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大寺溝。
賀蘭山的四季,有著不同的氣質,那些變化的植被與色彩,讓神秘的賀蘭山,愈加迷人。初秋時節探訪賀蘭山,我們的腳步,從一條溝開始。進了滾鐘口風景區大門,沿著山路向上走不到一公裡,就到了一個溝口。溝口巖石上,刻著三個朱紅大字——「大寺溝」。進溝後有兩個感受,一是滿眼蔥鬱,賀蘭山的秋日斑斕還沒到來;二是溝內石頭遍布,讓人心生粗獷之感。
蔥鬱中蜿蜒的溝谷
9月12日,剛進大寺溝溝口時,就看到很奇妙的對比——溝內儘是亂石,除了少許生長其間的灰榆外,幾乎沒有綠色;而在兩岸的山坡上,卻是鬱鬱蔥蔥。
上了山坡,靠近這些綠色時,才發現除了各種灌木、小樹小草外,還有許多野花開放正好。行進途中,時不時會聞到各種味道的草木青香,賀蘭山好像一直在提醒人們,大自然就在身邊。爬上很高的山坡後,溝底亂石和山坡綠色的對比愈加明顯,大寺溝溝底的亂石,組成了一條灰白色的紐帶,在兩旁的蔥鬱中蜿蜒穿行。
這樣對比明顯的生態環境,其形成自然有其特殊性。2012年出版的《賀蘭山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系列叢書中就有答案。
賀蘭山是亞洲中部荒漠中的一座「島山」,複雜的地質、地貌條件和2000米的垂直高差為生物多樣性的賦存創造了有利條件,特殊的地理位置、隔離的生境、不斷乾旱化的氣候背景和末次冰期極盛期的冰川作用等,對賀蘭山植物區系的形成和植被演化產生了深刻影響。所以在賀蘭山,能看到覆蓋著多樣性的森林、灌叢、草原和荒漠植被。而溝道主要是洩洪通道,自然沒有太多植被。
「賀蘭山的植被一年比一年好,感覺很明顯。」滾鐘口景區工作人員張靜9年前來此上班,9年間,這種感覺愈來愈明顯。張靜說,賀蘭山今年的雨水,也比往年多了許多,前幾天,還下著濛濛細雨,走在綠意的山間,感覺非常愜意。張靜說,這是多年來,人們保護賀蘭山的成果之一。「現在我們每年都養護著景區的樹木,除了澆水維護外,還會進行病蟲防治等各項工作。」
追憶這裡曾經的熱鬧
從名字上看,大寺溝內應該有一座大寺。滾鐘口風景區旅遊科科長喬惠彬說,大寺溝得名,確是因為溝內有一座大寺,不過可惜的是,如今大寺早已消失不見,只剩下殘磚爛瓦的遺蹟耐人尋味。
滾鐘口有著深厚的歷史沉積,遍布著眾多歷史遺蹟。喬慧彬說,經歷朝修建,滾鐘口在約5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曾先後修建各類建築130餘處,其中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部分「離宮」、皇家寺院等就建於滾鐘口。但由於歷史變革和火災、地震、兵禍等各種天災人禍,目前有據可查的僅餘30處。
越往大寺溝的深處走去,越覺得狹窄,兩邊巨大的石峰,好像「擠」過來一樣,讓溝變得侷促,人心也跟著緊張起來。在大寺溝一處奇石林立的地方,遠遠看去,山石間竟然拼湊出一張「人臉」,像是一位老者的面龐,仿佛飽經滄桑。在峭立堅硬的石中看到這樣一張「慈祥」的臉,真讓人覺得,此刻這些山石變得柔和且有了溫度。
山中生存怡然的巖羊。
大寺溝。
尋訪西夏離宮的時候,忽然有登山的遊客喊了一聲:「快看,巖羊。」順著手指的方向,在巖石和綠樹之間,的確有幾個灰白色的點在移動,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小點」出現了,一隻、兩隻、三隻……
賀蘭山的「北方石林」
眼前的「人臉」山石,仰望著遠處的賀蘭山,站立其下,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說到賀蘭山的奇石,寧夏知名學者沈克尼說,他曾經也在大寺溝遇到一塊奇石。「那是2016年,我和朋友一起進入大寺溝,去拍落日、朝霞和月亮,走著走著就看到一塊巨石,束髮成髻,像一位道長。」
飽經滄桑的山石會給人很多遐想,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呢?
