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陸軍最大夢魘,躲在碉堡裡絲毫無用,死法極其悽慘

2020-12-12 谷火平觀察

撰文:利刃火火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也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交戰各方一共動用了超過1億的軍隊進行對決,其中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日本和美國也從珍珠港事件後展開了接近4年的戰爭,包括奪島鏖戰以及空戰、海戰等,而坐在戰鬥機機艙或者艦船中的日本士兵可能永遠無法想像日本陸軍所面臨的美國恐怖的"清島神器",那就是火焰噴射器。

一名美軍士兵正在使用火焰噴射器

火焰噴射器最早其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已經亮相了,在歐洲焦灼的塹壕戰中,火焰噴射器可以快速清理一個步兵坑洞,但是在主流戰爭方式是裝甲運動戰的二戰中,火焰噴射器才被廣泛使用,而尤其在日美戰場,火焰噴射器成為日本士兵"最為畏懼的夢魘"。

通常情況下,老式的火焰噴射器由背包和火焰槍組成(指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火焰噴射器),背包一般由3個罐子組成,其中一個是用以推進的高壓惰性氣體,另外兩個罐子中裝的是易燃液體。

M2A1火焰噴射器的外形

而美國在二戰中廣泛對日本軍隊使用的,便是M2型火焰噴射器,這款火焰噴射器如果"火力全開",僅僅只能噴射47秒左右,並且有效殺傷範圍也只有30米,雖然美國各界曾在一段時間極力反對這種武器的存在,但是由於日本士兵經常藏在島嶼上挖好的坑道或者樹叢中,偷襲美軍,所以防無可防的美軍只能用火焰噴射器來清理戰場,確保每一個角落都噴灑上滾燙的汽油。另外,在進攻日軍的碉堡時,火焰噴射器也能起到奇效。

德軍士兵正在操縱大型火焰噴射器

日軍對美國的火焰噴射手(或者簡稱噴火兵)可謂深惡痛絕,往往在戰場上噴火兵都是日軍優先集火的目標。但是火焰噴射器對敵軍強大的心理威懾力以及驚人的殺傷性,還是讓日軍對其十分恐懼,因為一旦被噴火槍射出的易燃液體流命中,極具黏著性的燃料將會如"附骨之蛆"一樣,活活將被命中者燒死,死法極其悽慘。也正是因為火焰噴射器的極大威脅性,噴火兵很少會成為俘虜,一般如果噴火兵被俘虜的話,日軍為了復仇和報復,都會將噴火兵就地槍決,無論這名噴火兵是否真的燒死過敵軍士兵。

之所以火焰噴射器是太平洋戰場上對付日軍碉堡和掩體的最佳武器,主要原因是M2噴火器的燃料經過改良,燃料的流動性得以充分保障,這就使得一旦火焰流被射入碉堡,那麼每個射擊死角都會被"關照",所以說火焰噴射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軍的"最大夢魘"毫不為過。

電影橋段中的火焰噴射器噴射碉堡的畫面

有趣的是,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會看到噴火兵身上的火焰噴射器氣罐被子彈命中,從而直接爆炸的"壯觀場面",但是經過戰場實際反饋以及測試,氣罐中的高壓惰性氣體可以有效保障噴火兵的安全,燃料幾乎不會被點燃,除非敵軍使用了燃燒彈。

