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華給孩子們講解竹編藝術。
陳雲華的竹編博物館。
陳雲華給外國友人演示竹編技藝。
人物名片
陳雲華
1947年出生,眉山市青神縣人,國際竹編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竹編藝術大師、青神縣竹編協會會長、中國竹藝城創始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眉山市傑出人士、四川省勞動模範。代表作《中國百帝圖》《鵲華秋色圖》《幽遠》等竹編精品獲國家級博覽會金獎。
4月13日,結束了四川之行的奧地利總統範德貝倫、總理庫爾茨從成都啟程離開,與他們同時返程的,還有來自眉山青神的二兩竹絲——名為《融》的瓷胎竹編。
而就在最近一個月內,泰國公主詩琳通、喀麥隆總統保羅·比亞,也相繼收到了代表四川竹文化的「土特產」:青神竹編。
這些「國禮」,均出自眉山市青神縣幾位竹編大師之手。陳雲華就是其中一位。
改革開放40年來,青神「農民」陳雲華用一根根細如毛髮的竹絲,創造了上億財富,經他手的竹製品,從硬幣大小的茶墊,到十米長寬的山水壁畫;從幾元錢一個的生活工具,到拍賣價360萬的工藝品……無不創造著紀錄和奇蹟。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日前走進青神縣,對陳雲華進行了專訪。
一門手藝
老外花48000美元買走《百帝圖》
走進位於青神縣南城鄉的中國竹藝城,迎面而來的是一片隨風起舞的竹林。一幢周身藍灰相間、造型為竹筍的建築聳立在竹林間。這便是陳雲華的中國竹編藝術博物館。
4月13日這天,儘管天空陰鬱,溫度陡然下降,但來竹藝城參觀的人還是一撥接一撥。
博物館隔壁的湖水邊上,建著一個小涼亭。陳雲華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這裡的竹椅、竹桌和清茶,都是陳總用以接待日常諮詢的竹編愛好者的。
正說著,門外一個洪亮的聲音響起,「歡迎歡迎!」準備出門辦事的陳雲華聽說有媒體記者要來採訪,又返了回來。
剛跨進涼亭,陳雲華遠遠便把手伸了過來,一件寬鬆的淺色T恤配搭上勻稱的身材,讓人難以想像,眼前這位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
一落座,陳雲華便招呼工作人員上茶。「我喜歡喝茶,平常沒事的時候,我就坐在這個地方品茶,思考一些沒有做過的產品。」陳雲華說。
提起親手打造「中國竹藝城」,陳雲華笑著說,那是一幅《百帝圖》換來的。
1991年,陳雲華隨四川省文化館,到中國臺灣參加一個民間藝術展覽。當時他帶了多件作品,其中一件便是《百帝圖》。這幅經過半年製作,長90釐米、寬26釐米的《百帝圖》,在展覽上被一位美國商人看中。由於語言不通,美國商人直接掏出計算器,讓陳雲華按下價格。
「我當時心想,這幅作品花了很多心血,於是按下了48000,想著再怎麼樣,也要賣個4萬8吧。」陳雲華說,老外看到這個數字,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拿著計算器就離開了。他以為自己把價格定高了。沒想到,十多分鐘後,這位美國商人回來了,他把一個箱式拉鏈包打開放在櫃檯上,裡面放著48000美元。這筆錢,在當時可兌換25萬元人民幣。
拿著這筆錢回到青神後,陳雲華有了要把青神竹編做大做強,還要帶動周邊群眾發家致富的想法。於是,他開始著手籌建中國竹藝城。3年後的1994年10月,中國竹藝城正式對外開放。
一個事業
40年時間從農民到資產過億
伴隨著竹藝城的建成和作品不斷創新,一張張訂單從海內外飛了過來,陳雲華成為了青神竹編的代言人和青神竹旅文化公司的老總。
然而,誰曾想到,他曾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學竹編,也是因為吃不飽飯。
1947年,陳雲華出生在青神縣南城鄉蘭溝村。小時候的他,每天跟著爺爺出門做竹編,只為換上一口雜糧飯吃。幼小的陳雲華就這樣耳濡目染,竟然學會了起竹篾、刮青、編人字邊等技術。
初中畢業後,陳雲華輟學回家,白天跟村民一起幹活,晚上就點著煤油燈幫村民編竹製工具。
一天傍晚,奶奶提著的暖水瓶不小心打碎了,陳雲華想,何不編一個竹套來做保護。於是,當晚他就編出一個暖水瓶套,並且很實用。此後多年,陳雲華靠賣水瓶套和其他生活用具,帶領村民給村裡買回三臺拖拉機。
1984年,陳雲華在青神開辦了首期竹編培訓班,主要教學生編竹扇,幾天時間就來了120人報名。
由於愛好攝影,陳雲華想,何不在扇葉上面編各式各樣的圖案。再一想,既然能編圖案,為何不能直接編些書畫作品呢?於是開始嘗試。
幾個月之後,他的第一幅竹編書法作品「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出爐。從此,陳雲華一發不可收拾,山水風景、古詩詞、人物畫像……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創作和創新後,展現在眾人眼前。隨之而來的,還有一份份訂購合同。自此,他的作品逐漸從國內走上國際舞臺,小到幾十元,貴到幾十上百萬元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創造著竹編界的紀錄和奇蹟。
