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正月十四丁家火把節 驅邪祈福偷青傳承民俗(組圖))
丁家街頭舉火把過節的人們。
偷菜後興高採烈的市民。
戴面具在街上遊走的年輕人。
竹筒火把。
舉火把偷菜的市民。
丁家的年輕人舉著火把在街頭遊走。
街頭聚集的舉火把群眾。
把偷來的菜現場煮來吃了。
在璧山,每年的春節除了除夕和元宵,其實還有一個未曾廣為人知的丁家火把節。
2月21日晚上,正月十四,丁家街道上沒有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街頭卻熱鬧依舊。上千民眾成群結隊自發走上街頭,手裡舉著熊熊燃燒的火把和燈籠。漫山遍野的火把連成一串,照亮了丁家周圍的夜空。
民眾自發在街頭四處遊走,除了高聲驅邪祈福,同時還下鄉偷青,寓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A
丁家火把節定在每年正月十四
丁家街道的居民葉先生介紹,丁家的火把節一般都在每年正月十四,由民間自發形成。往往天還沒黑,丁家街頭已經開始出現排隊售賣火把的商販。
火把一般都是由當地一種叫硬頭黃的竹子製成,取竹子的一段製成上部有孔底部有節的竹筒,然後在竹筒裡塞入棉紗,灌入煤油或者桐油,一個簡易的火把就製成了。由於火把節一般只在正月十四當晚舉行,因此在2月21日晚上,當地的竹筒火把俏銷,成本每支1元的火把賣價10元。
天慢慢黑了,吃過晚飯的丁家居民們開始成群結隊地出門,有的手上舉著燃燒的火把,有的手上提著燈籠,有的手上則拿著電筒。
眾人開始前呼後擁地在街頭遊走,一眼望去,街面被眾多的火把照得透亮。隊伍裡不僅男女老少都有,更有許多戴著各種恐怖面具和閃光頭飾的年輕人,以及興奮地看鬧熱的孩子們。
B
吆喝聲起
借火把亮光眾人開始「偷青」
隨著呼朋喚友的喊聲越來越大,上街舉火把的隊伍越來越長,連綿數裡,人數上千,有的人還騎著摩託開著轎車,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興奮和笑容。隨後,舉著火把的隊伍開始向場鎮邊緣的鄉下走去,一路上,大家邊走邊喊「黃雀黃雀呵喂喲」,這在當地叫做吆黃雀。
隨著越走越遠,行進的隊伍開始分散,星星點點地散布在田野上,繼而三五成群走入田間地頭。借著燈籠火把的亮光,眾人開始公開採摘他人的蔬菜和蒜苗,名為「偷青」。整個過程中莊稼的主人並不會制止,人人欣喜滿足,氣氛友好熱烈,笑聲不斷,一直持續到深夜人群漸漸散去。
在當晚遊行的人群中,61歲的璧山民俗專家、區旅遊局原副局長、區政協原文史委主任鄧啟雲老人目睹了這場歡鬧的場景,對此很是感慨。
追溯起源
C
丁家火把節最早起源於唐代
鄧啟雲介紹,在璧山,其他鄉鎮都和大部分重慶人一樣,都過正月十五元宵節,唯獨位於三區交界的璧南重鎮丁家和周邊的正興鎮,有在正月十四過火把節的獨特傳統,當地人稱過十四。
對此,老人專門考證了丁家火把節的由來。鄧啟雲介紹,據乾隆期間的縣誌介紹,早在蜀漢三國時期,劉備就在璧山和永川設立樂城縣,縣城即在璧山,樂城縣存在54年。在那個時期,樂城人就喜歡戴假面,打火把,跳驅邪舞蹈。
到了唐代末年,因為連綿不斷的農民起義,官府開始在丁家附近的歷山寺附近駐軍,設立歷山軍寨,由一個一品官帶隊在此屯田駐軍多年。
結果有一年,當地大旱,又遭遇蝗蟲大災,蝗蟲鋪天蓋地蠶食地裡的莊稼,田野幾乎顆粒不收。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帶隊軍官不祭祀歷山寺裡的玉皇大帝,將天上的玉皇大帝惹怒,於是玉皇大帝派出蝗蟲神下界,懲罰當地軍民。
眼看當地軍民生活困苦,於是玉皇大帝的一個小公主可憐人間疾苦,偷偷告訴璧山人在元宵節那天用舉火把遊行和偷青可以驅除蝗蟲,但丁家人性急,在正月十四就開始提前行動過大年,於是就逐漸沿襲至今。
在那一天晚上,大家不僅要舉火把遊行,而且要高喊驅趕蝗蟲的歌謠,年歲日久,口口相傳,吆蝗蟲被誤喊成了吆黃雀。而在以前,據說還有人專門裝扮成蝗蟲神,供人們押送出氣。
D
傳播民俗
明年將舉辦更正式的火把節
而所謂「偷青」根本算不得偷,就是在大年那天的晚上,去偷在地裡長著的莊稼。這不是悄悄地偷,是大張旗鼓地偷,以方言說來更為生動,就是扯旗放炮地偷,唯恐主人不知道。
鄧啟雲介紹,歷史上的偷青是有很多講究的。大人打著火把在前面走,娃兒們打著自己做的燈籠跟在後面使勁吆喝:「病蟲瘟疫上天去,五穀豐登下凡來。」
偷青的人們很小心,不能踐踏地裡的莊稼,還不能將偷的青苗折斷,蒜苗只能偷12根,一根代表一個月,哪根折斷了,就意味著你哪一個月有災星,那一個月你就得小心翼翼。
被「偷」得越多的菜地,說明今年這家人的菜長勢好,會是一個大豐收年。
「偷」來的青也有一定的規矩:一是不得攜帶進屋;二是不得存放過夜,需當晚野炊。篝火下,青年男女們歡聚暢談,互表衷情,許多姻緣也就此成就。
鄧啟雲說,為了保存民風民俗,目前正在重建的歷山寺準備在今年牽頭,發動當地民眾,組織各方力量,在明年的正月十四舉辦更為正式的丁家民間火把節,將丁家的這種獨特民俗傳播得更遠。
本報記者 範永松 攝影報導(來源: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