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熙攘攘的回民街中,有一處鬧中取靜的官宦府邸---高家大院。整棟房屋主體建築是明代的,這在現存古代民房建築中是不常見的。高懸的「榜眼及第」匾額乃是皇帝親賜,據說整個陝西僅此一家得此殊榮。
院落房屋的整個布局板板正正,一磚一瓦都透露出嚴謹、規矩的味道。可能正是這種家風才會培養出人才,鑄就本族七代為官的佳話。
高家大院是我見過真正做到「修舊如初」的建築。沒有色澤鮮豔的油漆,到處是斑駁的門窗牆體,仿佛這個地方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過任何變化。
院內有幾處小型的民俗展覽,多數是高宅的主人曾經使用過的舊物,也有一些當時民用的小物件。沒有金銀玉器,到處充斥著樸素的氣息,感覺這家人平日的作風是比較低調的。
幾乎只要有柱子的地方,就會刻有對聯,感覺這就是古代的座右銘,主人時刻不忘提醒自己和家人處世之道,做人之道。
屏風是古代大戶人家必不可少的飾品之一,既美觀又實用,是最能體現中國人婉約、含蓄的物品之一。這扇木質屏風雕刻精美,與家具相映成趣。
看過了很多富麗堂皇的故居,高家大院是最有「家」的感覺的古宅。院子裡的石雕壁畫,角門上的迎新對聯,覺得離生活非常貼近,沒有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感覺,只想輕輕撫摸,聽聽曾經的故事。
左右兩邊分別是少爺和小姐的房間,古代講究男尊女卑,所以小姐的繡房是矮於少爺的廂房的。當時小姐的繡房是開放的,分上下兩層,下層樓梯拐角是貼身丫環的睡床。連接二樓的木質樓梯相當狹窄,幾乎呈九十度垂直,我是手腳並用爬上去的,整個房間幾乎沒有走動的空間,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屋頂還極低。古代女孩在出嫁前幾乎都是如此「圈養」的,美名曰「大家閨秀理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正房大廳的擺設一絲不苟,花瓶擺設間距都沒有差池,這對於自由散漫的現代人來說有些不可理喻了。
部分二樓的房間走廊是不開放的,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古蹟」,畢竟400多年了,撐不住超載了。
穿堂過院應該就是指的這裡吧。如此接地氣的「僅供一人出入」的窄門,也是少見。
通往小花園的洞門,石雕繁複,當時的審美也差不多是全國統一了。
沒有魚池、沒有亭臺樓閣,假山也是小小的一座。由此可見官宦和富商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後院的水井,貼心的搭了防雨架,這才像一個人家該有的樣子,畢竟生活用水取決於此。提個籠架個鳥,這才是活著的樣子。
房屋的邊邊角角。
幾乎每個古宅都有戲臺,相當於現代人家的家庭影院。這裡每日有皮影戲,木偶戲,秦腔表演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興趣的可以欣賞一下,頗有樂趣。
我是子曰獨行,詼諧的旅行,悠哉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