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賀蘭山巖畫:刻在石上的史詩
賀蘭山的一幅太陽神巖畫。本報記者 莊電一攝
2013年底,在一次巖畫普查中,寧夏銀川賀蘭山巖畫管理處工作人員發現一幅高1.2米、寬1.05米的人體巖畫,這是迄今為止在賀蘭山發現的最大人體巖畫。今年3月下旬,記者再次來到賀蘭山巖畫分布最集中、也最具特色的賀蘭口採訪,感受古老巖畫的神秘魅力。
魅力無窮的巖上藝術
賀蘭口,雖然是賀蘭山東麓48個山口中的一個普通山口,但因為那裡的巖畫分布集中、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頗具觀賞性而被開闢成旅遊景點。全國唯一專門管理巖畫的機構——賀蘭山巖畫管理處,全國最大的巖畫博物館——銀川世界巖畫館,均建在此地。
賀蘭山巖畫管理處主任王旭和銀川世界巖畫館館長張建國帶記者參觀了溝內的巖畫。
張建國介紹,巖畫是世界性的文化現象,是早期文明的重要標誌。他充滿自豪地說:「寧夏巖畫是中國北方巖畫的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巖畫委員會先後在我國召開過兩次巖畫年會,都選在了寧夏,而且都是把賀蘭山巖畫作為觀摩、研究的對象。」
記者每次看到這些形象各異、想像紛呈的巖畫,心裡都有一種莫名的激動。欣賞賀蘭山的巖畫,仿佛是在翻閱一部形象的史書,在與遠古先民對話的同時,能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
撲朔迷離的巖畫起源
賀蘭山巖畫的畫面十分豐富,形象有動物、人類,也有神秘符號,畫面構成有單體圖案,也有複雜畫面。賀蘭山巖畫是誰創作的?他們想要記錄和表達什麼?這些問題一直在吸引人們努力去破解。
從山上下來,記者帶著新的疑問採訪了年逾七旬的著名巖畫專家李祥石。李祥石是北方民族大學巖畫研究中心研究員、世界巖畫研究會的高級會員,關注、研究賀蘭山巖畫已有40多年。
說起賀蘭山巖畫的發現,李祥石說,其實賀蘭山巖畫很早就被發現了。公元5世紀,我國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在其所著的《水經注》中寫道:「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裡。石之上自然有紋,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李祥石解釋,這裡所說的「河」就是黃河,「山」就是賀蘭山,「圖」就是巖畫。
是什麼人、在什麼年代鑿刻了賀蘭山巖畫?那些神秘的符號又具有哪些寓意?對這些大家都很關注的問題,目前學術界的意見分歧還比較大。
巖畫斷代一直是個難題,這是由巖畫的特徵決定的。人們很難從巖畫上找到直接證據,只能從其他方面進行間接推斷,這是專家們分歧較大的一個原因。有的認為,賀蘭山巖畫早的可能距今一萬乃至幾萬年前。有的認為,賀蘭山巖畫應該誕生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七八千年至三四千年。有的則認為,巖畫的刻制應該在人類有了金屬工具之後,最早也不過兩三千年前。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賀蘭山巖畫是不同時期、不同民族刻制的。它們的作者,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時期、一個部落的人。
李祥石認為,賀蘭口早期巖畫距今應該在一萬年以上。早期巖畫,是人類反映世界、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或手段,很可能會早於一些學者的判斷。他說,即使沒有金屬工具,也可以用某些動物的牙齒,或比所刻石頭質地更堅硬的石材來磨刻或鑿刻巖畫。
感觸先民的精神餘溫
迄今發現並登記在冊的賀蘭山巖畫約有2萬幅。其中既有僅有記錄功能、讓人一望便知的「簡單」巖畫,也有內涵豐富、令人百思難得其解的「複雜」巖畫。
在賀蘭口,最引人注目的是被專家們稱作「人面像」「類人首」的巖畫。已故著名巖畫專家賀吉德研究員曾經告訴記者,全世界有50個國家發現了巖畫,但有「人面像」巖畫的只有環太平洋的14個國家和地區,人面像巖畫最多的是中國,中國「人面像」巖畫最多的是寧夏,多在賀蘭山,賀蘭山又集中在賀蘭口。
世界各地的巖畫以動物圖案為主。賀蘭山巖畫中有不少相當「另類」的「人面像」,它們形態怪異,像人而非人。
李祥石將這些巖畫分為簡單「人面像」和複雜「人面像」。李祥石認為,把這些裝飾圖案分解、解讀,很多問題就清楚了。
這些像人而非人的巖畫,究竟是什麼符號、有什麼象徵意義?李祥石認為,許多「人面像」都與宗教信仰、圖騰崇拜有關,是遠古人類精神生活的載體。賀吉德也認為,同各類動物巖畫相比,「人面像」巖畫更接近人類精神層面、更能反映當時人類的精神世界,其文化內涵也最為豐富。
賀吉德將這些巖畫分為自然崇拜、圖騰符號等6類,比如自然崇拜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太陽神」巖畫。
賀蘭山巖畫的藝術感染力非同尋常。賀蘭山巖畫管理處主任王旭對記者說,巖畫的藝術影響力是多方面的,它可以直接應用於文藝創作,巖畫是文化創意的一個重要靈感來源。
為尋找藝術創作的靈感,全國政協委員、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先後7次考察賀蘭山巖畫,他說:「每次看到巖畫,我都有一種創作激情,會產生對現代藝術的思考。」他認為,賀蘭山巖畫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巨大,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目前,賀蘭口景區內的銀川韓美林藝術館已經封頂了,這座總投資7000萬元、總面積達6000平方米的藝術館,將展出韓美林創作的與巖畫有關的繪畫、雕塑、書法作品,屆時更多人可以通過這些藝術作品了解巖畫、認識原始文化。(本報記者 莊電一)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