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探訪賀蘭山

2020-09-14 塞上清風

俯瞰大寺溝。

賀蘭山的四季,有著不同的氣質,那些變化的植被與色彩,讓神秘的賀蘭山,愈加迷人。初秋時節探訪賀蘭山,我們的腳步,從一條溝開始。進了滾鐘口風景區大門,沿著山路向上走不到一公裡,就到了一個溝口。溝口巖石上,刻著三個朱紅大字——「大寺溝」。進溝後有兩個感受,一是滿眼蔥鬱,賀蘭山的秋日斑斕還沒到來;二是溝內石頭遍布,讓人心生粗獷之感。

蔥鬱中蜿蜒的溝谷

9月12日,剛進大寺溝溝口時,就看到很奇妙的對比——溝內儘是亂石,除了少許生長其間的灰榆外,幾乎沒有綠色;而在兩岸的山坡上,卻是鬱鬱蔥蔥。

上了山坡,靠近這些綠色時,才發現除了各種灌木、小樹小草外,還有許多野花開放正好。行進途中,時不時會聞到各種味道的草木青香,賀蘭山好像一直在提醒人們,大自然就在身邊。爬上很高的山坡後,溝底亂石和山坡綠色的對比愈加明顯,大寺溝溝底的亂石,組成了一條灰白色的紐帶,在兩旁的蔥鬱中蜿蜒穿行。

這樣對比明顯的生態環境,其形成自然有其特殊性。2012年出版的《賀蘭山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系列叢書中就有答案。

賀蘭山是亞洲中部荒漠中的一座「島山」,複雜的地質、地貌條件和2000米的垂直高差為生物多樣性的賦存創造了有利條件,特殊的地理位置、隔離的生境、不斷乾旱化的氣候背景和末次冰期極盛期的冰川作用等,對賀蘭山植物區系的形成和植被演化產生了深刻影響。所以在賀蘭山,能看到覆蓋著多樣性的森林、灌叢、草原和荒漠植被。而溝道主要是洩洪通道,自然沒有太多植被。

「賀蘭山的植被一年比一年好,感覺很明顯。」滾鐘口景區工作人員張靜9年前來此上班,9年間,這種感覺愈來愈明顯。張靜說,賀蘭山今年的雨水,也比往年多了許多,前幾天,還下著濛濛細雨,走在綠意的山間,感覺非常愜意。張靜說,這是多年來,人們保護賀蘭山的成果之一。「現在我們每年都養護著景區的樹木,除了澆水維護外,還會進行病蟲防治等各項工作。」

追憶這裡曾經的熱鬧

從名字上看,大寺溝內應該有一座大寺。滾鐘口風景區旅遊科科長喬惠彬說,大寺溝得名,確是因為溝內有一座大寺,不過可惜的是,如今大寺早已消失不見,只剩下殘磚爛瓦的遺蹟耐人尋味。

滾鐘口有著深厚的歷史沉積,遍布著眾多歷史遺蹟。喬慧彬說,經歷朝修建,滾鐘口在約5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曾先後修建各類建築130餘處,其中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部分「離宮」、皇家寺院等就建於滾鐘口。但由於歷史變革和火災、地震、兵禍等各種天災人禍,目前有據可查的僅餘30處。

越往大寺溝的深處走去,越覺得狹窄,兩邊巨大的石峰,好像「擠」過來一樣,讓溝變得侷促,人心也跟著緊張起來。在大寺溝一處奇石林立的地方,遠遠看去,山石間竟然拼湊出一張「人臉」,像是一位老者的面龐,仿佛飽經滄桑。在峭立堅硬的石中看到這樣一張「慈祥」的臉,真讓人覺得,此刻這些山石變得柔和且有了溫度。

山中生存怡然的巖羊。


大寺溝。

尋訪西夏離宮的時候,忽然有登山的遊客喊了一聲:「快看,巖羊。」順著手指的方向,在巖石和綠樹之間,的確有幾個灰白色的點在移動,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小點」出現了,一隻、兩隻、三隻……

賀蘭山的「北方石林」

眼前的「人臉」山石,仰望著遠處的賀蘭山,站立其下,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說到賀蘭山的奇石,寧夏知名學者沈克尼說,他曾經也在大寺溝遇到一塊奇石。「那是2016年,我和朋友一起進入大寺溝,去拍落日、朝霞和月亮,走著走著就看到一塊巨石,束髮成髻,像一位道長。」

飽經滄桑的山石會給人很多遐想,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呢?

