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竹藤編
安溪縣地處福建省東南部,距離泉州市區60多公裡,因烏龍茶「安溪鐵觀音」而知名度飆升。除此之外,安溪還有一張名片——「中國藤鐵工藝之都」。
據安溪縣誌記載,在五代時期,古代安溪人「荷畚執筐,為安職業」。安溪山地面積大,林、竹、藤、草等自然資源豐富,安溪人就地取材,用雙手編織出竹藤用具。
唐宋時期,當地老百姓就開始使用「畚」「筐」等竹製品。明清時期,竹編成為安溪農村的家庭副業,廣泛應用於各種生活領域。可見,編織技藝已經成為當時安溪人重要的謀生手藝。
安溪竹藤編
在過去的40多年裡,一根根不起眼的竹藤經過近幾十年發展、創新、傳承、壯大,已由草根工藝發展為造福百姓的民生支柱產業。而這一切都與「安溪藤鐵工藝之父」、全國勞模、國家級「非遺」項目「安溪竹藤編」技藝傳承人陳清河有關。
求學苦練
1956年,16歲的陳清河初中畢業,但由於家境清貧,為能儘早完成學業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選擇就讀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的前身——廈門鷺潮美術學校。
1958年,學校改制為廈門工藝美術學校,陳清河和兩位同學被安排到竹編專業學習,冷門專業使得那兩位同學轉學其他門科,於是,陳清河成了竹編專業的「獨苗苗」。
陳清河坦言,當時也曾萌生轉專業想法。但是校長開始做陳清河思想工作,並為他特設一個月2元甲等助學金。要知道,當時的2元等於陳清河半個月生活費。
陳清河說:「當時想法很簡單,每個月有2元錢助學金,且學習竹編工藝畢業後也可以成為餬口技能,就這樣我留下了。」
因為是新開設的專業,學校專門請了兩位民間老師傅來教導。學習竹編是一項苦力活,除了理論課,陳清河每天要跟著兩位師傅學習拿刀劈篾,苦練編織等基本功,他的十根手指因為經常受傷而裹著膠布。
不到半年,勤奮的陳清河就學有所成,熟練掌握了竹編工藝製作各道工序,並從第二個學期開始,自己設計圖稿。
「一直在試驗編織,把老傳統的技藝往深度發展,我們劈的篾絲比頭髮絲還細,還研究了立體插花,編織完染色,把傳統技藝跟現代需求結合,創作出很多自己覺得今後很有發展市場方向的作品。」陳清河說。
挑起新產業
1969年,陳清河回到安溪老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市場上熱水瓶殼短缺的現象讓頭腦活泛的他嗅到了商機。
1971年,陳清河在尚卿公社農械廠招收了5名學徒,建立起竹編車間,專門生產熱水瓶竹殼,而這裡也成為安溪竹編產業的起點。在生產熱水瓶竹殼的基礎上,陳清河研發了多種竹編工藝品,將安溪竹編從實用農家具提升至工藝美術品的高度。第二年,福建省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將其定點為進出口生產廠家。
1991年初,他在長期從事竹藤編工藝品設計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對歐美市場的考察,萌生出「剛柔並濟」的靈感——堅硬的鋼鐵為「鋼」,細軟的藤絲為「柔」,兩者巧妙結合、相得益彰。正是在這種設計理念的驅動下,陳清河開始了葡萄系列籃子的設計。
用藤皮藤芯編織成籃身,以鋼筋為把手,鐵線環繞把手化為葡萄藤,將鐵皮剪成葡萄葉,鋼珠焊成葡萄串,而後彩繪著色。就這樣,一個新的工藝品種——「藤鐵工藝」誕生了。該產品在1991年春交會上一推出,便受到歐美客商搶購,開幕三天就把全年生產訂單接滿。
「人們不斷追求品味和個性,傳統家居用品已不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藤鐵工藝恰好為傳統商品增添了新鮮血液。產業定位應體現不同時期的產業發展特色,迎合現代審美需求。」陳清河如此詮釋竹藤編向藤鐵工藝產業的轉變。
如今,人們買菜很少再用菜籃子,老一輩薪火相傳的竹編行當,正在逐漸退化為城市的記憶。
50多年來的潛心創作,陳清河在傳承竹編手藝的同時,結合現代審美和人們的需求,將竹編擴展到藤編再到藤鐵工藝產業。從某種意義上,他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傳承者,也是實體經濟的創業者,更是產業發展的領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