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太宗確係能手,觀其聲東擊西,徵服朝鮮,其兵謀不亞乃父。——蔡東藩
隨著朝代更替,國家領土擴張是比較常見的,從秦始皇到清朝時期,對外領土擴張是每一個帝王的願望。作為清朝開國皇帝的皇太極,他的一生就是在對外擴張的一生,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為清朝擴張了很多土地。甚至在韓國設立了一塊石碑,碑中七字讓韓國人感到羞愧。
天生的政治家
皇太極剛開始繼位的時候,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由於努爾哈赤在位時多次對外掠奪。導致被明朝蒙古朝鮮三國包圍。後來又因為國家內部的政治權力分化矛盾使得內部衝突日益嚴峻。他雖然是繼承了努爾哈赤的汗位,但實際上他並沒有過多的權利,只是一個空殼上位者。
後來為了加強統治,他採取了多種手段打算對一些貴族進行打擊,削弱分權勢力,提高了權力統治。經過了長時間的打壓,終於廢除了公裡政務的救治,取得了獨尊地位。後來皇太極還學習明朝的制度,開始建立了國家統治的相關機構。又建立了督察院等等一系列措施,終於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由於之前努爾哈赤實行的奴隸制政策使得後金社會動蕩不安。皇太極執政之後,便提出了安撫民心的方針,修改了很多政策。很多奴僕爭取到了改變自己身份地位的權利,並且極力推崇農業發展,體恤名利,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經過幾年的努力這些政策極大緩和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
朝鮮成為開弓鳥
皇太極依舊延續著努爾哈赤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政策,因為他覺得要想使明朝覆滅,必須要徵服朝鮮和蒙古。徵服朝鮮和蒙古會增加軍事力量,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來對付明朝,不僅如此,還解決了後顧之憂。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明朝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並不大。拿下朝鮮和蒙古較為容易。
天聰元年,皇太極沒有進行宣戰就直接命令軍中將領帥3萬大軍對朝鮮大舉進攻,朝鮮戰敗。作為戰敗國的朝鮮,不想被滅國,只好與皇太極講和。但當時朝鮮的統治者逃往周圍小島避難。而朝鮮統治者只是派了一個當朝的臣子前往清朝去送求和書參與談判。這個談判時間整整維持了一個多月,雙方意見才達成了一致。
由於當時朝鮮是戰敗國,清朝是戰勝國,所以在談判過程中清軍對朝鮮提出了很多條要求。不僅要求每年都要繳納進獻貢品,還要將朝鮮的繼承人留在大清當質子,去除明朝時期的年號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這個條約也被稱為《江都和約》。但是皇太極仍然不滿足,在1636年又以朝鮮幫助明朝危害清朝為由,親自率領了10萬大軍入侵朝鮮。大軍直至朝鮮首都,逼迫當時朝鮮統治者投降,甚至在朝鮮進行了掠奪。當時朝鮮已無力反擊,只能對大清忍氣吞聲。
「大清皇帝功德碑」
在1637年,皇太極派臣子前往朝鮮,要求朝鮮為他設立屬於自己的功德碑。很多皇帝對自己所獲得的成就總喜歡留一些紀念,皇太極也不例外。朝鮮聽到皇太極的要求受到了很大恥辱,但對於戰敗國的他們也很是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皇太極的要求為他製作功德碑。
1639年皇太極所要求設立的大清皇帝功德碑才製作完成,並且將此碑立在山田渡。此碑高為5.7米,長3.9米,寬1.4米。碑上寫有「大清皇帝功德碑」這七個大字。而這七個大字讓後來無數韓國人為此蒙羞。除此之外還有碑文歌頌了皇太極對朝鮮的恩德,碑文是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構成。碑的上方刻著龍頭,下方刻著烏龜的腳趾頭。
無法正視恥辱歷史
1894年,隨著清朝慢慢衰弱,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也將清朝的軍力展示在大眾面前,朝鮮看到清軍如今的實力大減,遠不如從前。並且當時的清朝正在抵禦外外敵入侵也無暇朝鮮地區。當時朝鮮的統治者又開始在全國上下清除中國在朝鮮留下的相關遺存。為此還頒布了一條法規將大清皇帝功德碑推倒拆除洪恩門。
大清皇帝碑從豎立之初就被韓國人視為恥辱的存在,所以對於大清皇帝碑被推倒是眾望所歸的事情。頒布了《洪範十四條》之後這塊功德碑就這樣被深埋於地底下。後來有人提議將此碑重新立起來,可以讓後代銘記歷史。於是這塊碑又被挖出重新立了起來。但是立起來的碑剛剛過了兩三年,當時韓國教育部的部長就命令將此碑重新埋入地底下。在他眼中這是恥辱不應該這樣展示出來。
歷史文化遺蹟
就這樣大清皇帝功德碑就在地底下沉眠了7年,隨著韓國爆發洪水。大量的水流衝擊導致以前埋入地下的功德碑出現在世人面前。或許也就是韓國與功德碑的緣分吧,不管怎樣它總會時不時的出現。當時的韓國總統便決定將這塊碑作為文化遺產保護起來,讓國民正視這段屈辱的歷史,也將它銘記在心,利於國家發展。
就這樣這塊碑就被立了起來作為歷史遺蹟保護了起來,在這塊碑的周圍還建立起了公園。這塊碑剛被建立成公園的時候,也曾遭到很多民眾的反對,甚至有一些專家認為這是恥辱,不該立起來。我現在這塊碑就被立在首爾樂天世界大樓的後面,成為韓國歷史文化遺蹟第101號。
2007年時這塊碑竟然遭到了韓國所謂愛國主義的破壞,他用了大量的紅油漆在碑面上塗抹。他被捕之後,通過調查還發現他曾經也有過類似的案底。他沒有辦法去正視這段歷史,他認為韓國政府將恥辱保存下來這樣的做法十分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