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9點54分,交秋分。今年的秋分日,比之往年,有點特殊。今年6月,國務院決定將每年農曆秋分日作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天,我們首次過豐收節。
為什麼把豐收節定在秋分日,秋分這個節氣有些什麼樣的特點?有些什麼特別的習俗?就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央視特約文化學者、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常州市名人研究會副主席肖飛先生,今天,就讓我們與這位常州本土文化研究者一道來品味秋分。
祭秋月、豎雞蛋、吃秋菜、調犟牛
常武地區過秋分,有故事也有習俗
秋分在每年公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分」是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後,陽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漸趨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
我國自古是農耕社會,農業耕種歷來是國家主要經濟活動。我國先民發明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業活動,節氣對農民和農業生活至關重要。而在二十四節氣中,秋分節氣對人們意義重大,因為秋分過後,進入秋高氣爽的時節,稻穀飄香、蟹肥菊黃,豐收在望。因此,在全國各地,關於秋分都有很多習俗。
雖然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收穫的時節有所不同,但多數地方都在秋季,而且受中原農耕文明的影響,各地在這個節氣裡的風俗大同小異。但在肖飛看來,地處吳文化區的常州地區,秋分的習俗還是有一些特色的。
祭月祈福
古時候,人們對自然是很敬畏的。因此歷來有「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的習俗。而祭月時間是在秋分那天晚上,祭月時要吃月亮餅,為家人祈福。這一習俗我國各地都有。而在常州,在秋分這天祭月吃月亮餅,還有一個典故。
新北區孟河鎮有個村莊叫鄭塔裡,名字中雖有塔,但村裡從來沒建過寶塔,這是為何呢?
原來,元朝時,蒙古人對漢人肆意蹂躪,為了防止漢人反抗,每個村子裡駐有一名管理漢族人的「韃子」,這個韃子操有生殺漢人的特權,常常枉殺無辜。
元至正年間,朱元璋起兵反元,在攻打常州城之前,軍師劉伯溫獻計,派出士兵化妝成平民,帶上事先準備好的月亮餅挨家挨戶免費贈送。百姓在切開月亮餅時,看見餅下有一張紙條,寫著:祭月夜齊動手,削尖毛竹殺韃寇。
秋分日那天晚上祭月時,漢人按事先計劃,一起動手,每10戶殺一個韃子。就這樣,一夜之間把常州的韃子全部殺了。然而,在孟河一個村莊,有一個韃子卻是個善良的人。他從不濫殺無辜,而且還跟村裡人相處得很好,誰家無人照看孩子,他會幫忙照看,誰家無人做飯,他會幫著做飯,為村民們做了不少好事。因此,村上百姓殺韃子時,就將他藏起來。後來,這個村子叫「剩韃裡」,後來又改成鄭塔裡。
人們也沒有忘記月亮餅「傳信」的功勞,在製作月亮餅時,都要在餅下墊一張紙片。後來月亮餅逐漸演化成月餅,而墊紙片的習慣一直保留下來,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蘇式月餅下面,總要墊一張紙片的緣故。
「豎蛋」取兆頭「立子」
「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豎蛋」的遊戲,具體是選擇一個「身量勻稱」的新鮮雞蛋,小心翼翼豎放在桌上,能夠將雞蛋豎起來就勝出。
有人認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地球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雞蛋較容易豎立,也有人說,春秋分時節天氣晴朗,人的心情舒暢、思維敏捷、動作也利索,有利於「豎蛋」成功。
肖飛說,他小時候就玩過豎蛋的遊戲。不過在他看來,豎蛋其實是人們為了「取兆頭」
因為常州人稱雞蛋為「雞子」,豎蛋就有「立子」的意思,期翼家中孩子能長大成才。而另一方面,如果豎不起來,就是「滾蛋」之意。
吃秋菜、喝秋湯養生
肖飛說,在我們常州地區「秋菜」是一種野莧菜(常州人讀han菜)。秋分過後,人們回去鄉下田野裡採摘野莧菜。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作用。炒野莧菜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
肖飛介紹,除了野莧菜,常州人也用白蘿蔔切片煮湯喝。白蘿蔔湯潤腸、順氣補氣,具有很好的調理腸胃的功效。
實際上,吃秋菜的習俗也是先人們一種樸素的養生觀念。在經歷了一個酷夏後,人們脾胃燥熱,吃秋菜、喝秋湯能調理身體。寄託著人們平安健康的樸素願望。
調牛來感恩
肖飛說,調牛又稱「調犟牛」「戲牛」,是常武地區一個古老的習俗。至今在武進楊橋,依然保留著這個習俗(在其他地方,這個習俗叫「送秋牛」)。
秋分過後,豐收在即,一般牛不用耕田了,可以休息一陣。這時,農民會牽出自家的牛,到一個固定的地方,給它洗洗身子,打理毛髮,並給它美美吃一頓,犒勞一下,讓它舒舒服服過冬。「其實,這也是人們對耕牛的一種回報和感恩。」肖飛說。
但不是每家都有耕牛,後來就形成一個習俗,就是在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再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古時稱為說秋,跟唱春一樣。因時間久了,說秋沒有唱春有名氣,說秋的人也少了,後來統一稱之為唱春,現在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吃米糰子迎新
肖飛說,在常武地區,秋分時,田裡的稻穀一般還沒有完全長熟,但農民們會割一些早稻舂米嘗鮮。將新米碾成米粉,做成實心的米糰子。
吃米糰子時很有講究,一般要把米糰子放到田埂上,供土地和麻雀。有人不明白為什麼要供麻雀?肖飛說,其實這也是一種寄託,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享勞動成果的表現。人們希望麻雀吃了這些新米糰子後,不要再去糟蹋田裡的稻穀了,這樣能保證豐收。
中秋節,秋分時節的一個人文節日
秋分是一個節氣。之前,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既是一個節氣,又是一個傳統節日。如今秋分也成為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
不過,豐收節雖已成為法定節日,但卻未有法定假期。今年豐收節休息,是沾了中秋小長假的光。那麼,中秋節與秋分有關係嗎?
對此,肖飛認為「大有關聯」。秋分是一個自然的節氣,而中秋節是一個人文的節日。相比於中秋,秋分更加講究自然,因為在這一天,晝夜平分、秋高氣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種的重要時節,也是稻穀飄香、蟹肥菊黃、踏秋賞景的大好時節。
「從秋分到中秋有一個人文的轉換,我國原來沒有中秋節,只有秋分這個節氣。後來人們在這個秋分節氣上搞一些活動,如祭月、吃月亮餅等,就逐漸形成了中秋節。」肖飛說。
在上古時期,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於是,考慮到每年的秋分有半個月的時間,而八月十五月圓之日,在秋分節氣之內,圓月是個「大概率事件」,因此,古人就將「祭月節」由「秋分」固定在八月十五日。於是,農曆八月十五這天,後來就演變成一個特定的節日——中秋節。
農民豐收節,是個很接地氣的節日
在肖飛看來,秋分時節代表一個收穫的季節開始,確實稱得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如今,很多關於秋分的習俗沒有了。其實,我們扔掉的不是習俗,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肖飛認為,國家設立農民豐收節非常及時,非常接地氣,說明從國家層面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重視。對於傳承我國傳統農業文化、發揚農業文明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後國民要改變一種觀念,國家設立這樣一個節日,對於普通民眾來說,不是放個假,玩一玩。」肖飛希望,我們通過過這樣一個節,能夠讓現在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和孩子們樹立起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之情,養成珍惜糧食、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本版文字 殷益峰
本版圖片 殷益峰 朱臻
來源:常州晚報(常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