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個統計:歷史上真正順利登基的太子(被立為儲君不少於一年)不超過60%,被廢黜的太子佔比超過10%,而且有意思的是:越是雄武的君主,越是喜歡廢太子,比如漢武帝,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當然還千古一帝的康熙。《康熙王朝》中把廢太子胤礽塑造成一個貪圖酒色、毫無主見、行為乖張的角色,這裡面大部分都是出於文學的寫作,目的就是為了突出四阿哥胤禛的英明。
真實的歷史情況是:廢太子胤礽是一個頗有才華和能力的皇子,而且由於其生母赫舍裡生他時難產而死,康熙對其一直是寵愛有加。從康熙去世前還立下遺囑要善待胤礽及其後代,而其他皇子徹底淪為政治的犧牲品,就可以看出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分量。
胤礽第一次被廢的原因是:以索額圖為代表的外戚勢力集體擁護胤礽,被康熙訓斥為「議論國事,結黨妄行,驕縱皇太子,圖謀篡奪皇位」。此後幾年,胤礽陷於一系列醜聞事件,最終在康熙四十七年被廢黜(當了三十三年的太子)。
第二次被廢的原因是:九門提督步兵統領託合齊和兵部尚書耿額為代表的軍方勢力倒向了太子,加上胤礽復立之後越發覺得自己儲君之位穩固,行為多有逾矩之地。最終在康熙五十一年再次被廢。
電視劇表現出來的太子行為乖張其實是太子被廢的次要原因,太子在位超過三十年,康熙又不是第一天認識他,怎麼可能因為這些早就了解的性格原因而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呢?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君權和儲權的矛盾,試想如果太子勢力逐漸坐大,外戚和軍方勢力都擁護,那康熙不就被架空了嗎?久而久之,被逼退位也不是沒有可能。以康熙這種雄才大略的君主而言,怎麼可能忍受自己的皇權被別人染指呢?
而更深層的原因是:清朝依賴的是貴族統治,尤其是清朝初期實行的是極為落後的奴隸貴族制度,這種情況下皇帝的婚姻大都是平衡內部勢力的政治聯姻,而誕生的皇子背後也大都站著龐大的外戚集團。所以,清朝前期諸多皇子都被清除於政治中心之外。
康熙一朝沿襲了順治朝親近漢族文官集團的政策,大量重用漢人為官以及在土地政策上向漢族士紳集團作出讓步。但終康熙一朝,也沒有完成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
官僚政治雖然有結黨一說,但相比於貴族政治的鐵板一塊,對於皇權的穩固,文官集團仍然有著莫大的優勢。
而廢太子胤礽,就是在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下的犧牲品。如果胤礽順利繼位,那清朝極有可能繼續貴族統治。正是因為貴族統治同皇權專制的矛盾,才有了雍正繼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