的隊伍中,並逐漸挑起了大梁。火神山醫院等交付給解放軍;駐鄂部隊還特別成立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承擔武漢市民生活物資配送供應任務。這些都足以證明人民子弟兵在戰疫過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與此同時,笑飲注意到,以「大熔爐」著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僅有現役官兵投入到抗疫之戰中來,更感染了退役軍人再出徵,以及軍人親屬齊上陣。這其實就是軍民一家親、軍民魚水情的具體體現。
  • 日語中關於稱呼的禮節,以及親屬關係對應稱呼表
    說到自己時,請使用「わたし」或「わたくし」等常用的稱謂。2.稱呼對方時:一般情況下,都是在姓的後面加上「さん」字,用「○○さん」來稱呼對方。如果是初次見面且非常正式的場合,最好用「○○様」。3.親屬關係對應稱呼表:THE END
  • 通州北苑街道舉辦抗擊疫情反饋慰問大會致敬「戰疫英雄」
    「戰疫英雄」獲頒證書獎章。疫情期間,無數逆行人奮戰在疫情監測、排查、預警、防控的第一線,湧現了一大批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8月13日上午,北苑街道舉辦「以拼搏為美向行動致敬」抗擊疫情反饋慰問大會,向「戰疫英雄」送上人民禮讚。
  • 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家庭內部以輩分劃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
    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家庭內部以輩分劃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西班牙稱謂。稱謂是一種文化習俗,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總的來看,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特別是和中國人的稱謂相比。1.親屬稱謂 在家庭和家族內部,稱謂僅以輩分劃分,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沒有姑表姨表親之別,沒有同一輩分中的排序習慣,因此稱謂用詞相對簡單。例如:祖父/外祖父一律稱 abuelo,祖母/外祖母一律稱 abuela,姑/姨一律稱tia,叔、伯、舅一律稱tio。堂兄弟/表兄弟一律稱 primo。
  • 抗疫紀實片《戰疫》播出 獲觀眾廣泛好評
    4月4日19:45,全國省級衛視第一部全方位展現抗疫工作的紀實片《戰疫》登錄湖南衛視,實時收視率穩居省級衛視第一;同時,其在湖南衛視旗下各平臺矩陣、芒果雲及芒果TV的推送,總點擊率迅速突破1600萬,形成「臺網合一」的良好播出效果。
  • 通州北苑街道表彰戰役優秀集體和個人 排演節目展現感人事跡
    該活動旨在為全面展示街道抗疫成果,充分展現轄區黨組織、黨員和志願者精神面貌,進一步凝聚起戰疫力量,沿著新的起點再出發。舞臺上的一抹抹紅色映出表演者們張張喜慶的笑臉,更映出了北苑街道共抗疫情的溫暖守望與熱血奉獻的感人故事。演員們帶來的一段段優秀的抗疫原創作品展演,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抒發了北苑百姓的心聲,謳歌了身邊的抗疫英雄事跡。
  • 古交市婦聯2020年「三八婦女節」110周年抗「疫」專題戰疫中的她們...
    中華兒女多奇志,戰"疫"黃花分外香」,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同心抗疫的非常時期,第110個三八國際婦女節即將到來,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婦女節,在抗擊疫情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一位位堅強勇敢、無敵無畏的逆行巾幗迎難而上以身赴險;一個個不分晝夜、捨己為人的平凡姐妹們,不辭辛勞、日夜堅守;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瞬間、美麗身影烙在每個人心中。
  • 南京援鄂戰疫紀念畫冊《人民健康衛士》首發,致敬抗疫英雄
    12月18日下午,由南京醫院協會主辦的南京援鄂戰疫紀念畫冊《人民健康衛士》出版贈書儀式在南京舉行,南京地區32家省部屬、市屬及區縣級醫療衛生機構985名援鄂醫務工作者,每人獲贈一本首頁帶有個人照片和名字的個性化抗疫紀念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