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漢朝「土方法」統計羅馬人口,畝產90斤的羅馬,人口到底有多少?

2020-12-25 知行路上話歷史

羅馬帝國身為歐洲強極一時帝國,但他們的史書記載卻是十分混亂,根本就沒有詳細記載有多少人,羅馬帝國人口究竟有多少人,也一直困擾著歷史學家,他們給出的結果也相差甚遠,從5000萬到1.2億,各有各的說辭,這就很麻煩了。

而中國各朝有記錄史書的習慣,而且大部分都十分詳細,而人口和糧食是掛鈎的,所以完全可以用漢帝國的人口來推算羅馬帝國的人口,所以我接下來會從畝產、耕地面積等方面推算出一個合理範圍。

一、先來看看兩國糧食的畝產

1.其實漢朝的畝產量也是一筆糊塗帳

漢代的畝產其實一直沒有一個確定的數字,各個專家給出的結果也都差距頗大,如吳慧先生的《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中認為漢代畝產量為264斤。

而吳存浩著的《中國農業史》和趙岡的《農業經濟史論集》認為東漢西漢的畝產為110斤,餘也非的《中國歷代糧食平均畝產量考略》則更少,認為兩漢的畝產為96.48斤。

所以看到各個數據的兩漢畝產相差還是蠻大的,其實一直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在查閱《漢書·食貨志》。

其中記載「有武帝末年任趙過為搜粟都尉在西北地區推廣「代田法」之事.說代田法「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善者倍之」.一斛即為一石,可見畝產一石,多者兩石」,在結合《淮南子》和《前漢紀》等書,得出兩漢的畝產大約在1-4石左右。

2.大畝和小畝,大石和小石,比較複雜

在古時候,畝和石是分大小的,這就使得我們畝產的計算出現了難題,我們上文知道了,漢朝的畝產大約在1-4石左右,但是這個石,究竟是大石還是小石呢?

根據史料記載,小石與大石的比例是5:3,但是具體怎麼應用卻沒有記載,從這個問題出現以來,我國許多學者都提出了大量的論述和交流,也有很多種說法。

我們根據馬彪的《漢代「大石」「小石」新探》中所總結的內容,其中寫道大部分學者達成的統一是,「大石」用於沒有脫殼的粟,「小石」用於脫殼加工後的米。

那就迎來了第二個問題,根據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其中使用漢朝出土的容器文物測得,漢代的1石=2市鬥=27市斤,但是這裡的27斤是容粟,如果是小麥的話,就得是32斤。

這其中的石,也有很多學者對其表示疑問,目前也沒有絕對的說法,吳慧先生推舉的小石,呼聲比較高,我們接著往下看。

我們上文已經推算出,漢朝的畝產在1-4石,如果上文的32斤說的是大石,計算大概為46斤-184斤,這樣1石的畝產就太低了,如果按照小石來算的話,則為76斤-305斤,這個數值還算符合實際。

3.古羅馬的畝產比漢朝的要好算多了

我們根據《劍橋歐洲史》中引用古羅馬作家柯璐美拉的測算,義大利的種收比大約為1:4,產出量為每英畝8蒲式耳,這個說法其實是偏低了,根據相關書籍的推算。

實際應該在9-10蒲式耳,一蒲式耳等於36升,得出也就是327升-363升,再根據前文的1石=20升=32市斤,算出532市斤-581市斤。一英畝等於6.07市畝,那麼可以算出產量為87-95市斤/市畝。

《劍橋插圖中世紀史》直言柯璐美拉記載的是歉收的情況,但是此書雖然指出柯璐美拉的情況有問題,但是它其中的估算太高了,我們取折中的數據,大概為1:4的1.5倍左右,算出為87-95市斤/市畝。

《劍橋歐洲經濟史》提到許多地區產量都高於平均值,如西西里,埃特魯利亞等地。我們基本算出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產量為4-15倍,同比例計算,可得出羅馬帝國的糧食產量為87-329市斤/市畝,這個結果和漢朝的畝產相差不大。

總的來看,兩國測算出的畝產,最高和最低跨越較大,其中最低值87斤和76斤都被認為是歉收產值,不是常態,結合多位專家的結論,畝產定在百斤範圍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二、再來看看兩國的耕地面積

1.漢朝的耕地面積是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中國在2012年耕地面積就已經達到了20.25億畝,大約是135萬平方千米,再根據漢代的國土,減去西藏(3486)、新疆(39413)、東北(266666)、內蒙古(54900),總共是36.44萬平方公裡,扣掉以後是95.56萬平方公裡。

