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員黃尚禾:臺灣電影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2020-12-14 中國日報網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電 題:青年演員黃尚禾:臺灣電影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2016年至今,臺灣演員黃尚禾多次到北京工作,先後在《建軍大業》《搶紅》等電影中嶄露頭角。他說,北京的創作環境與紐約相似,各地擁有夢想的人匯聚於此。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暗湧著許多相互碰撞的新能量。

黃尚禾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臺灣新生代電影人正在擺脫包袱,回到自身的想法去創作影片,作品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14日,由他參演的《醉·生夢死》在北京舉行小範圍放映,這部2015年上映的藝術電影涉及島內近年熱議的同性戀題材,獲得了包括柏林影展、金馬獎在內的多個獎項肯定。

近年來多部反映現實題材的臺灣電影「叫好又叫座」。對此,黃尚禾表示,電影源於生活、理應關注現實。與社會議題聯繫緊密的電影提醒人們,應更關心身邊的人、更在意平常忽略的事。這也是電影與社會可以形成的良性循環。

上世紀80至90年代,以侯孝賢、楊德昌為代表的臺灣新浪潮電影興起,諸多講述特定時代下普通人命運的作品獲得輿論好評,並流傳至今。之後,臺灣電影度過漫長的蟄伏期,眼下又湧現出一批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同樣關注當下。

一直以來都在參與臺灣本地電影拍攝的黃尚禾,目睹近年島內電影圈的變化。他認為,有一段時間,年輕一代曾希望甩掉之前電影風格的影響,而近幾年大家好像不再害怕這件事。新浪潮電影是重要的標籤,新生代們可以從中汲取養分。事實證明,不再害怕前人的影響反而讓年輕人擺脫包袱,作品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黃尚禾曾於數年前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表演研究所深造,並在紐約參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多個電影的製作、演出。

回顧這段留美經歷,他說,過去,許多亞洲演員在功成名就後會選擇去歐美打拼,而現在的年輕演員更願意反其道行之。無法評價哪種方式更好,但不同世代的演員都意識到,接受不同藝術環境的薰陶會對創作更有幫助。

「在美國,我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以前較少接觸的宗教問題、種族問題,讓我反思東方文化的同時也使自己更多元。回來後,我更明確,自己想要用普通話講述角色和故事。」黃尚禾說。與許多年輕演員一樣,發展在大陸的演藝事業成為他當前重要的職業規劃。(完)

