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夜色降臨,華燈初上,山城漸次綻放出迷人色彩,伴隨著長江郵輪汽笛聲響,重慶夜生活緩緩拉開帷幕。南坪東路,陡坡高樓,僻靜小街,車輛疾馳。
「你找『神夥』呀?喏,前面那條路,抵攏倒拐——」南岸區南坪東路一帶,如果你沿街打聽「神夥」燒烤的位置,附近住家戶就像聽到打聽老鄰居一樣,熱忱地給你指路。街邊小店一角,煙氣嫋嫋,鐵槽裡炭火紅豔,間或躥起的火苗瞬間迸濺出無數星火,幾個師傅正專注地操作著。
「老闆,烤雞蛋、烤腦花、烤鯽魚各來一份!」
「老闆,我們加兩份烤肥牛。」
「老闆,我們五個人。」
……
一個微胖的中年男子,在店堂裡笑容滿面地忙前跑後,迎客、招呼、遞凳、提壺、擦桌……從傍晚六點開門迎客,人聲鼎沸、觥籌交錯,直到次日凌晨四點鐘……從一家小小的燒烤路邊攤,發展到大排檔,到新開張的三層樓燒烤新店……一晃,這樣熱鬧的就餐場景,在這位男子的眼前已經上演了十年。
二
「我叫王華,是神夥燒烤店的老闆。我於2008年3月,在解放碑七星崗那邊開始擺燒烤攤,一直發展到今天……」面對攝像機鏡頭,一個中年漢子侃侃而談,10年來,他多次接受過媒體採訪。
「王華」這個名字,在重慶市三千多萬個人名裡很普通,但因為燒烤店的出名,王華成了重慶燒烤界的一張名片。
王華是地道的「重慶崽兒」。他廚師出身,18歲在重慶一位名師介紹下,去雲南一家餐飲企業工作。和「霧都」江水拍岸、夏熱冬冷的地理氣候形成鮮明對比,雲南的風和日麗、藍天白雲給這個重慶崽兒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喜歡上了雲南。
王華和妻子張秀梅站在他們老店門口
駐足雲南的11年間,王華做過不同的工作,擺攤賣小物件,還跟大多數餐飲人一樣,在不同餐店「跑攤」。他在雲南最大的收穫,是結識了雲南白族姑娘張秀梅。張秀梅身上有很多閃光點——賢惠勤勞、體貼大方、善解人意、開朗真誠,這些良好品質深深打動了王華,加上張秀梅對王華的印象也不錯,他們戀愛、結婚了。
不久,他們愛情的結晶誕生。小孩稍大點後,他們把孩子留給重慶王華的父母照顧,夫妻二人留在雲南打拼。後來,為了更好地陪伴小孩成長,出於對教育孩子的重視,2008年春節後,他們從大理搬回重慶。
思前想後,王華兩口子決定選擇熟悉並擅長的餐飲領域創業。返渝伊始,沒錢租門面,他們只得「寄人籬下」——解放碑七星崗附近一家麵館每天下午打烊時間較早,待麵館關門後,他們便把準備好的燒烤小推車推到麵館門口,擺起簡易的燒烤攤。
萬事開頭難,即便是小小燒烤攤,也很考驗人。他們每天賣燒烤到凌晨兩三點,然後收攤、打掃衛生、整理食材,回到住處、清洗整潔……忙碌到東方泛白,才進入夢鄉。睡到上午十點左右,王華起床去菜市場買菜,採購好當天燒烤所需食材後,在屋裡擇菜、洗菜、分菜、穿菜,另外還要炒制當天燒烤的部分作料……時間緊的時候,王華的父母會來幫忙。傍晚時分,王華推著車,爬山坡、下臺階,步行近二十分鐘到擺攤點。夏季,重慶城如火爐,王華到了目的地,累得動也不想動。
憶往昔,王華心裡充滿感恩:「兩位老人幫了很多忙,沒有兩個老人,那個時候我們怕也熬不過來。」張秀梅心裡則充滿了喜樂:「那時候就是身體累點,休息下就好了。當時創業沒啥心理壓力,特開心。我們擺攤在麵館的前面,空閒時看看過往路人和攤前食客,就像是在體驗各樣的人生。」說到這裡,張秀梅發出開心的笑聲。「特別是冬天,能站在熱乎乎的炭火槽前燒烤,是一種享受呀!」
王華十年前的燒烤攤,連名字都沒有。當時本地報紙美食欄目給市民推介美食,提到他們的燒烤攤,往往以「無名燒烤」為名來推介。即便無名,王華的燒烤也贏得了食客的青睞。
三
在解放碑擺攤一年後,他們告別了漂浮無根的餐飲初創期,2010年在南坪東路街邊租下一間門面,店堂不到70平方米,但也算有了穩定的營業場所。
