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五十餘年,挑起「指尖」 上的產業:安溪竹藤編傳承人陳清河

2020-12-21 匠心演繹

安溪竹藤編

安溪縣地處福建省東南部,距離泉州市區60多公裡,因烏龍茶「安溪鐵觀音」而知名度飆升。除此之外,安溪還有一張名片——「中國藤鐵工藝之都」。

據安溪縣誌記載,在五代時期,古代安溪人「荷畚執筐,為安職業」。安溪山地面積大,林、竹、藤、草等自然資源豐富,安溪人就地取材,用雙手編織出竹藤用具。

唐宋時期,當地老百姓就開始使用「畚」「筐」等竹製品。明清時期,竹編成為安溪農村的家庭副業,廣泛應用於各種生活領域。可見,編織技藝已經成為當時安溪人重要的謀生手藝。

安溪竹藤編

在過去的40多年裡,一根根不起眼的竹藤經過近幾十年發展、創新、傳承、壯大,已由草根工藝發展為造福百姓的民生支柱產業。而這一切都與「安溪藤鐵工藝之父」、全國勞模、國家級「非遺」項目「安溪竹藤編」技藝傳承人陳清河有關。

求學苦練

1956年,16歲的陳清河初中畢業,但由於家境清貧,為能儘早完成學業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選擇就讀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的前身——廈門鷺潮美術學校。

1958年,學校改制為廈門工藝美術學校,陳清河和兩位同學被安排到竹編專業學習,冷門專業使得那兩位同學轉學其他門科,於是,陳清河成了竹編專業的「獨苗苗」。

陳清河坦言,當時也曾萌生轉專業想法。但是校長開始做陳清河思想工作,並為他特設一個月2元甲等助學金。要知道,當時的2元等於陳清河半個月生活費。

陳清河說:「當時想法很簡單,每個月有2元錢助學金,且學習竹編工藝畢業後也可以成為餬口技能,就這樣我留下了。」

因為是新開設的專業,學校專門請了兩位民間老師傅來教導。學習竹編是一項苦力活,除了理論課,陳清河每天要跟著兩位師傅學習拿刀劈篾,苦練編織等基本功,他的十根手指因為經常受傷而裹著膠布。

不到半年,勤奮的陳清河就學有所成,熟練掌握了竹編工藝製作各道工序,並從第二個學期開始,自己設計圖稿。

「一直在試驗編織,把老傳統的技藝往深度發展,我們劈的篾絲比頭髮絲還細,還研究了立體插花,編織完染色,把傳統技藝跟現代需求結合,創作出很多自己覺得今後很有發展市場方向的作品。」陳清河說。

挑起新產業

1969年,陳清河回到安溪老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市場上熱水瓶殼短缺的現象讓頭腦活泛的他嗅到了商機。

1971年,陳清河在尚卿公社農械廠招收了5名學徒,建立起竹編車間,專門生產熱水瓶竹殼,而這裡也成為安溪竹編產業的起點。在生產熱水瓶竹殼的基礎上,陳清河研發了多種竹編工藝品,將安溪竹編從實用農家具提升至工藝美術品的高度。第二年,福建省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將其定點為進出口生產廠家。

1991年初,他在長期從事竹藤編工藝品設計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對歐美市場的考察,萌生出「剛柔並濟」的靈感——堅硬的鋼鐵為「鋼」,細軟的藤絲為「柔」,兩者巧妙結合、相得益彰。正是在這種設計理念的驅動下,陳清河開始了葡萄系列籃子的設計。

用藤皮藤芯編織成籃身,以鋼筋為把手,鐵線環繞把手化為葡萄藤,將鐵皮剪成葡萄葉,鋼珠焊成葡萄串,而後彩繪著色。就這樣,一個新的工藝品種——「藤鐵工藝」誕生了。該產品在1991年春交會上一推出,便受到歐美客商搶購,開幕三天就把全年生產訂單接滿。

「人們不斷追求品味和個性,傳統家居用品已不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藤鐵工藝恰好為傳統商品增添了新鮮血液。產業定位應體現不同時期的產業發展特色,迎合現代審美需求。」陳清河如此詮釋竹藤編向藤鐵工藝產業的轉變。

如今,人們買菜很少再用菜籃子,老一輩薪火相傳的竹編行當,正在逐漸退化為城市的記憶。

50多年來的潛心創作,陳清河在傳承竹編手藝的同時,結合現代審美和人們的需求,將竹編擴展到藤編再到藤鐵工藝產業。從某種意義上,他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傳承者,也是實體經濟的創業者,更是產業發展的領頭雁。