2008年,陳雲華創作的竹編作品《中華情》,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拍賣會上,以360萬元的價格成交,陳雲華把拍賣所得全部捐給了災區;而他的《清明上河圖》被中國臺灣一個老闆收購,單幅作品便賣出了106萬元人民幣……
陳雲華告訴記者,他打造的這座竹編藝術城佔地50餘畝,前前後後已投入超過2億多元,「沒有找銀行貸過一分款。」
而青神竹編,在他的帶領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一份貢獻
帶動18個鄉鎮5000餘人就業
在陳雲華的博物館內,陳列著他40年來創作的各種作品或複製品。展館進門處,便是一系列瓷胎作品。一張竹製的茶盤上,擺放著數個小茶杯。每個茶杯的腰身上都有細如髮絲的竹套。茶杯的下面,還有硬幣大小的杯墊。
往前走,便是陳雲華製作的各種書畫作品、他自己品牌的竹製挎包以及各種竹製家具。牆上還掛著數米長的竹編山水畫作。工作人員介紹,陳雲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長達10餘米,相機無法進行整體拍攝,每次拍照只能拍攝局部。
正是因為這種精湛的技藝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陳雲華獲得了包括中國竹編藝術大師、青神縣竹編協會會長、中國竹藝城創始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眉山市傑出人士、四川省勞動模範等諸多殊榮。30多年時間,他遍訪20多個國家(地區),在國內外舉辦了500多期培訓,兩萬多學生分布在世界各地。
2017年7月11日,北京,在100多位來自國際竹藤組織、國際竹藤中心的專家、學者的見證下,國際竹藤組織董事會聯合主席、國際竹藤中心主任江澤慧將「國際竹編工藝美術大師」的獎牌頒給了陳雲華,他成為國際竹藤組織成立20年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陳雲華收穫了上億財富的和無數榮譽的同時,也不忘反哺家鄉。他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目前,他的竹編公司還帶動周圍18個鄉鎮5000餘人就業。一把刀具、一個凳子、一根竹子,就可以教農民賺錢,這些農民通過竹編技藝每年每戶可以拿到3萬元以上的收入。而他的園區內,有300多位正式工人,這些工人裡面,工資最高的已達到每月10000元,最低的也有3000元。
「接下來我還要創新其他的產品,目前我正在創新一款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很快就要面世。」陳雲華說,「只有務實才能把事業做好,而只有創新,才能讓事業有生命。」
揭/秘
青神竹編為何貴比黃金?
一幅小小的青神竹編工藝品,為何能賣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青神竹編為何能成為四川省的外事禮物?
日前,記者專程趕到眉山市青神縣,邀請代表中國竹編工藝最高水準的國際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雲華、竹編狀元殷超以及竹編大師張德明進行解讀。
陳雲華告訴記者,一幅竹編工藝品的成品,需經過選竹、鋸竹、刮青、去黃、分層、晾曬、刮薄、三防處理、染色、開絲、編織、整理、裝裱等十餘道工序,最後才能讓一根根細如髮絲的竹絲,變為一幅薄如蟬翼的作品。這是其工序上的繁瑣。其次,是一部作品需要將竹編的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融於一體,將傳統的手工藝、竹篾特質與文化美術進行完美結合。
據陳雲華介紹,他創作的《清明上河圖》被中國臺灣商人以106萬元的價格買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方看中了該作品精湛的竹編工藝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
竹編狀元殷超與4位徒弟歷經4年創作的《五百羅漢圖卷》,系世界上唯一一部長寬達到最大、最具古色古香、500個人物各具姿態和極富中國文化特色的作品。這部作品被人喊價860萬元,但殷超並未出售。
竹編大師張德明創作的人物山水、花鳥蟲魚等精美藝術品也為人稱道,他在創作這些作品的同時,還加入了各種時尚的元素。他常年與愛馬仕品牌合作,為對方提供竹編瓷胎作品。據他介紹,國際竹藤組織總幹事費翰思曾經在看了他的藤編作品後,寫下一句話:「你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