從當年搬進去到今天,這家燒烤老店都沒怎麼裝修,甚至可以用簡陋來形容,一輛不到一米長的推車,一張桌子,幾張板凳。這樣一間小小的鋪面,後來漸漸發展到在店堂前擺了二十多張桌子。店裡開始一天幾十塊收入,不久便直線上升。很多燒烤品類供不應求,烤腦花一天最多賣了一百多份,烤鯽魚賣幾十條,烤茄子要賣七八十份。
「小店為啥取名叫『神夥』呢?」有些新顧客經常好奇地問。
「我老婆是雲南人。那邊的少數民族要過火把節。火把節裡人們跳舞、祭祖等。我們也是受此啟發,無意中想出『神火』這個名字。後來去工商局註冊時發現,這個名字已經有人在使用,我們就改為了『神夥』。」
夫妻倆在店堂裡作了分工。張秀梅在廚房進行烤制,王華性格外向爽朗,在前廳做收帳、招呼、接待的活兒。
「第一次烤鯽魚時沒多少經驗,不知道魚烤到什麼程度能好。魚身經過幾個來回翻動,魚皮竟然粘在了鐵架上。最後烤出來的鯽魚肉刺分離……」帶著笑聲的講述中,張秀梅絲毫不掩飾自己初創期烤魚失敗的經歷。
「冬天的時候,我在廚房裡面做燒烤,面向著炭火,背對著大門。烤一會兒後,整個人冰火兩重天——身前熱乎乎的,身後則是冷颼颼的!」張秀梅回憶說。為了省錢,她在廚房裡烤了一年時間都沒配抽油煙機。後來請了師傅,師傅覺得烤制時受不了,這才買來了抽油煙機。
「只要聊天,我一開口就是雲南味,別人一聽就很感興趣。」張秀梅的雲南話聽起來婉轉動聽。雲南和重慶相距不遠,有些去過雲南的食客,跟張秀梅聊天會勾起對雲南的回憶。慢慢聊熟了,客人成了回頭客,燒烤胃口也被養成了現在的口味。
蒼天不負有心人。自從搬遷至此後,他們的生意逐漸爆棚。小店傍晚5點鐘開門,一個小時後店堂裡外就坐滿了食客。夏天,門口的壩子上擺滿了桌子,全都坐滿了人。
四
重慶人好吃,且對吃挑剔。王華的燒烤店屹立十年靠啥?王華說很簡單,就是燒烤味道好。
店裡的燒烤品類除了烤雞爪、烤鯽魚、烤腦花、烤黑椒牛柳、烤耗兒魚、烤廣味香腸等常規葷料燒烤,以及烤玉米粒、烤荷蘭豆、烤海白菜等素菜燒烤以外,還秉承了重慶餐飲人天馬行空極富創菜想像力的特點。燒烤店裡不拘一格地推出了烤糯米蓮藕、烤餃子、烤大蒜、烤蒜香雞蛋、烤豆腐這類讓顧客有新鮮感的燒烤品種。
各種燒烤料擺放有序
「別小看了小小燒烤,要把它做好,裡邊有不少門道。」經過多年燒烤廚房的煙燻火燎,張秀梅成了燒烤行家。燒烤食材的初加工要注意細節,比方說雞爪要逐一剪去趾尖,還要把表皮修整治淨。像烤魔芋,魔芋裡邊包的蔥也有講究——選用火蔥,而非一般的香蔥。調料也不例外,他們用的辣椒麵,是雲南辣椒所制,經太陽曬過後打碎,辣椒麵色澤不佳,但很香。而有的餐飲人是先把辣椒在鍋裡炒香後再打碎。兩種不同的加工方式,呈現在眼前的辣椒麵味道有細微的區別。他們用的孜然粉則產自新疆。有的燒烤蘸料搭配很奇特,比如烤魷魚蘸芥末汁,咀嚼魷魚絲時一股撲鼻衝味讓食客欲罷不能。燒烤時,他們堅持葷素料分開烤制和裝盤,避免食材之間串味。
烤雞蛋焦脆的底層,是不少食客的最愛
烤魔芋
他們店部分葷料燒烤的風味,走的是「雲南食材+重慶味道」的融合風。招牌菜烤鯽魚選用麻鯽,因其他品種的鯽魚肉要稍厚,烤制的時間長且不易入味,而麻鯽的魚肉相對薄些,更方便後期烤製成熟。這一過程多達28道工序:擇選、宰殺、開背、治淨、煮製、拌味、燒烤、刷油等。他們將鯽魚從背部開刀,後續放入各種香料、調料。烤制時,火候要大些,要先烤魚身較硬較厚的部位,然後才烤其他部位。烤好的鯽魚,魚皮香脆,魚肉鮮嫩,魚肉甚至呈現出一層層的瓣狀,吃起來非但沒有魚腥味,還有一股奇異之香——因為烤制前,鯽魚裡加入了雲南的香茅草。此外,烤好的鯽魚肉吃起來潤滑鮮香,是因為烤制時往作料裡邊加入了少許炒香的豬皮粒。
烤大蒜
烤鯽魚和豬皮相配搭的創意不可謂不新穎,但這一創新來自於「誤打誤撞」。雲南有的少數民族喜將豬皮入餚,如把豬皮烤著吃。他們曾在店裡推出過烤豬皮,卻不怎麼被重慶人接受。他們覺得把豬皮丟掉可惜,於是切碎後加進烤魚的作料,沒想到,有了豬油的助力,鯽魚肉的鮮香味被加倍激發出來。
如此做出來的烤鯽魚,備受食客歡迎,甚至有食客吃鯽魚的投入狀態讓她記憶猶新——食客一點一點地剔出鯽魚肉,吃到最後盤裡剩下一副乾淨的鯽魚骨架。他們收盤子時感到很驚訝。