再根據《中國歷代人口數據》此書總結的漢代耕地面積為8.3億畝,換算後為55.33萬平方公裡。

根據以上算出的現代與漢朝的耕地比例為1.78:1,這其中還會有些許偏差,但是因為不可能那麼精確,所以只能大致算一下。

2.古羅馬的耕地面積就要從現代去推算了

因為古羅馬的面積都沒有準確的說法,更不要說古羅馬的耕地面積了。

古羅馬帝國的領土包括英國、義大利、梵蒂岡、安道爾、馬爾他、希臘、馬其頓、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西班牙、葡萄牙、度瑞士、比利時、法國、摩納哥、盧森堡全境,奧地利、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版那大部,匈牙利、德國、英國、荷蘭、烏克蘭、俄羅斯、摩爾多瓦部分等等。

可以說是多到數不清我們在查閱這些國家的耕地面積粗略算出耕地面積為146.54平方公裡,當然這是現代的耕地面積,在古羅馬時期肯定要大打折扣。

三、所以我們結合上面兩個數據大概來推算一下羅馬人口究竟有多少

關於古羅馬人帝國口總量這一問題,就像很多問題一樣,眾說紛紜,不同學者在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說法和結論。

像十八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他的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寫到,古羅馬帝國在鼎盛時期有1.2億人,這已經很誇張了,相比他的前輩孟德斯鳩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孟德斯鳩認為18世紀世界人口總數不及羅馬時代的的十分之一。

要知道這樣計算,算出來古羅馬人口和當今世界人口相當,這是多麼誇張的一個數字。

1.先根據之前的數據,算出答案

許多歷史學者對羅馬人口這個人口提出了結論,哪我們也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前面列舉了那麼多數據和結果,也做了這麼多鋪墊,那我就來得出我的答案。

上文我們得出現代和漢代的耕地面積比例約為1.78:1,如果我們拿這個數據來估算古羅馬帝國的耕地面積,可得出為82.32平方公裡,這個結果是西漢的1.48倍。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漢平帝時期全國人口是5900萬,這是一個相對準確的數值,如果我們以耕地面積和糧食的畝產來看,古羅馬帝國鼎盛時期不會低於這個數字;但是如果按照1:1.48的耕地比例來看的話,我們算出的結果是羅馬人口有8732萬人,這樣其實就有點太多了。

為什麼說太多了呢?因為我們對於古羅馬帝國的耕地面積是根據現代耕地面積推算過去的,這樣的得出的結果一定是偏大的,因為古羅馬的實際耕地面積肯定沒有那麼大。

義大利半島是很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還不如中國的氣候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所以數據不準確,而且我們對古羅馬和漢朝的優劣土地的比例也絲毫不清楚,這也是算出的數值偏大的原因。但是這樣給我們了一個基本上限,排除了愛德華·吉本的1.2億人口的說法。

2.近代的許多歷史學家的結論

十九世紀的著名的歷史學家別洛赫則參考大量的羅馬經典,結合對地中海經濟人文狀況的研究,將羅馬帝國的人口估算為5400萬。

而二十世紀的許多歷史學家,如法國的斐迪南·羅特,認為前人的估算太過誇張,他認為即使在古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羅馬城的人口也不會超過50萬,主要是依據當時羅馬人口也不過53.8萬。

而且還是有多層高樓的情況下在,所以得出了不超過50萬的結論。當時的學者在結多方數據,得出了羅馬帝國初期人口4000萬的數據。

20世紀末到近代,隨著考古工作和研究文物的突破,歷史學者對古羅馬帝國古典時期人口數量的估算又提高了,提出6000萬的結論。

這個問題,很多學者給出了答案,我根據粗略的計算也得出了自己的答案——8732萬,當然這個數值是偏高的,但是我們在扣除1.2億的誇張說話後,大概可以把範圍控制在4000萬-87320萬,我更偏向人口數量在5500萬左右。

四、總結

羅馬帝國過去幾百年了,羅馬帝國人口究竟有多少?依然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這完全要歸功於羅馬帝國的史書,其實他們也沒有所謂的史書,很多東西都是歷史學家一點點拼湊出來的,所以誰也拿不出一個能服眾的答案,我們只能等待考古學更好的發展,從而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相關焦點