相關焦點

  • 這位臺灣演員在拍《建軍大業》前,就演過劉偉強導演的電影
    《建軍大業》正在如火如荼上演中,除了一波大陸鮮肉演員外,《建軍大業》邀請到四位臺灣男星出演(電影上映前有劇照的是三位,上映後本所數到的是四位)這四位男演員在片中聯繫緊密,電影先前的超長人物海報,就把三位臺灣男星歸在一組
  • 豆瓣9.1,《悲情城市》:論侯孝賢電影的敘事風格
    ---等待孝賢的電影敘事風格分析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第46屆會議上,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導演《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最高獎金獅獎,並創作了中國電影人物折桂金獅獎。作為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之一,九鼎這個短語展現了《悲情城市》的氣勢、模式和想像力,這是年輕導演無法想像的。
  • 一年一度臺灣電影盛會開啟,開幕片卻給了臺灣電影圈一個下馬威
    宣告為期兩周多的電影節活動即日起開跑《灼人秘密》在坎城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世界首映後,第二站就回到臺灣舉辦亞洲首映,整個班底更是全員到齊,包括導演趙德胤、演員吳可熙、夏于喬、宋芸樺、施名帥、李李仁、黃尚禾、湯志偉、張立昂等將近二十位幕前幕後的劇組成員均出席首映,現場星光熠熠《灼人秘密》演員全體大合照,尤其是之前神秘的男性角色全部曝光前排左起鄭平君
  • 電影《美人魚》的環保敘事分析
    《美人魚》雖然沿襲了周星馳以往的喜劇風格,但在關注海洋生態、關心和保護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突破。本文以《美人魚》為研究對象,從環保視角,深入分析《美人魚》的敘事視角、敘事形態、敘事話語及其高科技敘事手段。
  • 這位和陳喬恩同期出道的「同志天菜」,剛在西寧拿到最佳演員獎
    首先恭喜鄭人碩,憑藉臺灣電影《川流之島》,在7月26日晚閉幕的第11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獲得最佳演員(FIRST的最佳演員獎不分性別與主配角),與鄭人碩同獲殊榮的還有著名表演藝術家、金雞獎得主塗們,他憑藉的是本屆的參賽片《老獸》
  • 彭于晏阮經天們之後,臺灣電影男演員能打不?今天這位是個真學霸
    2008年以來的十年裡,是臺灣電影發展的新紀元,同時也是兩岸電影交流合作的重要十年。這十年裡,我們見證中國大陸影視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臺灣電影人北上發展,尤其是演員,中國大陸已成臺灣演員徵戰的沙場。流量演員的外流,對臺灣本土電影來說,是莫大的打擊,但,這也為其他演員嶄露頭角提供了更好的機會。
  • 《只有大海知道》是「最蘭嶼」的電影嗎?
    不過,近些年隨著臺灣社會族群與文化意識逐漸抬頭,臺灣的原住民電影創作或者說臺灣電影中的原住民元素較之過去,有了很大的改變,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表現內容方面。從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開始,再到《太陽的孩子》《只要我長大》《阿莉芙》《山的那一邊》,幾乎每年都會有一兩部描繪臺灣原住民歷史和生活處境的電影作品出現,2018年崔永徵執導的《只有大海知道》就是一部以蘭嶼作為故事發生地、號稱「最蘭嶼」的電影,講述了臺灣漢人教師(黃尚禾飾)來蘭嶼執教所遇到的故事,討論達悟族人在蘭嶼與臺灣(高雄)間去留的牽扯,以及孩童與傳統文化的重新連結問題。
  • 17億票房巨幕電影《八佰》創多個第一,開創了中國特色大片新的敘事...
    作為復工後首部國產電影大片《八佰》以上映8天創造16億票房而火了,正所謂人紅是非多,於是總有人喜歡把《八佰》拿去國外的《拯救大兵瑞恩》之類的戰爭片比較。同時連帶評論中國電影如何如何,在那說三道四,看似很專業似的,實則是無知。
  • 當代青年導演的創作流變:作者意識與類型突破
    20世紀70年代末,香港、臺灣和內地先後掀起「新電影」運動,中國電影從觀念到語言發生了一系列變革,中國第五代導演以全新的電影理念與影像風格超越了此前中國電影創作的經驗。不論是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還是田壯壯的《獵場扎撒》《盜馬賊》,在主題思想、美學形態上都與傳統電影存在很大的區別,迎合了時代對電影語言現代化的渴望。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鮑特拍攝了《火車大劫案》,電影才開始嘗試完整敘事。在電影加速發展的時期,文學作品成為了電影敘事的重要來源。文學作品和電影敘事各有特點,是不同的敘事藝術,相互影響,互惠互利。文學被頻繁改編成電影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因為其敘事性強,然而電影如何承接文學的敘事性也是一大難點。我們習慣於將鏡頭看作一句話,一種陳述,這樣就使得文學和電影的敘事可以基本對等,但是文學語言的主要功能在於述說。