加了豬皮粒的烤鯽魚
他們店的燒烤端上桌來,有的食材表皮會有點焦。「燒烤就是要有似焦非焦的感覺才好,要是一點都不焦,那就沒有吃燒烤的感覺了。像烤大蒜,是連外皮一起烤制,吃的時候也是帶皮入口一起嚼,這樣吃才更有味兒。」張秀梅說。
如今交通便捷,物流發達,冰凍貨大行其道。可是他們堅持選用新鮮的食材,只有鮮貨加上調料現烤出來才好吃。食客進店後,自己在保鮮櫃裡現選食材,送到廚房後現烤。像葷料的肉類燒烤,講究吃食材的本味,比如牛肉在烤制時就只加辣椒麵、鹽、香料等簡單調料,烤好的牛肉吃到嘴裡,是一股很自然的肉香味。
經過長期琢磨,他們發現燒烤也可以走標準化路線。比如,燒烤產品的份數、重量,燒烤時候刷油的次數和間隔時間,燒制不同食材的火候和時長,特殊食材專用燒烤料的提前配製等。他們還研製出不少燒烤調料,如自製鴨腸泡椒、小菜泡椒、豬蹄蘸料等。
重慶人以前吃燒烤,多數是將素菜葷菜都烤好後,一起倒入大盤裡端上桌。他們則始終堅持把食材用竹籤串起來烤制,整串上桌。他們認為這樣吃燒烤才有感覺。漸漸地,來店裡的顧客都接受並喜歡上了這種吃法。
五
在張秀梅眼裡,燒烤在技術上比中餐、火鍋要難些。正因為親身經歷和體會了燒烤創業及白手起家的不易,他們萌發了打造中央廚房的念頭。
2016年,他們在離老店約千米處,開張了一家燒烤新店。店有三層,一樓是用餐大廳和燒烤廚房,二樓是中央廚房,三樓是庫房和辦公區。新燒烤店最大的亮點是率先在重慶燒烤界執行「4D廚房」管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點菜區的各種食材擺放井然有序。有些葷料串好裝盤時,還在外面包上一層保鮮膜。各種食材也都採取標準化配製,這主要體現在打包串數、切配標準、穿制標準、打包數量等方面。
「我們燒烤店採用『4D廚房』管理模式,帶來了很多好處。像以前,需要調料的時候,廚師都是想到什麼買什麼,原料和調料東一包西一包地放。說實話,以前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存貨。通過『4D廚房』管理模式的梳理,備貨數量一清二楚。」王華說。
食材保鮮櫃也按照「4D 廚房」模式管理
中央廚房分為穿串組、醬料組、庫管組,下面分別設置切配工、素串工、葷串工、炒料師、配料師、雜工等七八個不同崗位。各個環節全按照一定次序和流程進行標準化操作。
他們萌發出走標準化路線的念頭,是因為創業十年,店裡來來去去的員工少說也有百來個,當中不乏有想開店創業的人。而王華想通過中央廚房平臺的建設,解決燒烤標準化技術難題,並設置好燒烤產品生產流水線,樹立燒烤創業示範店,給想做燒烤的小創業者提供產品配送,擔任技術顧問,或者採取其他更妥當的方式進行合作。
更重要的是,王華夫妻有著燒烤創業的深刻體會和實戰經驗。他們認為,要開好一家燒烤店,既要肯吃苦,同時在燒烤技術上要有鑽研精神,做出與眾不同的燒烤品類來。或許,這些經驗更能成為他們幫扶其他小創業者的源泉。
經歷了七八年燒烤堂食的巔峰期後,他們覺察到當下餐飲市場風向急速轉變。近年各種模式燒烤店的不斷湧現,比如時下備受90後、00後青睞的酒吧式燒烤餐廳、音樂燒烤餐廳等,本地燒烤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
「做燒烤十年,店裡的老顧客群體換了兩三茬。放在以前,尤其是在夏天晚上,我們店裡經常有穿著睡衣打車來吃燒烤的顧客,但是現在,這樣的顧客好像慢慢看不到了。以前,我們一心撲在燒烤口味的研究上,仗著自己對餐飲技術的優勢,沒怎麼關注營銷。這麼多年來,我們也沒做過打折促銷,全靠味道好,食客口碑相傳。但現在,我們也常思考線上線下營銷的融合,考慮加大燒烤的營銷推廣力度。」這是王華兩口子分析當下餐飲走向後,得出的一致結論。
巴樵/文 巴樵 田三七/圖
餐飲界專業品牌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