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成績馬上要公布了,有些同學擔心失敗,焦慮得整晚睡不著。各平臺上,關於考研的話題,討論很熱烈。
最近兩年,考研通過率僅30%左右,整體上看,失敗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我估計,大多數考生有心理準備,即使失敗,也不會太受刺激。
不過,辛苦付出這麼多,若最終一無所獲,確實心有不甘。但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呢?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得到,那是你付出還不夠,或者目標不切實際。如果一定要把考研這條路走到底,你還可以選擇合適的學校與專業,拿出讀高三的勁頭再拼一年。
我認為考研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考研。
大學擴招以後,本科生遍地走,必須再往上走一個層次,職場競爭中才有優勢。這就是所謂的「學歷通貨膨脹」吧。所以考研的人越來越多。
其實這個思路並不太正確。職場最看重的並不是學歷,而是能力。
會有人反駁說:沒有學歷當敲門磚,你連門都進不了,別人怎有機會看到你的能力?
這種說法不全對。成語《毛遂自薦》中,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
在人才流通機制僵化的封建社會,毛遂在平原君門下被埋沒三年,才爭取到一個自薦的機會而一戰成名。
但在現代社會,有了市場這隻上帝之手,資源配置得到充分優化,錐子時刻都處在囊中,有的是機會嶄露頭角。所以,你想得到機會,首先應成為錐子。
越是開放的社會,越不會埋沒人才。
那麼,剛畢業的大學生,如何成為錐子?
畢業以後才考慮這個問題,其實有點晚。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立志越早,學習目標越明確,成才的機會就越大。至少在進入大學以後,就應該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朝哪條路徑奮鬥才能更快抵達。
雷軍在讀大學期間,就開始寫程序,與人合作開軟體公司。大學生涯的每一天,都沒有浪費,都在專業上進步,都在為今後的人生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才能成就卓越的人生。
如果雷軍把讀大學的下一步定位為考研,把考研的下一步定位為找份好工作,那麼,這個世界就會少一個「雷布斯」。
讓你的人生立於不敗之地的,不是一張碩士博士文憑,也不是一家好公司,而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認識很多這樣的博士,躲在體制內,每月拿不到一萬元工資,為了評職稱蠅營苟且,一輩子庸碌無為。真可惜了當年的青春與汗水,可惜了他們高智商的大腦,可惜了國家大把的培養經費。
如果他們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專業進步,而不是文憑和論文這些虛浮的東西上,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他們的人生,也一定可以活得更從容。
什麼是核心競爭力?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強。
曾名噪一時的計算機天才王垠,當年從清華大學、康奈爾等名校退學,最終放棄讀博。正是他看到這張文憑的背後,並沒有他想要的價值。憑藉專業上的出類拔萃,王垠先後從谷歌、微軟、英特爾辭職,別人眼中高不可攀的大公司,他卻如進菜園門般隨意。
如果你擁有了這樣的核心競爭力,不是你去找工作,而是工作來找你。而你,還可以乜斜著眼挑肥揀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