滾鐘口景區曾做過專門的調查研究,滾鐘口內,由於億萬年來夾帶著沙石的大漠疾風的吹蝕,山體被塑造成大面積的風蝕地貌。

據測算,其方圓達4平方公裡。滾鐘口的「北方石林」由八大景觀群構成:南部的沉積巖風蝕和蝕餘景群筆架山、火焰山;西部的花崗巖風蝕景群日月廟、馨溝;北部的蓮花山、牛角山、大寺溝等。這些石林在地質構成上,與舉世聞名的雲南石林不同。雲南石林是石灰巖在水的作用下常年淋溶而成的喀斯特地貌;而滾鐘口石林,則是花崗巖沉積巖在風沙的作用下吹蝕磨礪而成的風蝕地貌。巖石造型巧妙結合,融為一體。

昊王離宮的歷史遺蹟

走在大寺溝內,昔日的眾多古代建築已經消失不見,曾經的喧聲與繁盛,也只在對其名稱的遙想中。轉身向大寺溝北側的山坡攀登,不久後視野一下開闊起來,一大片綠草地展現眼前。正前方映入眼帘的,是一處石林,看上去像盛開的蓮花,這便是「蓮花仙山」。蓮花仙山是大自然風蝕作用的代表作,「球狀蝕體」一個緊挨一個,山中大大小小球狀的山石不計其數。仙山坐東朝西,在它的西北方向,便是有名的西夏離宮。

離宮是指古代在國都之外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宮殿。滾鐘口風景區原主任孫力曾做過調查,他考證得知,西夏時期在這修建的離宮,是一座三層大殿。如此陡峭的山巒之間建造一座三層大殿,可想而知當時耗費的人力財力有多大。如今離宮已不見蹤跡,在遺址的荒草間,散落著一些碎瓦片,景區工作人員說,這就是當年的離宮的遺蹟。

我區著名考古學家牛達生與西夏學專家李範文,也曾對此做過考證,當年離宮佔地面積數千平方米,內有殿堂、樓閣等建築物5~8座,附屬建築十餘處,依山順勢,隨勢自然,高低錯落,輝煌大氣。蓮花山西夏離宮其獨特的選址布局,是中國傳統的君權神授建築理念,與自然山石巧妙地融於一體的經典之作。

偶遇一群怡然的生靈

記者在探訪西夏離宮遺蹟時,忽然看到遠方山間有群慢慢移動著的「小點」——賀蘭山巖羊。

為了更清楚地觀察它們,記者試著一步步慢慢接近,在距離巖羊二十多米的地方,這才看清,原來,除了山坡上,巖石上,旁邊的一條小溝裡也散布著巖羊,公的、母的、大的、小的、老的、少的……粗略估計一下,共有50隻左右,看記者慢慢靠近,它們也不怕,依然按著原定計劃,悠閒前行,邊走邊吃草。記者拿起相機拍照,它們似乎還很配合地站立、回頭張望。透過相機鏡頭,你能看到它們的眼神裡沒有畏懼,氣定神閒。巖羊這樣的群落和生存狀態,讓人欣慰,而如此和諧的景致,得來卻十分不易。

許多老銀川人都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賀蘭山下塵土飛揚的情景,開礦的、放牧的、採石的……人們認為取之不盡的賀蘭山,終於在粗放的開發之後,一度變得千瘡百孔。

生活在巖石上的精靈——賀蘭山巖羊,數量也一度銳減至不足1800隻。「那時很難見到巖羊,即使見到了,它們也是四散逃走,特別怕人。」採訪途中遇到的一位張姓遊客一邊對記者說,一邊看著眼前這群悠閒的巖羊,眼神和語氣裡充滿安慰。而來自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一組數據,讓這樣的安慰,更顯踏實。資料顯示,1983年,193535.68公頃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通過持續落實生態修復和封山禁牧措施,目前,保護區的植被覆蓋率達到65%以上,巖羊數量也從當初的不足1800隻,發展到目前的種群水平,數量已逾4萬隻。(記者 劉旭卓 文/圖)

