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在韓國立下功德碑,刻下韓國屈辱歷史,如今成為文化遺產

2020-12-25 騰訊網

滿洲太宗確係能手,觀其聲東擊西,徵服朝鮮,其兵謀不亞乃父。——蔡東藩

隨著朝代更替,國家領土擴張是比較常見的,從秦始皇到清朝時期,對外領土擴張是每一個帝王的願望。作為清朝開國皇帝的皇太極,他的一生就是在對外擴張的一生,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為清朝擴張了很多土地。甚至在韓國設立了一塊石碑,碑中七字讓韓國人感到羞愧。

天生的政治家

皇太極剛開始繼位的時候,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由於努爾哈赤在位時多次對外掠奪。導致被明朝蒙古朝鮮三國包圍。後來又因為國家內部的政治權力分化矛盾使得內部衝突日益嚴峻。他雖然是繼承了努爾哈赤的汗位,但實際上他並沒有過多的權利,只是一個空殼上位者。

後來為了加強統治,他採取了多種手段打算對一些貴族進行打擊,削弱分權勢力,提高了權力統治。經過了長時間的打壓,終於廢除了公裡政務的救治,取得了獨尊地位。後來皇太極還學習明朝的制度,開始建立了國家統治的相關機構。又建立了督察院等等一系列措施,終於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由於之前努爾哈赤實行的奴隸制政策使得後金社會動蕩不安。皇太極執政之後,便提出了安撫民心的方針,修改了很多政策。很多奴僕爭取到了改變自己身份地位的權利,並且極力推崇農業發展,體恤名利,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經過幾年的努力這些政策極大緩和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

朝鮮成為開弓鳥

皇太極依舊延續著努爾哈赤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政策,因為他覺得要想使明朝覆滅,必須要徵服朝鮮和蒙古。徵服朝鮮和蒙古會增加軍事力量,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來對付明朝,不僅如此,還解決了後顧之憂。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明朝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並不大。拿下朝鮮和蒙古較為容易。

天聰元年,皇太極沒有進行宣戰就直接命令軍中將領帥3萬大軍對朝鮮大舉進攻,朝鮮戰敗。作為戰敗國的朝鮮,不想被滅國,只好與皇太極講和。但當時朝鮮的統治者逃往周圍小島避難。而朝鮮統治者只是派了一個當朝的臣子前往清朝去送求和書參與談判。這個談判時間整整維持了一個多月,雙方意見才達成了一致。

由於當時朝鮮是戰敗國,清朝是戰勝國,所以在談判過程中清軍對朝鮮提出了很多條要求。不僅要求每年都要繳納進獻貢品,還要將朝鮮的繼承人留在大清當質子,去除明朝時期的年號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這個條約也被稱為《江都和約》。但是皇太極仍然不滿足,在1636年又以朝鮮幫助明朝危害清朝為由,親自率領了10萬大軍入侵朝鮮。大軍直至朝鮮首都,逼迫當時朝鮮統治者投降,甚至在朝鮮進行了掠奪。當時朝鮮已無力反擊,只能對大清忍氣吞聲。

「大清皇帝功德碑」

在1637年,皇太極派臣子前往朝鮮,要求朝鮮為他設立屬於自己的功德碑。很多皇帝對自己所獲得的成就總喜歡留一些紀念,皇太極也不例外。朝鮮聽到皇太極的要求受到了很大恥辱,但對於戰敗國的他們也很是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皇太極的要求為他製作功德碑。

1639年皇太極所要求設立的大清皇帝功德碑才製作完成,並且將此碑立在山田渡。此碑高為5.7米,長3.9米,寬1.4米。碑上寫有「大清皇帝功德碑」這七個大字而這七個大字讓後來無數韓國人為此蒙羞。除此之外還有碑文歌頌了皇太極對朝鮮的恩德,碑文是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構成。碑的上方刻著龍頭,下方刻著烏龜的腳趾頭。

無法正視恥辱歷史

1894年,隨著清朝慢慢衰弱,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也將清朝的軍力展示在大眾面前,朝鮮看到清軍如今的實力大減,遠不如從前。並且當時的清朝正在抵禦外外敵入侵也無暇朝鮮地區。當時朝鮮的統治者又開始在全國上下清除中國在朝鮮留下的相關遺存。為此還頒布了一條法規將大清皇帝功德碑推倒拆除洪恩門。

大清皇帝碑從豎立之初就被韓國人視為恥辱的存在,所以對於大清皇帝碑被推倒是眾望所歸的事情。頒布了《洪範十四條》之後這塊功德碑就這樣被深埋於地底下。後來有人提議將此碑重新立起來,可以讓後代銘記歷史。於是這塊碑又被挖出重新立了起來。但是立起來的碑剛剛過了兩三年,當時韓國教育部的部長就命令將此碑重新埋入地底下。在他眼中這是恥辱不應該這樣展示出來。

