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豆汁兒和九門小吃

2020-12-25 許姐讀歷史

豆汁兒是北京地道的鄉土風味兒,為北京所獨有。自清代乾隆年間就有了,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實,這豆汁兒還真不是故意做出來的。它是粉房用綠豆做粉絲、粉皮兒後棄之不用的下腳料。將其放置一邊,時間稍長,發現其已經發酵,成了灰裡又透著點綠色的液體其味兒已變成又餿又酸了,這就是豆汁兒。從前的豆汁兒鋪裡把生豆汁兒拉回去後,再來一次沉澱,將沉澱下來的細碎的渣子單分出來,把豆汁兒放進鍋裡熬開,舀一勺子放入鍋裡。一次舀一勺,再熬開、再兌入一勺,並用勺子不停地攪和,勾兌得濃淡適中,餿、臭、酸、香、甜,口感極佳、恰到好處,這裡是很有學問的。豆汁兒的營養非常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

夏景天兒喝豆汁兒可解暑消渴,冬季天兒能清熱溫陽,四季都有祛毒除燥之利。老北京人都愛喝豆汁兒。我從小几就愛喝京城大名鼎鼎的「豆汁兒張」的豆汁兒。第一代「豆汁幾張」張殿臣最早是擔著挑子到處吆喝:「甜酸——豆汁兒…」那蒼涼的叫賣聲時常在街頭巷尾響起。而且他還趕廟會,在廠甸兒、土地廟、蟠桃宮等廟會上亦能見到他的身影。20世紀40年代,他在西琉璃廠東口兒北側路西處的一棵老槐樹底下蓋了兩間大約有30平米的門臉兒房。當時張殿臣年事已高,由其子、第二代「豆汁兒張」張進忠夫婦二人經營,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喝豆汁兒講究吃鹹菜,「豆汁兒張」的鹹菜都是自己醃製的。

一般的像芥菜疙瘩、蘿蔔絲兒之類,白吃不要錢。買一碗豆汁兒給一小盤兒鹹菜。另備有較好的苤藍、黃瓜等七八種醬菜及辣椒油、焦圈兒等供顧客選用。「豆汁兒張」切的鹹菜講刀功,絲兒細、塊兒勻,鹹淡也適中,十分可口。豆汁兒3分錢一碗、焦圈兒(由哈記燒餅鋪提供)2分錢一個。花5分錢要一小盤兒辣椒油,用鹹菜蘸辣椒油,吃著酥脆的焦圈兒,再喝著熱豆汁兒,酸、甜、辣、鹹、香,真可謂五味俱全。只喝得滿頭大汗,肚子溜兒圓。營養豐富暫且不說,就是你有多重的感冒與消化不良,幾碗豆汁兒下肚準能治好。因我上學的南新華街小學緊挨著「豆汁兒張」的鋪子。出校門兒往南20多米便是,不用過馬路。

所以下午放了學常去那裡喝豆汁兒,不是我做東就是同學請我。記得一次,我早晨上學沒吃早點,剛上了一節課肚子就咕咕叫,覺得餓得慌。我想去喝豆汁兒,一個人又不敢去,因為是在課間。我就找了一個姓賈的同學,他先是不去,怕老師說。我說:「我請你喝,怎麼樣?」於是,我倆一起悄悄地溜出了校門兒。兩碗豆汁兒喝完,趕緊往回跑。還是來不及了,上第二節課的鈴聲已經響過,這節是班主任的語文課。我倆怕得不行,站在教室門口兒連喊了三聲報告,老師才讓我們進去。下午放了學,班主任老師把我倆叫到辦公室,一頓好呲兒,差點兒沒請了家長。從此,我再也不敢在課間出校門兒去喝豆汁兒了。

從兒時起,我的豆汁兒情結一直持續到現在,仍好這口兒。記不清是誰說過一句話:「喝不了豆汁兒就沒有資格看老舍先生的作品。」話雖偏頗,卻不無道理。喝豆汁兒是北京人的專利,在京味兒小吃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屬豆汁兒了。閒話九門小吃據報載,於2012年4月關門停業的「九門小吃」經過了數月的調整,轉變了經營模式、成立了餐飲管理公司、採取了股份合作的形式後,又在什剎海地區的原址重新開張了!這裡聚集了多家歷史悠久的老字號京味兒小吃。像「爆肚馮」的爆肚兒、「奶酪魏」的奶酪、「羊頭馬」的白水羊頭、「豆腐腦白」的豆腐腦兒、「月盛齋」的醬牛羊肉、「恩元居」的炒疙瘩、「年糕錢」的年糕等。我曾去過幾次,在品嘗過程中,與從前相比,感覺味道依舊。