  • 羅馬城的百萬人口,住在哪兒?
    該書是這樣描述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城的:「當然,帝國最偉大的城市是羅馬。它佔地5000英畝,其人口據估計,公元二世紀時有100多萬。」       看到這裡,一個寒戰,我的下巴差一點點就要掉了!       中國漢朝首都長安城,36平方公裡,人口約50萬。時人抱怨擁擠不堪。
  • 漢朝和羅馬是怎麼看對方的?史書記載很有趣!
    漢朝和羅馬經常被歷史粉遊戲粉拿來比較,甚至爭吵不休互扣帽子。但在漢羅記錄中,似乎都非常欣賞對方,神交已久。實情到底怎樣,小編今天就引據分析一下。不一定對如有錯請指正。
  • 漢朝亡了中華不滅,羅馬帝國滅了就沒了,為何羅馬人不再造羅馬?
    漢朝亡了中華不滅,羅馬帝國滅了就沒了,為何羅馬人不再造羅馬? 東方的漢朝、西方的羅馬,這兩個同時期的超級帝國都曾統治超過5000萬人口和500萬平方公裡以上的領土,但是兩個帝國滅亡後,各自的歷史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漢亡後東方誕生了眾多以漢朝為基礎的王朝;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廢墟上卻再也沒建立羅馬人的國度。 一個被繼承,一個被遺失,那麼為什麼羅馬後人不選擇再造羅馬呢?
  • 漢朝亡了中華不滅,羅馬帝國滅了就沒了,為何羅馬人不再造羅馬?
    漢朝亡了中華不滅,羅馬帝國滅了就沒了,為何羅馬人不再造羅馬? 東方的漢朝、西方的羅馬,這兩個同時期的超級帝國都曾統治超過5000萬人口和500萬平方公裡以上的領土,但是兩個帝國滅亡後,各自的歷史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漢亡後東方誕生了眾多以漢朝為基礎的王朝;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廢墟上卻再也沒建立羅馬人的國度。 一個被繼承,一個被遺失,那麼為什麼羅馬後人不選擇再造羅馬呢?
  • 古代國家的人口被嚴重低估!封建國家的人口統計重實用不重數據
    中國歷史上到明朝時期人口,並不僅僅只有5000萬,這5000萬是歷代政府統計的直接交納土地稅的人口數,古代的人口統計從來都沒有專業過,之所以要實行人口統計,主要是為了土地稅收,就是在古代也有人頭稅和土地稅兩稅並行的制度,但是這兩個制度都不是實打實的,對於人口進行詳細統計的。
  • 漢朝軍隊的鼎盛時期,對抗羅馬軍團的鼎盛時期,誰強誰弱?
    羅馬軍團VS大漢軍大漢王朝的全盛時期是從東漢明帝到東漢章帝的公元28至88年,與羅馬全盛時期只相差幾十年。漢朝鼎盛時,整個東亞到西域都是勢力範圍,人口達6000多萬,其控制區域和人口與羅馬帝國相差不大。
  • 秦朝與同時期的羅馬對比,誰強誰弱?用數據證明!
    不少朋友認為,羅馬時期鐵製兵器已經得到普及,而秦朝仍然大規模使用青銅兵器,金屬冶煉代表了一個文明發達與否的重要標誌。以此得出---秦朝文明的發達程度遠遠不如羅馬。這裡要說的是,這樣的觀點是絕對錯誤的。那麼歐洲人什麼時候開始用煤炭改進冶金技術的呢?公元1500年,比之中國晚了整整1700年。在公元前1200年---公元1500年這長達2700年的時間中,歐洲人用的所謂的鐵兵器,都是用木材冶煉出來的,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那有多粗糙吧。更有朋友居然說羅馬一年鋼的產量有800噸,用木材能煉出鋼來,還真是活見鬼了。
  • 秦朝與同時期的羅馬對比,誰強誰弱?用數據證明!
    不少朋友認為,羅馬時期鐵製兵器已經得到普及,而秦朝仍然大規模使用青銅兵器,金屬冶煉代表了一個文明發達與否的重要標誌。以此得出---秦朝文明的發達程度遠遠不如羅馬。這裡要說的是,這樣的觀點是絕對錯誤的。那麼歐洲人什麼時候開始用煤炭改進冶金技術的呢?公元1500年,比之中國晚了整整1700年。在公元前1200年---公元1500年這長達2700年的時間中,歐洲人用的所謂的鐵兵器,都是用木材冶煉出來的,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那有多粗糙吧。更有朋友居然說羅馬一年鋼的產量有800噸,用木材能煉出鋼來,還真是活見鬼了。
  • 【知識】羅馬帝國時期的羅馬城是如何容納超過百萬人口的?
    羅馬能容納這麼多的人口是由於較早具備了普及的多層建築技術和給排水工程。
  • 東莞到底有多少人口?
    要問東莞到底有多少人口?可以看政府的人口統計數據,分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一般城市目前都看常住人口。政府的數據是截止2019年846萬。並且政府統計的常住人口是年年增長的。但是對於在東莞呆過15年或著以上的人可能不是這麼看。