相關焦點

  • 鳳頭雀鶯:賀蘭山上的顏值擔當
    他笑稱自己是歪打正著,本來是計劃趁著初秋寧夏雨水多,趕預報有雨的日子到賀蘭山拍雲海,沒想到竟然用鏡頭捕捉到了鳳頭雀鶯。「之前都是在晚上看見過,這還是第一次在白天看到和拍到呢!」 這次去賀蘭山共有4人同行,牟將回憶說,9月12日上午,他們從吳忠出發,大概10點抵達賀蘭山蘇峪口,目的地是海拔2860的賀蘭山金頂。背著沉重的設備一路攀爬,牟將興奮地拍著一張張雲海的照片。
  • 寧夏企業家協會成功舉辦初秋山野之行戶外拓展活動
    初秋,銀川迎來了最美的季節,賀蘭山的輪廓清晰可見。9月17日,寧夏企業家協會舉行了初秋山野之行戶外拓展活動,組織了30餘位熱愛運動的企業代表攀登賀蘭山滾鐘口。
  • 神秘的賀蘭山
    賀蘭山西麓浩翰的內蒙古阿拉善大草原,東麓塞上江南銀川平原,「賀蘭山」蒙古語為奔馳的駿馬。「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偉大的愛國將領嶽飛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 遊牧民族的瑰寶,賀蘭山巖畫才是最精華,寧夏的這處景色不一般
    不同的文化在這裡碰撞,形成了讓人無法割捨的西北小鎮,然而說到寧夏的眾多景點,賀蘭山巖畫絕對是不得不看的一處存在,在這裡不僅有厚重的歷史,同時還有讓你無法割捨的人類起源。賀蘭山生活的大多都是遊牧的少數民族,因此這裡的文化相對是比較粗獷的,即使在現如今,被保存完好的20多處巖畫中,大多都是以圖形形式表現出來的,而作為西北道路上最神奇的一處景觀,這裡倍受遊人的喜愛,每次來到寧夏的遊人,都會忍不住在這裡駐足進行探訪。
  • 寧夏旅記|蘇峪口賀蘭山+賀蘭山巖畫+懷遠夜市
    徒步賀蘭山:蘇峪口賀蘭山森林公園+賀蘭山巖畫+懷遠市場我是上午抵達銀川,辦完入住洗漱完已經臨近中午,直接下樓買了前往賀蘭山在我的印象中,總是與歷史密不可分,它是古代遊牧民族的天堂,是突厥、吐蕃、回紇、党項...的聚居地,也是《神探狄仁傑》裡經常出現的一處地方。徒步賀蘭山,今兒個要憑雙腳踏破賀蘭山缺。蘇峪口賀蘭山海拔2000-3000米左右,攀爬難度不大。一路上經過了快活林,不知道是不是《武林外史》裡邊的快活林呢?
  • 賀蘭山巖畫
    我國西部名山賀蘭山由南而北,綿亙逶迤,峭立於寧夏平原西部邊緣上,主峰海拔3500多米。它像一匹昂首雲外的駿馬。在蒙古語裡,賀蘭山即為「駿馬山」之意。賀蘭山中不僅盛產舉世聞名的優質煤「太西煤」,還有千古藝術奇珍———賀蘭山巖畫。
  • 賀蘭山生態保衛戰
    這枚紡錘,其實是一片荒漠與乾旱區中的珍貴綠島,東側是蜿蜒的黃河,而西側便是綿延的賀蘭山。賀蘭山既古老又年輕。億萬年前,賀蘭山一帶還浸沒在汪洋深處。大約3000萬年前,在地殼板塊不斷擠壓、碰撞之下,賀蘭山橫空出世,將堅實的軀體舒展在蒼穹之下。直到現在,挺拔險峻的賀蘭山仍在不斷成長。
  • 賀蘭山巖畫!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遊獵、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巖石上,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長200多公裡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巖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
  •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走進寧夏賀蘭山巖畫!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其中讓我時時讀起的是「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每每讀起來,總有種讓人豪情萬分的感覺。
  • 請對賀蘭山「手下留情」
    賀蘭山,銀川平原的守護神,海拔最高3556米,阻擋了來自大漠的風沙和西部寒流的侵襲,造就了塞上江南的奇景。它就是賀蘭山獨有的紫蘑菇「紫丁香山菇」,俗稱「賀蘑」。銀川市農科所副主任賀永喜和他的團隊,對賀蘭山紫蘑菇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研究賀蘭山紫蘑菇能否人工種植。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多次嘗試人工種植賀蘭山紫蘑菇,都以失敗告終。
  • 神秘的賀蘭山
    但這裡卻是塞上江南--寧夏,具體指從南到北的中衛市、吳忠市、銀川市、石嘴山市一帶,位於賀蘭山以東的寧夏黃河灌區。而這一次我們來銀川的目的是,是前往位於鎮北堡西北20公裡的賀蘭山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我們是自駕,如果要坐車,在市區的新月廣場有旅遊班車,可在微信公眾號上提前購買車票。
  • 探尋賀蘭山的峭壁精靈巖羊——賀蘭山下的巖羊運動會
