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賀蘭山巖畫景區內,著名的標誌性巖畫「太陽神」周圍出現了較深的裂縫。
攝影:記者彭昭之(新華社資料片)
「林中有獸,牙尖爪利個頭大,看起來好兇猛」;「今年的莊稼長勢好,麥穗沉甸甸的,應該是個豐收年」;「祭祀場面真壯觀,我們祈求太陽神保佑風調雨順、畜牧豐收」……這些內容,不是微博、推特、臉書上的心情隨筆,而是萬千年前,生活在中國西北的遠古人類在「記事本」上記錄的生活點滴。
與眾不同的是,他們的「稿紙」是山間巖石,他們的故事都是「看圖說話」。今人能看到的,就是山巖上留下的一幅幅古老神秘的巖畫。
巖畫,早在文字產生之前就已出現,又被稱為「人類童年的語言」,是古代先民運用寫實或抽象的藝術手法,在巖石上繪製和鑿刻的圖畫,用以記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目前世界各大洲都發現了巖畫,中國是巖畫大國,巖畫分布十分廣泛。
在地處中國西北內陸的寧夏,巖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是中國三大巖畫體系之一北方巖畫的代表。在寧夏賀蘭山,目前共發現巖畫2萬多幅,其中約6000幅集中在賀蘭山巖畫景區。這些巖畫距今已有3000至10000年之久。
走進賀蘭山巖畫景區,在裸露的巖石表面,有形象生動的動物圖案、顆粒飽滿的農作物,有神態矯健的騎士、怪異的人面像,還有狩獵、放牧、舞蹈等場景,以及各種神秘符號。
「巖畫文化是自成體系的一種特殊文化。」中國巖畫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巖畫委員會委員李祥石說,巖畫不僅描繪了採集、遊牧、戰爭等內容,也反映了人類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生殖崇拜以及巫術信仰等精神活動的意識形態。
賀蘭山有幅「鎮山之作」——太陽神巖畫,磨刻在距地面20餘米處的石壁上,頭部有放射形線條,面部呈圓形,重環雙眼,長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十分威武。
「這就是古代遊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陽神』。」李祥石說,在遠古時代,人們把畜牧豐收、水草豐茂,都歸功於蒼天的恩賜。而年景不好,缺吃少穿,則認為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太陽高居天體之上,主宰萬物,所以人們特別信仰太陽,便把太陽人格化,刻劃成「太陽神」的樣子,表示崇拜。
距離太陽神巖畫不遠處,還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手印巖畫。畫面上,左邊稍小一些的手印下,有一隻羊面向右邊的手印低著頭,而右邊手印巖畫上方,有一個環眼雙睜的桃形人面像,是一位神的形象。
研究者認為,這幅手印巖畫其實就是象形文字發明之前的一份「契約書」,巖畫中的手印代表權力和佔有。整幅巖畫可以解釋為:右邊的部落徵服了左邊部落,左邊部落的牛、羊都歸右邊部落所有,有神作證,這個契約永遠有效。
「巖畫就是一部刻在山巖上的『百科全書』,對後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誕生、發展播下了種子。」李祥石說。
古代先民的隨筆之作,流傳萬千年,如今已成為刻在巖石上的藝術文化瑰寶。然而,這一古老的人類文明遺存正面臨減少乃至消失的危險。由於風化、雨水侵蝕、植物根系蔓延加之人為破壞等原因,世界範圍內的巖畫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保護難題。
「巖畫專家普遍認為,到本世紀末,世界範圍內四分之一的巖畫會完全消失。當務之急是儘可能全面地進行巖畫普查,做好記錄、留檔,尤其要保存好圖片。」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巖畫研究中心主任張亞莎說,這對研究巖畫非常重要。
(任瑋 郝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