一名美軍士兵正在操縱M2火焰噴射器清掃一個日軍碉堡

即使到了二戰之後,以M2火焰噴射器為原型的各式噴火器仍然被各國使用了很久,甚至日本自衛隊也曾經使用了當初讓他們深惡痛絕的M2火焰噴射器很長一段時間。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日本海軍裝備遠優於陸軍?海陸軍惡鬥,成日本最大軟肋!
    工業革命的代表是鋼鐵、石油能源的發展,這些正是日本所缺少的,特別是石油,基本都是依靠進口,而美國是日本最大的石油來源國,直到二戰時期爆發了,美國依然對日本出口石油。直到美國看到了日本的敗跡浮現才中止石油貿易,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第二天美國就開始了對日作戰。日本知道能源的重要性,但日本本土又沒有,所以,它就去搶,而要走出日本島遊泳肯定是會淹死的,只能坐船,於是日本就重注海軍的發展建設。
  • 二戰日本陸軍的後勤怎麼樣?飯菜一般就算了,吃不飽卻是個常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日本陸軍相比於日本海軍是比較不受重視的存在,畢竟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的常態就是被美軍給包圍消滅。如果多一種命運的話,那可能就是在島嶼上餓的喝泥湯,吃草根了。按說在現代軍隊裡,後勤應該是軍隊的重中之重,那為什麼二戰時的日本陸軍會這樣呢?難道說日本陸軍的後勤有什麼問題嗎?
  • 二戰日本海軍為何斷油?不是資源不足,山本五十六:都怪陸軍
    在日本的軍隊都被解除武力之前,日本的海陸兩軍之間好似有深仇大恨。二者的不和最初還只是體現在不配合作戰,後來甚至發展到老死都不相往來的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便以軍隊規模、戰鬥力或戰爭結果為切入點來分析, 舊日本帝國海軍對其他國家來說都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威脅。
  • 二戰日本陸軍都吃點啥?簡單但不失營養,盤點日本陸軍的書面夥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軍隊也被軍糧困惑,各國都在爭相研發自己的軍事口糧,這其中又怎麼能缺了那個"妄圖徵服世界"的日本?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陸軍在二戰中都吃些什麼? 一、 二戰日本陸軍夥食 人們往往只對日軍如何對著美軍的重機槍陣地發動"板載衝鋒"感興趣,而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夥食缺乏關注,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看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口糧夥食。
  • 二戰日本海軍與陸軍內耗有多嚴重?由於陸軍,日本海軍斷油
    有一件事在當時也是特別有趣,對於那個時候的日本,陸軍在船舶總噸位上以遠遠超過海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都是海陸軍的軍事責任義務這方面沒有一個很好的劃分規則,導致海陸兩軍在軍事發展階段產生重複甚至差別超越的因素。而且海軍在進行建造船艦時的條件遠遠落後於陸軍,當日本結束戰爭回到日本後,陸軍擁有日本大部分的石油資源。
  • 二戰最費時費力的無用產物,德國豹式炮塔碉堡,雞肋般的武器
    二戰期間,為了將武器能力發揮到最大化,"廢物利用"一直都是各國軍隊戰鬥第一法則。除了財大氣粗的美國,其他的國家都希望將武器運用到最關鍵、最實用的地方中去。不過在這些"廢物利用"的武器當中,有一款武器卻一直被後世稱為雞肋。雖然在實戰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總體上依然是被外界稱為無用之物,它就是著名的豹式炮塔碉堡。
  • 二戰時法國擁有非常強大的陸軍,為何迅速投降?有這樣四大原因!
    二戰爆發時,法國投降,一直備受詬病,那麼法國為什麼那麼快就投降? 一、 綜合實力不敵德國、觀念陳舊 二戰時期,法國陸軍在歐洲不能算是強大的,或者說他不是最強大的,要排在德國、蘇聯和英國之後。
  • 日本海軍專坑陸軍,日俄戰爭坑死4萬人,二戰又讓15萬人成靶子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一個國家的海軍和陸軍因為資源會產生矛盾,但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日本的海軍和陸軍的矛盾那麼大。對二戰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之間有不可調節的矛盾,甚至達到了海軍造坦克,陸軍造潛艇的地步。甚至有人說,因為他們的矛盾,對手省了一半的力。所以在日本有一個梗就是:「海軍馬鹿,陸軍馬鹿」。日本海軍和陸軍的矛盾來源已久,要從日本的戰國時期說起,當時長洲藩和薩摩藩有很深重的矛盾,經常要鬧到到火拼的地步。
  •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在世界上是什麼水平,看完你就了解了!
    30年代的日本陸軍,在世界範圍說屬於中等規模常備軍。基幹是17個師團,總員額在25萬到30萬左右。日本為了節約軍費開支,沒有在平時維持太大規模軍隊的習慣。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日本陸軍逐步擴充,到太平洋戰爭前約有200萬人。到二戰結束時,約有500萬人。
