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部名山賀蘭山由南而北,綿亙逶迤,峭立於寧夏平原西部邊緣上,主峰海拔3500多米。它像一匹昂首雲外的駿馬。在蒙古語裡,賀蘭山即為「駿馬山」之意。
賀蘭山中不僅盛產舉世聞名的優質煤「太西煤」,還有千古藝術奇珍———賀蘭山巖畫。
巖畫為先民所遺,鑿刻於賀蘭山東面的崖壁和巖石上,因地而名,稱「賀蘭山巖畫」。北起石嘴山,南迄青銅峽,在長達200多公裡的山崖上,所在多有,共千餘幅,有幾處比較集中。
黑石峁在賀蘭山北段,從石嘴山市的大武口進山。這也是個奇異之地,山上石頭多為黑色,因名。石壁上共有巖畫59幅,最大的1.23米×1.08米,最小者7釐米×8釐米。有《群鹿圖》、《群羊圖》、《作戰圖》、《山羊圖》、《雙人舞圖》等,均系今人根據巖畫內容命的題名。汝箕溝為「太西煤」產地,從溝口進山行8公裡,在公路邊的一面40多米高的石壁上,鑿刻著一尊高4米、寬3.5米的大佛像,仿佛在歡迎人們進山。蘇峪口系銀川著名風景區,地處賀蘭山中段。此處,一大批人頭像,並夾之以少數骷髏頭像,鑿於一條通道旁的石壁之上。巖畫最集中的地方是賀蘭口,有幾百幅之多。鑿有男女老少人物,皆牧民服飾,還有人手人腳、各種動物、日月星辰、西夏文字等。蔚為壯觀的是西峰溝大石內側的巖畫:幾十個人圍著一群動物,像是圍獵,又像是戰爭,氣勢雄渾,宛似今天的大壁畫。
上述巖畫內容反映了先民狩獵、遊牧生活、部落戰爭等等,為後人研究當時人的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所刻人物和動物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大小比例適當,線條粗獷遒勁。汝箕溝佛像鑿痕深達2釐米;賀蘭口的《獅子人面像》、《頭髮人頭像》、《瓶狀人首像》想像豐富,採用了誇張、變形和臉譜藝術的手法,觀者稱之為古代的「現代派」作品。
以賀蘭山巖畫為主題已經開過兩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對巖畫產生的時代所見不一。筆者認為這些巖畫並非一時所作,而是歷代都有創作。狩獵圖、野生動物圖可能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西夏文字」無疑是公元11世紀至13世紀的作品,春秋戰國時期鑿刻的也不少。
賀蘭山巖畫分布地帶之廣,作品數量之多,都為世所罕見;其藝術也屬上乘,較之世界上任何古代藝術品均無遜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史料價值,是一座藝術和資料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