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旅遊區位於鄂爾多斯市東南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爾草原上。成吉思汗陵作為一座民族的豐碑,記載著蒙古民族滄桑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傳說,成吉思汗在率軍徵西夏時,路過鄂爾多斯。他目睹這裡水草豐美,花鹿出沒,是一塊風水寶地,他被美麗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失手將馬鞭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馬鞭,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他自語道:這裡是「梅花鹿兒棲身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髮老翁享樂之邦」,並對左右囑咐道:「我死後可葬於此處」。成吉思汗去世後,運送其靈柩的靈車行至鄂爾多斯時,車輪突然陷進沼澤地裡,套上很多牛馬都拽不出來。護送靈車的將領回想起成吉思汗曾經說過的話,於是將其「氈包、身穿的衫子和一隻襪子」安放在這裡,並進行供奉。
成吉思汗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景區和「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成吉思汗陵旅遊區以陵宮為核心,由「三區」、「兩道」、「八景」組成。
「三區」,即「文物保護觀光遊覽區」,以陵宮為核心,佔地10平方公裡;「生態恢復保護區」,在核心區的外層,圍繞巴音昌呼格草原周圍的梁地為界,佔地20平方公裡,在這個區域內真正體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外圍為「視覺景觀控制區」,佔地50平方公裡。
「兩道」,即從「氣壯山河」入口門景到成吉思汗陵宮的4公裡長的「成吉思汗聖道」和環繞巴音昌呼格草原並連接各景點的16公裡長的「風景道」。「八景」,即遊客活動中心、遊客教育中心、祭祀觀光遊覽區、蒙古民俗村、神泉風景區、休閒度假中心、那達慕馬術活動中心和熱氣球俱樂部。
由入口門景向北展延的大道就是成吉思汗聖道和風景道。我們可以沿著吉祥的成吉思汗聖道和風景道參觀各個景點,最後到陵宮,拜謁成吉思汗陵。
穿過「氣壯山河」門景就是壯觀的「鐵馬金帳」群雕。包括385樽雕像,5座金帳,它以恢宏的氣勢生動地再現了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出徵時的情景。
觀賞完壯觀的「鐵馬金帳」群雕,我們看到的是以休閒廣場形式所表現的亞歐版圖。亞歐版圖廣場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版圖四角設有觀圖臺,東西兩側各樹立13面旗幟。亞歐版圖廣場以高低錯落和幾種不同顏色表現出從大蒙古國至元朝時期的疆域版圖,包括中國本土以及橫跨亞歐的四大汗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疆域版圖。在亞歐版圖廣場四角的石壁上分別雕刻著主題為「民族的希望」、「敞開的國門」、「繁榮的大地」和「吉祥的草原」組畫。成吉思汗陵宮正殿中央是高達4.3米的成吉思汗漢白玉雕像,雕像背景是遼闊的成吉思汗橫跨歐亞的大帝國時期的疆域圖。成吉思汗陵宮後殿,也稱寢宮,安放著三頂靈包,供奉著成吉思汗及三位皇后的靈柩,是成吉思汗八白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後殿南牆正中是一幅燒瓷壁畫,是依據珍藏幾百年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圖複製而成。後殿還有一幅「成吉思汗稱汗」壁畫,展示了成吉思汗經過艱苦奮戰,終於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的盛大場面。
寢宮酥油燈長年不熄,也是廣大蒙古族和遊客祭祀和拜謁成吉思汗的地方。陵宮西殿內供奉著成吉思汗八白室組成部分吉勞(鞍轡)白室、胡日薩德格(弓箭)白室和寶日溫都爾(聖奶桶)白室。西殿壁畫則展示了成吉思汗經歷的「滅乃蠻之戰」等重大事件和十三世紀蒙古民族一些生產生活習俗。陵宮東殿裡安放著一座靈包,靈包內供奉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和夫人額希哈屯的靈柩。東殿壁畫主要反映了成吉思汗「治國之道、治政之策」的政治思想及古老的蒙古民族遊牧生活習俗等。陵宮西過廳內陳列著成吉思汗時期的部分珍貴的文物和「成吉思汗豐功偉績」壁畫。陳列有當時最先進的銅製火炮,有元朝發給諸王或使臣的特別通行證——銀制聖旨牌和腰牌,有當年阿拉伯地區發行的馬蹄形蒙古銀幣,有成吉思汗頒給丘處機及其門人免除差役、稅賦和令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的聖旨碑文。西過廳壁畫則以成吉思汗誕生、艱難的少年時代、哲別歸降、建立大蒙古國、成吉思汗伐金戰爭、西徵花剌子模、詔請丘處機和東西方貿易往來等圖景,藝術地再現了成吉思汗一生的主要經歷。陵宮東過廳裡陳列著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部分銀制祭器和「成吉思汗子孫偉業」壁畫。東過廳壁畫主要反映了忽必烈統一中國,元朝的社會、經濟、科技、對外交流等情況,展示了成吉思汗子孫們的偉業以及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