他們確實恪守了各自歷代相傳的製作技藝,打造出了一道道具有自己特色的原汁兒原味兒的老北京小吃。我久居京城,打小兒就嘴饞,上世紀50年代時我正在上小學。記得那時小吃除了有走街串巷叫賣和廟會上擺攤兒賣以外,平時在京城有幾個長年都賣的小吃攤群。北城有荷花市場、東安市場、隆福寺、白塔寺等。南城有廠甸兒、門框胡同、鮮魚口、天橋、牛街等地。上面提到的「羊頭馬」就在門框胡同北口幾外的廊房頭條等處賣白水羊頭肉。他一般在晚上推著木輪車售賣,車上有個很亮的汽燈照明,固其切工精湛,燈又明亮,因此攤前總是圍著許多的買和觀看的人。

「羊頭馬」的羊頭肉選料、煮製十分講究,售賣時的切片手藝更是堪稱一絕。其刀功極精,快似飛刀。片(切)出的肉片兒薄如紙、呈半透明狀。再撒上裝在一隻牛角中的特製的五香椒鹽兒,味兒美耐嚼,醇香悠遠、風味兒獨特。「爆肚馮」的爆肚兒也是我很愛吃的,記得他的店址換了好幾次。20世紀80年代,我常去他在廊房二條路南處的店裡吃。後來又搬到了廊房二條靠西頭兒路北的一間門臉兒房裡。「爆肚馮」也曾在廠甸兒市場二樓等處經營過。但是,不論在哪裡,都是一樣的用料講究、一樣的味道鮮美。兒時還愛吃炸糕。「炸糕辛」的炸糕我沒吃過不能妄加評論,我吃的那種是燙麵炸糕。圓形、直徑約有六七釐米,中間微微鼓起,裡面是稀糖餡,現在想起來好像是白糖的,因是燙麵的所以炸得顏色較深。

熱吃、涼吃都很可口。我在南新華街小學念書時,每天早晨傳達室門口兒有一位工友賣早點,我不買別的,就花5分錢買一個燙麵炸糕,邊吃邊往教室走。現在南城虎坊橋「京天紅」店賣的那種江米麵紅小豆糖餡兒的炸糕,每天都有人排隊購買,其實這種炸糕應該是天津風味兒的。談起「九門小吃」,人們不禁要問,何謂九門,哪九門?其實,北京城從明朝始就形成了「內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即內城有九座城門: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安定門、德勝門。外城有七座城門:東便門、西便門、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永定門。皇城有四座城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九門指的是北京城的內城,不包括外城的七座城門。

這和「四九」城的說法一樣、因為將外城排斥在外了,所以代表不了整個兒北京城。現在「九門小吃」裡的「爆肚馮」「羊頭馬」「奶酪魏」「豆腐腦白」「恩元居」「月盛齋」等,都是在外城的大柵欄地區起步、發展、成名的。而現在「九門小吃」院兒裡寫著的四個大字「門框胡同更是南城一條年代久遠的著名小吃胡同。如果「九門小吃」這個招牌的意思是代表整個兒老北京小吃的話,似乎有些不大妥當。竊以為如果改成「都門小吃」會更全面,更合適。因為「都門」這個名稱才是整個兒北京的意思。此說若有不當之處亦不打緊,這只是一篇茶餘飯後的閒話而已。