  • 帝國的消亡——羅馬與漢朝消亡的過程神似,而結局迥異
    不過,無論從版圖、人口還是影響力來看,貴霜帝國和安息帝國尚不能與漢朝和羅馬相提並論,尤其是貴霜帝國在公元91年被班超擊敗,從此稱臣於漢朝。羅馬與漢朝幾乎同時崛起於世界的東西方,並一統東西兩大文明區域,其決定性的一戰也發生在同一年。
  • 義大利首都羅馬人口經濟介紹
    羅馬是義大利最大的首都,也是拉齊奧地區的首府。該市人口約290萬,大都市區人口430萬,是歐盟(EU)第四大人口大城市。該城市位於拉齊奧行政區域的臺伯河岸邊。在梵蒂岡是一個完全位於羅馬市內的獨立國家,並且仍然是城市內的唯一國家。羅馬是全球性城市和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實際上,它是歐盟訪問量第三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排名第14的城市。羅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可以被視為西方文明和民主的中心。
  • 漢朝與羅馬·戰爭與戰略的比較:告訴你兩個世界級文明的生長邏輯
    這時,歐亞大陸西端的羅馬,也同樣出現了「三世紀危機」,北部蠻族入侵,西西里和北非的奴隸相繼起義,東部與波斯的戰爭曠日持久,帝國日漸衰落。這樣比較一番,是不是很有味道?接下來我們跟著馬克垚先生,正式開始漢朝與羅馬的戰爭與戰略比較。
  • 古代羅馬軍團真與漢朝軍隊戰鬥過嗎?傳說永昌有一座羅馬戰俘城!
    近幾年來,一些媒體和學者反覆地炒作這樣一個所謂「歷史真相」:在中國甘肅省永昌縣境內有一座羅馬城,是漢朝軍隊俘獲的羅馬戰俘在此建立的,現在這個地方還有許多具有古羅馬體貌特徵的當地居民,就是那些戰俘與當地人通婚的後裔。
  • 漢朝與羅馬真的有直接軍事衝突嗎?
    電影《天降雄兵》的主要情節,就是圍繞漢朝與羅馬之間的軍事衝突而展開的。電影分為兩個部分,前期是漢朝與羅馬小股軍隊的衝突,之後就是兩大帝國間的直接軍事衝突了。但漢朝與羅馬之間真的有過直接軍事衝突嗎?與電影裡的情節一樣,漢朝的確與羅馬的小股軍隊有過軍事衝突,但並沒有與羅馬帝國產生直接的軍事衝突。公元前53年,古羅馬共和國執政官率領五萬大軍對抗帕提亞人,結果慘遭失敗。在這場戰爭當中,總共有大約6000名羅馬士兵被俘虜並發配到遙遠的東方,在此之後的文獻上再也沒有關於這支軍隊的記載。
  • 帕提亞帝國&(前247-224年),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為四大強國
    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帝國首都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裡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成為首都。
  • 中國到底有多少人口?
    西周有「司民」之官小司寇,「掌登萬民之數」,在每年孟冬之月祀司民星,「獻民數於王,王拜受之,以圖國用而進退之。」也就是說,小司寇準確地統計人口數據,神聖地進獻給國王,王行拜禮而後接受,據以計劃國家開支的增減。可見,人口數據被賦予了極為神聖的意義。
  • 建立個大國,與漢朝、羅馬齊名!
    這個國家和漢朝是好朋友,約定一起夾擊匈奴。那麼,後來的大月氏去哪了?原來西遷了,建立了一個國家,與漢朝、羅馬齊名!大月氏從上面的地圖,我們能看到大月氏位於西域諸國的最西面,與漢朝遙遙相望,怪不得當年可以聯手夾擊匈奴。
  • 蕪湖市區人口有多少人,蕪湖市最新人口數量統計
    那麼蕪湖市區人口有多少人呢,下面小吉帶來了蕪湖市最新人口數量統計,一起來看一下吧。蕪湖市最新人口數量統計:鏡湖區作為老城區,發展最為成熟,不僅坐擁中山路步行街、八佰伴等眾多核心商圈,而且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各項配套也相對最為完善,但同時,鏡湖區也愈發」寸土寸金「,目前在售新房較少,一房難求。鏡湖區人民政府駐文化路35號。
  • 中國古代人口普查什麼樣?漢朝登記身高膚色
    光是湖南省就投入了30多萬名人口普查員,走進千家萬戶開展面對面訪問和登記。「人口普查」不僅僅是現代才出現的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在人口統計調查方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經驗豐富。傳說中,大禹治水的時候就開始了人口調查——「禹平水土,定九州,計民數」,之後的漢朝「案比」,明朝「戶帖」,都達到了當時的領先水平。有戰火紛飛、遷徙奔走,也有兒孫滿堂、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