    賀蘭山巖羊是個特例,千百年來,它一直拒絕馴化,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奔跑在賀蘭山上,與馴化的灘羊相比,它選擇了賀蘭山筆直的峭壁,縱橫於山水之間,長期進化的作用,讓它如飛的蹄子,可以徵服任何懸崖;對巖羊來說,賀蘭山是他們的最好的家園;近距離的奔跑只能算是「走親訪友」。它們在懸崖峭壁間優雅舞蹈,那悠閒自得的神態、有恃無恐的作派、憨態可掬的形象,真讓人驚奇、羨慕、愛憐。
  • 賀蘭山,有多重要?
    除了煤炭之外,賀蘭山還出產矽石、輝綠巖、粘土、鐵礦等礦石。這五寶,都產在賀蘭山上或者賀蘭山洪積扇上。群山似奔騰在天際的駿馬,賀蘭山之名還是十分貼切的。「緣分」,這緣分就藏在賀蘭山聞名遐邇的巖畫中。賀蘭山的巖畫,從舊石器晚期開始刻畫,至西夏時期才告終止,巖畫中有關「馬」的圖案有123處,獨馬、群馬、牽馬、牧馬等圖案比比皆是,它們似乎在告訴人們,賀蘭山與馬的關係密切而深遠。
  • 賀蘭山,如何守護「塞上江南」?
    賀蘭山既古老又年輕。億萬年前,賀蘭山一帶還浸沒在汪洋深處。大約3000萬年前,在地殼板塊不斷擠壓、碰撞之下,賀蘭山橫空出世,將堅實的軀體舒展在蒼穹之下。直到現在,挺拔險峻的賀蘭山仍在不斷成長。賀蘭山中北段,盛產「太西煤」,這是世界少有的優質無煙煤,賀蘭山中出產的煤佔到寧夏煤炭總量的87%。除了煤炭之外,賀蘭山還出產矽石、輝綠巖、粘土、鐵礦等礦石。
  • 探尋賀蘭山腹地二十師部隊老營盤
    又讓我們見到了賀蘭山老營盤。  王立勝:  賀蘭山情懷,賀蘭山印記。  張富泉:  賀蘭山的歷史足跡。  郭榮賢:  已轉發二十師、獨立師戰友。能否在曾經的營地選個合適的地方做聯絡站,給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賀蘭山戰友和親屬探訪舊地提供方便。這個想法可能不成熟僅供參考。  周 勤:  這裡是一代代賀蘭山衛士的青春回憶!營房雖已破敗,但是,賀蘭山精神早已融入祖國的鋼鐵長城。
  • 行車在賀蘭山腳下的鄉路上,蒼涼逶迤的賀蘭山我們畏懼了!
    今天修整了一天,吃過晚飯我們驅車在賀蘭山腳下。對於賀蘭山我還是通過嶽飛的滿江紅的詩得知的,腦子裡沒有任何的畫面。今天從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裡的蘇峪口轉到曾是避暑聖地的滾鐘口,我們飽覽了賀蘭山的蒼涼逶迤,據說進景區都要爬山,我們畏懼了,決定駐足山腳體驗一下它的涼爽和安靜。
  • 散文《賞賀蘭山巖畫》
    散文《賞賀蘭山巖畫》 初識賀蘭山,緣於讀嶽飛的《滿江紅》,其中「破賀蘭山缺」一句,讓我知道西北邊陲有一條叫賀蘭的山脈。賀蘭山巖畫近幾年才了解到。
  • 漫談賀蘭山氣候特徵
    五彩斑斕的賀蘭山巖畫,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賀蘭山巖畫是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遊獵、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巖石上,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長200多公裡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巖畫。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多文人墨客對賀蘭山讚譽有加,如:王維《老將行》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嶽飛的《滿紅紅》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賀蘭山下酒莊行,塞上江南舊有名!多圖帶你領略酒莊風採
    10月22日,第九屆寧夏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名業界專家及媒體代表來到賀蘭山東麓,一路探訪酒莊,尋找葡萄酒的魅力。 長城天賦酒莊。 進門處的圓形玻璃展窗可以直接看到酒窖內部,吸引了在場人的注意。
  • 走近賀蘭山世界巖畫
    1996 年,賀蘭山巖畫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 年,賀蘭山巖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畫委員會列入非正式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 2 月,賀蘭口巖畫被國家建設部列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2008年 10 月 25 日,賀蘭山巖畫景區被文化和旅遊部、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 4A 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