相關焦點

  • 安溪藤鐵產業的鼻祖——「竹郎刀客」陳清河 非遺人物
    上世紀中葉,安溪還是國家貧困縣。五十年前,農民子弟陳清河從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畢業返鄉,創辦了一家竹編廠,創造了藤鐵工藝,發展成了竹藤鐵工藝品遠銷國內外,成為該縣的一大產業,使十多萬貧困農民群眾脫貧致富。「農民之子」,變成了「藤鐵之父」,但「竹郎刀客」,或許更接近於真實的陳清河。
  • 全國勞模陳清河大師一路走好!
    )技藝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安溪家居(藤鐵)工藝文化產業創始人,政協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屆安溪縣委員會副主席陳清河同志於公元二0二0年農曆二月初十日卯時仙逝,擇於農曆二月十三日巳時出殯,特此訃告。
  • 輓聯 | 沉痛悼念陳清河大師
    陳清河大師生平事跡陳清河大師是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竹編(安溪竹藤編)的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高層次人才、藤鐵工藝創始人和安溪家居工藝文化產業的領路人。陳清河生前擔任尚卿竹編廠廠長、福建省安星藤器企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總設計師、安溪縣政協副主席、安溪縣工商聯(商會)會長等職務。
  • 鷺潮學子 ▏美院校友「藤鐵之父「陳清河
    而藤鐵工藝是安溪的傳統工藝,歷經40年穩步發展,成為第二大民生產業和富民產業,也是安溪第二大產業集群。在安溪工藝業發展中,有一個領軍人物功不可沒,他,就是全國勞動模範、被譽為安溪藤鐵工藝業宗師的陳清河先生。
  • 陳清河:我這一輩子,就做了編竹子這一件事情
    正是這雙手,帶領安溪的竹編產業實現了3次轉型升級,將不起眼的竹編發展成為擁有12萬從業者的支柱產業。1969年,畢業於廈門工藝美術學校竹編專業的陳清河回到安溪老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市場上熱水瓶殼短缺的現象讓頭腦活泛的他嗅到了商機。1971年,陳清河在尚卿公社農械廠招收了5名學徒,建立起竹編車間,專門生產熱水瓶竹殼,而這裡也成為安溪竹編產業的起點。
  • 安溪竹藤編:好工匠是這樣煉就的
    如今,「安溪竹藤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工匠們以執著的堅守和精進的技藝,對抗著工業化對古老技藝的衝擊好工匠是這樣煉就的東南網5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林清鍛 莊詩瑩)一把篾刀,一雙巧手,經與緯的交融,淺與深的變幻,成面、成體,這就是竹編。23日,記者來到安溪藤鐵工藝品基地,帶你領略「指尖上的魔幻藝術」。
  • 陳清河仙逝!來!一同追憶那些去世的「泉州大師」!
    3月3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安溪竹藤編)技藝傳承人陳清河去世。這幾天,網際網路上,泉州各界一片懷念之聲。    泉州是省內,甚至國內知名的工藝產品生產和創作基地,有著竹藤、木雕、陶瓷、石雕、漆籃、花燈、木偶等幾十多個傳統工藝。泉州這片熱土上,誕生了眾多的工藝大師。
  • 伴手禮展銷藤編大黃鴨惹人愛 文化創意產品成新寵
    2013茶文化旅遊節伴手禮展銷現場,安溪藤鐵工藝展示館。一根根細長的藤條,在18歲尚卿女孩朱燕卿的手中來回穿梭,不一會兒就變成了或圓或扁的藤編部件。這些部件隨後經她巧手組合,刷上染料,最後出現在人們眼前的,竟是一段時間來風靡全球的大黃鴨。
  • 漢中市藤編傳承人技能培訓班開班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夏明勤)為加強非遺助力扶貧,振興民族傳統手工藝,積極推動漢中市公共文化事業繁榮發展,12月1日,由漢中市群眾藝術館、南鄭區文化和旅遊局聯合主辦的「2020年漢中市『三區』人才藤編傳承人技能培訓班」在漢中開班。
  • 南鄭藤編: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11月11日0時到1時,漢中市南鄭區良順藤編公司網上店鋪的銷售額像被按下衝刺鍵,一路衝破20萬元大關。「指尖」輕輕一點,南鄭區黃官鎮的藤椅、藤扇、吊籃椅等藤編產品隨即準備「啟程」前往全國各地。黃官鎮盛產青藤,青藤是質地堅韌、身條極長的藤本植物,外皮手感平滑,彈性極佳。以前,當地家家戶戶都會些藤編手藝。水井村村民陳良順從父母手中繼承了這門手藝。
  • 福建安溪:打造產業扶貧樣板 贏取脫貧攻堅勝利
    茶文化博物館、制茶技藝體驗中心、「茶香人家」農家樂……安溪特色茶莊園讓遊客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聽得到故事、品得出茶文化的淵源與傳播。「茶莊園+」每年吸引消費者120萬餘人次,年旅遊收入12億元。當前,安溪正全力打造「海絲茶源,烏龍聖地」農業文化遺產展示名區。