  • 二戰後,日本人說原子彈炸死了大量「無辜」的平民,美國人的回答亮了
    二戰後期,由於美軍在日本本土投放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過程,事後,日本人一度認為由於美軍的慘無人道,違背了聯合國公約,炸死了大量無辜的平民,企圖要求美國道歉並賠償損失,針對日本人的無恥行徑,當年執行投擲原子彈的美軍B29空軍少將查爾斯·斯韋尼在美國國會上駁斥了日本右翼這一不要臉的論說,並發表題為《原子彈下無冤魂》的演說
  • 美軍夠狠:2萬升汽油灌入碉堡,裡面日軍直接蒸發
    在二戰的前期,日軍憑藉偷襲和美軍準備的優勢,一路勢如破竹,把美國海軍和陸軍都揍的夠嗆,在東南亞,麥克阿瑟不得不扔下10萬美軍離開菲律賓,不過美國整體經濟和工業實力遠高於美國,同時遠離戰爭前線,讓其國內可以大量生產物資,在二戰中後期,反過來把日軍狠狠的摩擦了。
  • 從明治維新時他們互相見死不救,二戰時日本海軍與陸軍的恩怨情仇
    就是這麼一個被我們稱之為「彈丸小國」日本,1868年開始向歐美列強學習,進行了「明治維新」國力迅速增強,躋身世界資本主義列強之列,並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然而,在二戰的時候,日本的陸軍多次對海軍的求救置之不理,甚至有時候暗地下絆子,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恩怨情仇呢?
  • 二戰時,為什麼日本敢打美國不敢打蘇聯?
    二戰時,為什麼日本敢打美國不敢打蘇聯?這是一個關於日本二戰「北進」「南下」爭議之問題。在日本一家料理店,日本陸軍省軍務局局長武藤章和作戰部部長田中新一說著說著打了起來,田中主張趁德國打蘇聯時,日本與南太平洋英美開戰。而武藤章參加過侵華戰爭,認識到中國不可輕易佔領,即便佔領後也控制不住。因此他認為德國再強大,進入蘇聯必敗。
  • 日本戰敗後,還有一支頑強軍隊躲在我國地下,死法真是太殘忍
    經過反法西斯同盟國漫長的抗爭之後,在 1945年8月15日,日本通過廣播宣布了無條件投降。這一天對於世界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天,是一個被永遠銘記的日子,中國付出了那麼多,在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之後,最好還是戰勝了日本侵略者。
  • 二戰日本陸軍和海軍有多奇葩,陸軍死傷慘重,海軍放鞭炮慶祝
    二戰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國家非日本莫屬,我國軍民齊心協力,一致對外,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日本侵略者的威脅下,我國軍隊放下分歧,組成統一戰線,最終成功把侵略者趕了出去。但你知道日本國內陸軍和海軍的矛盾有多大嗎?
  • 「勝利之後」揭秘日軍二戰時期最大的海外兵工廠
    「這裡從1936年開始,一度成為陰森的獨立王國,有日本守備隊把守,周邊建有多個堅固的碉堡,整個日本南滿陸軍造兵廠及周邊地區是三層鐵絲網,中間加有電網,立有醒目的牌子:『禁止超越,違者射擊』。」9月1日,日本南滿陸軍造兵廠的見證者、89歲的崔連榮老人說。侵華日軍南滿陸軍造兵廠始建於1938年,1939年部分廠房建成投產,生產戰車、坦克及炮彈、軍刀等。
  • 二戰傳奇,日軍的夢魘,兩天殺死一千五百名日本士兵
    約翰·巴斯隆我們大多數都不認識他,但是在美國、在抗日史、在二戰卻絕對是以傳奇人物,約翰·巴斯隆也是在二戰上唯一一位同時獲得美最高"榮譽勳章"與"海軍十字勳章"(海軍陸戰隊第二高的榮譽)的海軍陸戰隊隊員,約翰·巴斯隆獨自一人守住陣地,絞殺日本一千五百名士兵。
  • 二戰期間,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會成為美國軍人的夢魘?
    其中在美日硫磺島戰役中,美國遭遇到二戰以來最頑強的抵抗,而這次戰役也成為了二戰美國士兵的夢魘,甚至一些二戰老兵提起硫磺島戰役就依舊心驚膽寒;並且硫磺島戰役爆發期間,日本政府已經被美國原子彈嚇得投降,然而,硫磺島的日本駐軍卻沒有絲毫投降的意思,為此這場戰役被稱為最後的太平洋戰役,也是最劇烈的戰爭。
  • 二戰日本陸軍海軍矛盾頻出:陸軍吃的糙米,在海軍被扔進大海
    然而日本這個奇葩的國家卻恰恰相反,在二戰期間,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依舊矛盾頻出,其具體表現簡直讓人大跌眼鏡。 據考證,日本海陸兩軍的前身分別是薩摩藩和長州藩,在佩裡叩關之前就因為貿易利益佔比不均衡而結下了梁子,在後來的西化改革中又因為立場不同互相對立,並將歷史矛盾延續到了近代的海陸兩軍中。考慮到日本是一個海上島國,所以日本政府就將大部分軍費都撥給了海軍,這讓日本陸軍眼紅不已,兩軍矛盾進一步加劇,就拿軍隊夥食來說吧,日本陸軍餓得要吃草,海軍卻豐衣足食,時不時「大採購」,把糧食扔進大海。
  • 二戰日本間諜的搖籃---日本陸軍中野學校
    大約正是從30年代末開始,日本陸軍毒火攻心,汗氣蒸騰,急速擴張的欲望,如打樁機一般在體內頻頻炸響。在發動了侵華戰爭之後,又胃囊暴崛,蓄謀發動太平洋戰爭,並出於更大規模的情報戰的需要,成立了陸軍中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