滾鐘口景區曾做過專門的調查研究,滾鐘口內,由於億萬年來夾帶著沙石的大漠疾風的吹蝕,山體被塑造成大面積的風蝕地貌。
據測算,其方圓達4平方公裡。滾鐘口的「北方石林」由八大景觀群構成:南部的沉積巖風蝕和蝕餘景群筆架山、火焰山;西部的花崗巖風蝕景群日月廟、馨溝;北部的蓮花山、牛角山、大寺溝等。這些石林在地質構成上,與舉世聞名的雲南石林不同。雲南石林是石灰巖在水的作用下常年淋溶而成的喀斯特地貌;而滾鐘口石林,則是花崗巖沉積巖在風沙的作用下吹蝕磨礪而成的風蝕地貌。巖石造型巧妙結合,融為一體。
昊王離宮的歷史遺蹟
走在大寺溝內,昔日的眾多古代建築已經消失不見,曾經的喧聲與繁盛,也只在對其名稱的遙想中。轉身向大寺溝北側的山坡攀登,不久後視野一下開闊起來,一大片綠草地展現眼前。正前方映入眼帘的,是一處石林,看上去像盛開的蓮花,這便是「蓮花仙山」。蓮花仙山是大自然風蝕作用的代表作,「球狀蝕體」一個緊挨一個,山中大大小小球狀的山石不計其數。仙山坐東朝西,在它的西北方向,便是有名的西夏離宮。
離宮是指古代在國都之外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宮殿。滾鐘口風景區原主任孫力曾做過調查,他考證得知,西夏時期在這修建的離宮,是一座三層大殿。如此陡峭的山巒之間建造一座三層大殿,可想而知當時耗費的人力財力有多大。如今離宮已不見蹤跡,在遺址的荒草間,散落著一些碎瓦片,景區工作人員說,這就是當年的離宮的遺蹟。
我區著名考古學家牛達生與西夏學專家李範文,也曾對此做過考證,當年離宮佔地面積數千平方米,內有殿堂、樓閣等建築物5~8座,附屬建築十餘處,依山順勢,隨勢自然,高低錯落,輝煌大氣。蓮花山西夏離宮其獨特的選址布局,是中國傳統的君權神授建築理念,與自然山石巧妙地融於一體的經典之作。
偶遇一群怡然的生靈
記者在探訪西夏離宮遺蹟時,忽然看到遠方山間有群慢慢移動著的「小點」——賀蘭山巖羊。
為了更清楚地觀察它們,記者試著一步步慢慢接近,在距離巖羊二十多米的地方,這才看清,原來,除了山坡上,巖石上,旁邊的一條小溝裡也散布著巖羊,公的、母的、大的、小的、老的、少的……粗略估計一下,共有50隻左右,看記者慢慢靠近,它們也不怕,依然按著原定計劃,悠閒前行,邊走邊吃草。記者拿起相機拍照,它們似乎還很配合地站立、回頭張望。透過相機鏡頭,你能看到它們的眼神裡沒有畏懼,氣定神閒。巖羊這樣的群落和生存狀態,讓人欣慰,而如此和諧的景致,得來卻十分不易。
許多老銀川人都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賀蘭山下塵土飛揚的情景,開礦的、放牧的、採石的……人們認為取之不盡的賀蘭山,終於在粗放的開發之後,一度變得千瘡百孔。
生活在巖石上的精靈——賀蘭山巖羊,數量也一度銳減至不足1800隻。「那時很難見到巖羊,即使見到了,它們也是四散逃走,特別怕人。」採訪途中遇到的一位張姓遊客一邊對記者說,一邊看著眼前這群悠閒的巖羊,眼神和語氣裡充滿安慰。而來自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一組數據,讓這樣的安慰,更顯踏實。資料顯示,1983年,193535.68公頃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通過持續落實生態修復和封山禁牧措施,目前,保護區的植被覆蓋率達到65%以上,巖羊數量也從當初的不足1800隻,發展到目前的種群水平,數量已逾4萬隻。(記者 劉旭卓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