  • 中非共和國總統府展出中國援中非竹藤編工藝海外培訓班作品
    2019年11月30日,中非共和國國慶前夕,中非總統府展出中國援中非竹藤編工藝海外培訓班作品,慶祝中非共和國成立61周年。中非總統圖瓦德拉、中國駐中非大使陳棟、中非中小企業和手工業部長穆薩及學員代表等出席活動。
  • 作為梅州市的藤器生產大鎮,水口鎮有著上百年的藤編歷史……
    作為梅州市的藤器生產大鎮,水口鎮有著上百年的藤編歷史。雖曾因現代家具行業的崛起而陷入發展困境,但隨著該鎮一批傳統手工藝人的堅守和鑽研,在繼承中追求創新,不斷推出優質的藤器產品,藤編產業重獲新生。李雨鵬是水口鎮前鋒村為數不多仍在堅守藤編的手工藝人,他經營藤器生意已將近30年,見證了水口藤編從興盛到衰落再到重獲生機的過程。李雨鵬說,雖然水口藤編曾盛極一時,形成了幾乎家家戶戶製作藤器的局面,但基本上是各自經營,沒有形成固定的產銷模式。加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工業製品的普及,藤編用品逐漸退出百姓的生活舞臺,於是越來越多編織戶選擇轉行。
  • 作為梅州市的藤器生產大鎮,水口鎮有著上百年的藤編歷史…
    作為梅州市的藤器生產大鎮,水口鎮有著上百年的藤編歷史。雖曾因現代家具行業的崛起而陷入發展困境,但隨著該鎮一批傳統手工藝人的堅守和鑽研,在繼承中追求創新,不斷推出優質的藤器產品,藤編產業重獲新生。李雨鵬是水口鎮前鋒村為數不多仍在堅守藤編的手工藝人,他經營藤器生意已將近30年,見證了水口藤編從興盛到衰落再到重獲生機的過程。李雨鵬說,雖然水口藤編曾盛極一時,形成了幾乎家家戶戶製作藤器的局面,但基本上是各自經營,沒有形成固定的產銷模式。加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工業製品的普及,藤編用品逐漸退出百姓的生活舞臺,於是越來越多編織戶選擇轉行。
  • 「節慶嘆非遺」體驗端午第二課丨指尖上的藤編
    今天(26日),在廣東省文化館一路展廳,小南隨著「藤編(大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陸凱雯老師,一起尋回「藤編」的記憶。2020年端午節假期(6月25日-27日),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隆重推出「節慶『嘆』非遺」——2020年端午節系列活動。
  • 安溪舉辦藤鐵工藝創新創意大賽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中共安溪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安溪縣家居工藝文化產業管理委員會主辦,尚卿鄉人民政府承辦。  百名選手角逐三大項目  大賽分為景觀設計、標誌設計、旅遊文化產品設計(吉祥物)三個項目。作品要求內容健康美好,形式完整,創意性好;能夠充分反映世界藤鐵工藝之都產業特色、尚卿鄉美麗鄉村建設、工業園區特點等。
  • 9.9元購5斤正宗安溪湖頭米粉 百萬消費券免費發放ing
    在茶葉展區中,將有來自八馬、華祥苑等品牌茶企、安溪鐵觀音大師茶企、安溪六大茶葉品種及肉桂代表性企業帶來特色的茶產品。銀 毫 美 人除了能夠選購到不同品類的安溪好茶,在此次活動現場,不少展位也將提供品茶區,市民們在購物之餘,亦能在現場喝茶、品茶。
  • 安溪連續四年百萬元重獎鐵觀音制茶大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兩大代表性傳承人共話工夫茶,以前瞻的眼光、開放的視野,共同探討烏龍茶的文化與市場,傳承與發展。烏龍茶產業下一階段的突圍方向在哪裡?如何保持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趨勢?在這一場難得一見的烏龍茶的碰撞中可窺探一二。 在這場盛會中,長達半年之久的第四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也終於圓滿落下帷幕。
  • 騰衝風物:纏繞千年的藤編,將自然的樸實與生活的詩意在指間融合
    藤,集堅韌與柔軟於一身,由著藤編匠人的指尖纏繞盤旋,百轉千回,將自然的樸實與生活的詩意在指間融合,編織出了別樣的騰衝生活。01「 藤編之鄉,源遠流長」「藤編」騰衝三寶之一,千百年來騰衝一代代勤勞、聰慧的能工巧匠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 四川的「藤編之鄉」在哪裡?
    改革開放後,懷遠藤編快速發展,業戶近百、匠人逾千。1983年1月2日,《四川日報》頭版刊發題為《絢麗多彩的藤編之鄉》的署名文章,報導以懷遠鎮安南村、文江村為主的藤編產業,震動全市。 1985年,經鎮政府調查統計,全鎮藤編業戶多達600餘家,匠人多達2000餘人,創新開發花色品種近200個,懷遠鎮成為名符其實的以藤編業為主的「三編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