  • 《冥王星時刻》,主題偏於愛情電影風格,敘事風格非常新穎
    針對這部電影,我略微發表一些看法。第一點:在電影劇情方面,《冥王星時刻》這電影看著確實有點無聊,但是讓你覺得總會發生什麼,可是就是沒發生,特別壓抑。重點戲後頭那個村裡的女子見到男主時非常熱情,過於主動給男主倒洗腳水,遞擦腳布,然後嚇得男主把盆搞翻了,水灑了一地,透過木板流到了樓下鄰居的房間,男主伸手接水往臉上擦。
  • 對時代的回溯與重視,王家衛電影裡的音樂敘事風格
    作為香港新浪潮第二代電影人的領軍人物,王家衛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投身電影創作並形成個人風格。與同時期的香港導演相比,王家衛顯然是其中的異數。他並不刻意且唯一地強調香港,而是在電影中融匯了各國各地的風情文化。
  • 電影鑑賞:中島哲也電影風格研究,長知識了!
    摘 要:日本當代導演中島哲也憑藉其三部賣座電影和獨特電影風格享譽日本影壇。本文從敘事、視聽、主題三方面對其電影風格進行分析研究。電影是以第一人稱旁白的形式展開情節的,不過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由因果邏輯關係發展而成的故事,而是有許多意外的插敘拼成絢爛的故事。當然,最典型的體現中島哲也電影敘事風格的還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整部影片由不同的人關於松子的回憶拼湊成了一個女人悲慘的一生,她的生命悲慘到幾乎女人可能遇到的不幸,統統被她包攬了。
  • 現在不僅成網紅,還演電影了
    圈內明星紛紛出動力挺《馗降:粽邪2》,著名演員黃尚禾就被李康生的角色所感動,說李康生扮演的火哥,像是東方的驅魔英雄,他也想挑戰這樣的角色。黃尚禾、袁子芸、唐振剛這些年,蔡明亮導演永遠的男主角「小康」李康生,開始嘗試和蔡明亮之外的導演合作,拓寬自己的戲路,接的都是動作類商業片。
  • 《紅海行動》:對於「青年演員」群體的一種確認
    該片可謂是類型與主流價值觀結合的典範,儘管與傳統意義上觀眾的合家歡期待有些背道而馳,但毫無疑問,其意義絕非在春節檔獲得多少票房或上演反超戲法這麼簡單——它的誕生改變了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美學形態。在這樣的意義上,對《紅海行動》中演員的審視,也具有了某種別樣的裡程碑意味。
  • 沒有口音的臺灣演員:金士傑風格獨特,李天柱隱藏得最完美
    現在的電視劇,常見後期專業演員為之配音,因為演員們的臺詞功力並不能很好地還原人物,這也是電視劇質量逐漸下滑的表現之一。只有電影,還在堅守著使用原音的準則。當然,也有演員大膽挑戰了這一規則,肖戰在電影《誅仙》裡使用了配音進行演出,然後《誅仙》收穫了4.1的評分和金掃帚獎的寵幸。對演員來說,臺詞也是表演的一部分。
  • 今年臺灣電影票房之王,被稱為臺灣最男人味的男演員,他叫鄭人碩
    今年8月,我們策劃了「新臺灣電影四子」專訪系列,意在向更多人介紹在華語電影新的大環境下,臺灣電影人的存在、努力與思考。這個策劃包括吳慷仁、鄭人碩、莊凱勳和黃尚禾。黃尚禾的專訪出來後,反響很好,而他的新作更是讓人非常好奇與期待,因為他將與兩位華語演技女神郝蕾、金燕玲合作新片。這幾個月來,很多朋友翹盼其他三位的專訪,甚至還推薦其他優質的臺灣演員,在此一併感謝。11月金馬影展期間,黃豆豆老師密集看片,還採訪到了都有新作品問世的鄭人碩和吳慷仁。
  • 在高原看電影——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印象 質量略平平,但有驚喜
    雖然這個影展創立於2006年(最早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大學生影像節,2011年落戶西寧時才改稱First青年電影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歷史和傳統,但對我來說是初來乍到。它實行三級評審制:初審、覆審和終審。本屆進入初審流程的影片是643部。據工作人員介紹,本屆的徵片數量減少的幅度不小,自2016年以來首次低於700部。
  • 悲情城市——臺灣新電影
    20世紀80年代,臺灣電影界掀起了一股風起雲湧的電影運動。臺灣一群年輕的電影工作者走出了陳舊的電影工業製作與敘事模式。他們在題材上審視臺灣的歷史經驗,企圖以影像再現臺灣:在美學上,他們則創造出以深焦攝影和長鏡頭運動為主的美學風格,引起世界影壇的驚嘆,形成了臺灣新電影運動。
  • 電影的尊嚴:紀念張一導演,兼談1980年代電影的歷史敘事
    《楓》是在1980年的9月份由電影局審查通過並全國發行的,在所能見到的當時的「文革」敘事中,《楓》的反思較為徹底。一對戀人彼此相愛卻又因路線不同而血戰,當兩位青年悲劇發生之時,電影不停地將鏡頭切到廣場上的紅衛兵接見,這其實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1980年前後電影的普遍局限。這普遍的局限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