相關焦點

  • 北京旅遊特產小吃美食推薦之:豆汁兒
    北京是世界知名的古都和美食之城,北京的特產小吃和風味美食歷史悠久、品類繁多、甚為講究。以前這些小吃都會在沿街市集或廟會上叫賣,食客間也會經常碰到熟人街坊,這被老北京形象地稱其為「碰頭食」。到北京旅遊,想要體驗正宗北京美食和特色小吃,一般會首推豆汁兒。在北京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叫: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 老北京地道小吃,豆汁兒,灌腸,炸醬麵,驢打滾你吃過哪幾種呢
    老北京是對古都北京的傳統風俗的叫法,北京作為七大古都之首,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官員們,對衣著打扮都相當重視。咱們今天呢就來說說老北京的地道小吃。北京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小吃歷史悠久,北京小吃又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
  • 九門小吃,北京胡同深處的四合院,匯集京城12家老字號300種小吃
    北京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北京小吃是深蘊於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一項重要文化成果。它的每一個品種的製作方式、食用方式等,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北京人特有的審美意趣。它既是物化的北京都城史的一塊"活化石",又是京味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北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北京小吃不僅美味,而且從視覺上也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
  • 豆汁兒
    老張關於美食的記憶就是酒仙橋大食堂的包子、炒麵和餛飩。第一次聽說豆汁兒是上中學的時候,在隆福寺商場對面,一間低矮破舊昏暗的小房子,門口一塊破匾,歪歪扭扭寫著『老北京豆汁兒』。先前在隆福寺吃過號稱老北京的灌腸,說不上多好吃,至少不難吃。再看到老北京豆汁兒招牌,自詡老北京人的老張不暇思索就走進了低矮破舊昏暗的小房子,覺得自己天然就應該喜歡這東西。
  • 老北京文化:豆汁和茶湯的由來
    由此可見豆汁和北京的淵源之深,作為早已家喻戶曉的「中華名小吃」和國際友人身臨北京「必嘗」的幾樣名吃之一,別看豆汁其貌不揚,卻一直是眾人尤其是老北京人的香餑餑,愛新覺羅·恆蘭還門教寫了一本有關豆汁的書,書名叫《豆計幾與御膳房》、人們為什麼這麼喜歡豆?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汁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並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 北京「黑暗料理」的豆汁兒,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梅蘭芳等名人是其擁躉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一提到豆汁兒,想必很多朋友會想到它那股有些怪怪的味道,甚至有些人稱其為「黑暗料理」。很多時候我們喝的豆汁兒因為製作問題和配料問題導致我們喝的並不是正宗的豆汁兒。
  • 北京豆汁兒冰淇淋,冰淇淋界的「黑暗料理」,又酸又臭難以下咽!
    一道北京的豆汁兒,對於老北京人來說這是北京特有的美食小吃,而對於外地人來說,那肯定就是「黑暗料理」了。北京豆汁是一種用水磨綠豆製作粉絲或團粉時,把澱粉取出來,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湯水,經過發酵後熬製成的。
  • 北京回憶之暗黑小吃
    北京小吃,眾人皆知其美味,外地的朋友來京都要一品而後快,像曾經比較有名的有王府井小吃一條街、護國寺小吃街、什剎海九門小吃等,各大京味樓也紛紛推出小吃
  • 好好聊聊豆汁兒,那些第一次喝吐了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林海音也一樣,和豆汁兒一別就是四十多年後,回北京後立馬鑽進胡同喝豆汁兒。喝豆汁兒甚至成了定義真正北京人的標準。《大宅門》裡的白景琦喝了爺爺餵的豆汁兒,白老爺子樂開了花:「瞧我這孫子,這才是真正的北京人哪!「和小景琦一樣,新一代北京人從小就被長輩灌豆汁兒長大。
  • 老北京豆汁兒
    說起北京的小吃就不能不提豆汁兒。能不能喝下這碗灰綠酸甘的濃湯常常被用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地道的老北京。用做綠豆粉絲的下腳料發酵而成的這種飲品味道怪怪的,外地人聞起來就覺得一股酸餿氣,抿上一小口忍不住能噴出去。
  • 乾隆皇帝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就這樣豆汁兒成為宮廷飲品
    乾隆皇帝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就這樣豆汁兒成為宮廷飲品臭豆腐臭豆腐,中國傳統特色小吃,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類型,臭豆腐在南方又稱其名雖俗氣、卻外陋內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是一種極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小吃,古老而傳統,令人慾罷不能。製作材料有大豆、豆豉、純鹼等。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製作方式和食用方式均存在地區上的差異,其味道也差異甚大,但具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特點。
  • 什剎海「九門小吃」重張,這個新變化你肯定沒想到!
    爆肚馮、茶湯李、羊頭馬、豆腐腦白……伴隨著悠揚的琴聲,什剎海東北角的孝友胡同裡迎來了老字號小吃的大團聚。經過兩年的改造升級,曾匯集京城老字號的「」今天重新打開了大門,這次亮相,不僅請回了原來的老商戶,還引入了非遺文化產品體驗店,並為社區裡愛做菜的大媽們開闢了「媽媽菜」檔口。
  • [就這一分鐘vol.21]老北京豆汁兒喝得慣嗎
    哈哈,,笑話從一個角度證明了什麼才能算地道的北京特色名吃,那就是——豆汁兒和麻豆腐! 「要是起來他就喊再來一碗,肯定是北京人。最傳統、最接地氣的老北京小吃——豆汁一個大瓷碗,滿滿的盛上一碗豆汁,配上一碟鹹菜絲,外帶倆焦圈。端起碗,咕咚一大口,痛快!北京以及承德地區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
  • 北京特色小吃有哪些,你全都吃過嗎?
    北京特色小吃有哪些,你全都吃過嗎?老北京獨特的京城文化也養育出了與眾不同的飲食習慣,說起老北京的飲食,我頭一個想到的就是豆汁兒,豆汁兒是老北京獨有的一種特殊的美食,常人無法接受,但是愛它的人是一天都離不開,豆汁兒本是綠豆殘渣物發酵而成,問起來就好像泔水,一般人聞起來都覺得無法接受,掐著鼻子喝上兩次後就會覺得也不是不能喝,再喝幾次之後就會覺得豆汁兒如此好喝。
  • 北京,到底有什麼小吃?體驗北京風味,感受北京小吃風流
    北京小吃最初記載600多種,數一圈,舌頭都打轉兒,現如今剩下的100多種,說出哪個都讓人垂涎欲滴,一起來拾起北京小吃時光沉澱的老味道吧!在整個秋冬,穩坐北京街頭小吃第一的自然是冰糖葫蘆。冰糖葫蘆,是很有北京特色的一種食品,清朝的《燕京歲時記》中寫到將大個的楂果用竹籤穿了,楂果和冰糖一起半炒半煮而後收汁。某種程度上冰糖葫蘆代表了,樸素安祥而又不乏歷史感的市井生活。豆汁,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
  • 北京三怪之一,與鹹醬菜和脆焦圈是經典搭檔,這道傳統小吃你吃過嗎?
    「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同來坐, 適口酸鹽各一甌」。《燕京小食品雜詠》一書中的幾句詩讚美的是北京的傳統小吃——豆汁。雖然豆汁兒是製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且酸苦的味道乍一接觸並不適口,但是卻俘獲了大量「粉絲」。這一點可以從梁實秋的《豆汁兒》一文中顯示出來:府門頭兒的姑娘、哥們兒,不便在街頭巷尾公開露面,和窮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兒,也會派底下人或是老媽子拿砂鍋去買回家裡重新加熱大喝特喝。而且不會忘記帶回一碟那挑子上特備的辣鹹菜,家裡儘管有上好的醬菜,不管用,非那個廉價的大醃蘿蔔絲拌的鹹菜不夠味。
  • 北京有個務實小吃街,勝王府井一倍,文化底蘊與老字號小吃十足
    老北京人人都愛的小吃聖地,800年歷史,重新開街令人心生歡喜!想知道更多好玩,免費,新奇景點的吃喝玩樂攻略嗎?歡迎關注蟋蟀大叔愛旅遊!今天,蟀大叔跟大家介紹一個老北京人人都愛的小吃聖地,擁有800年歷史,重新開街令人心生歡喜!勝王府井一倍,文化底蘊與老字號小吃十足,是個低調務實的地方!
  • 說說北京小吃的「四大天王」
    作為一個從小吃著炒肝兒和滷煮,在南城上了六年學的北京妞,每次看見北京小吃挨罵都覺得莫名其妙的躺槍,不過,這也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對大眾眼中的「黑暗料理」進行了重新審視。別看豆汁兒的味道有股醉人的酸臭味,但它和很多北京小吃一樣,也曾出入於宮廷。慈禧太后嘴夠刁吧?酷愛豆汁兒難以自拔,幾天不喝就想得慌。
  • 北京5條人氣美食街推薦,從頭吃到尾的京味小吃
    美食街代表著京城的美食文化,也是北京本地人及遊客們常去的地方。京城的美食街大多透著一股京兒味,在美食街你可以吃遍京味小吃。對於吃貨們來說,再沒有什麼比美食街從頭吃到尾更幸福的事情了!
  • 九門小吃原址重新開業 老字號東家不愁沒人來
    關張了4個月的九門小吃,昨天中午又開門營業了。還叫九門小吃,還是那些攤位,星期日的中午,比起往日人還是少了一點兒。「沒關係,又開張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呢,不愁沒人來。」馮廣聚老爺子和幾位老字號的東家坐在一起,笑呵呵地說。  重張首日食客略減  隨著彩花飄飛,昨天中午12點,九門小吃在原址重新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