歷史文化遺蹟

就這樣大清皇帝功德碑就在地底下沉眠了7年,隨著韓國爆發洪水。大量的水流衝擊導致以前埋入地下的功德碑出現在世人面前。或許也就是韓國與功德碑的緣分吧,不管怎樣它總會時不時的出現當時的韓國總統便決定將這塊碑作為文化遺產保護起來,讓國民正視這段屈辱的歷史,也將它銘記在心,利於國家發展。

就這樣這塊碑就被立了起來作為歷史遺蹟保護了起來,在這塊碑的周圍還建立起了公園。這塊碑剛被建立成公園的時候,也曾遭到很多民眾的反對,甚至有一些專家認為這是恥辱,不該立起來。我現在這塊碑就被立在首爾樂天世界大樓的後面,成為韓國歷史文化遺蹟第101號。

2007年時這塊碑竟然遭到了韓國所謂愛國主義的破壞,他用了大量的紅油漆在碑面上塗抹。他被捕之後,通過調查還發現他曾經也有過類似的案底。他沒有辦法去正視這段歷史,他認為韓國政府將恥辱保存下來這樣的做法十分錯誤。

相關焦點

  • 皇太極在韓國立下功德碑,刻下韓國屈辱歷史,如今卻成為文化遺產
    朝鮮聽到皇太極的要求受到了很大恥辱,但對於戰敗國的他們也很是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皇太極的要求為他製作功德碑。  1639年皇太極所要求設立的大清皇帝功德碑才製作完成,並且將此碑立在山田渡。此碑高為5.7米,長3.9米,寬1.4米。碑上寫有「大清皇帝功德碑」這七個大字。
  • 皇太極立下一塊石碑,因為碑上7個字,被韓國人視為恥辱!
    一直以為我們都是以「文明古國」自居,說起我們中國的歷史,能叫你談到天荒地老。其實這和我們比鄰的一些國家,都有著很大的淵源。比如現在的韓國首爾就有一處石碑,它是當年皇太極所立下的「大清皇帝功德碑」。但是因為碑上的7個字,卻被韓國人視為了恥辱!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300年前的中文石碑,韓國人看後臉都綠了
    1963年,韓國迎來了罕見的暴雨,多日暴雨導致洪水肆虐,無數房屋被衝垮、淹沒,終於等到一切結束,天空放晴,此時,人們發現了一塊巨大的石碑,看到上面的內容後,韓國專家臉都「氣綠了」,大呼「恥辱」,並且稱這塊碑為「恥辱碑」,後來甚至有韓國國民用紅色油漆在上面寫下侮辱性字眼。
  • 韓國一塊功德碑成國民恥辱,幾推幾立,現成為文物被政府保護
    在近幾年以來,韓國人常常會做出搶奪中國的歷史名人,以及很多中國的很多的傳統文化的事情來,但是在明朝末年,中國其實有親自去送給韓國一塊石碑,但是這一次韓國卻是極力的想要與之撇清關係,韓國人民甚至還想要破壞掉它,而政府卻也在極力的保護著它。
  • 為什麼三田渡碑被韓國民眾視為「恥辱碑」屢次遭到破壞?
    這塊石碑,中國稱之為「大清皇帝功德碑」,韓國則稱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以地名簡稱,則稱為「三田渡碑」。至於「國恥」,這就好比某甲暴揍了某乙,某乙不單要認某甲做大哥,還要自費立塊牌子,歌頌某甲的功德,牌子上記錄了自己被暴揍的全過程,而且還要掛在自家的牆上。
  • 一塊石碑讓韓國進退維谷?為何大清皇帝功德碑讓韓國如此尷尬?
    所以,韓國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這種矛盾發展到後來,就成了韓國人完全架空歷史,自己創造歷史的畸形走位。但韓國又面臨一個問題,既然是自己的歷史,必然要有相關的「文物」來佐證,否則就是信口開河(實際上確實是),而這一找,又是給天朝當牛做馬的歷史......
  • 韓國發大水衝出一古石碑,為何卻讓韓國人感到恥辱?
    然而,對於這樣一段我國百姓耳熟能詳的歷史,韓國民間幾乎很少有人知情。 1627年,大金汗皇太極宣布改汗為帝,改國號為「大清」(原大金),改元為崇德(原天聰),改族為滿洲族(原女真),簡稱滿族。
  • 韓國有一塊石碑,讓韓國恨了中國幾百年,還說是他們的恥辱
    在今天的韓國首爾,還立著一塊讚頌皇太極的石碑,這塊石碑已經經歷了380年的歲月,而說起這塊碑的歷史就要回到當時的明末時期。朝鮮半島和中國隔著一條鴨綠江,在明朝的時候朝鮮當時已經臣服了,可是後金興起之後,當時的朝鮮不僅沒有幫助明朝去對付後金,然而還三番五次的阻撓清軍,讓清軍有著不小的損失,之後在皇太極的暴怒之下,派兵徵服了朝鮮,還讓朝鮮俯首稱臣。
  • 一塊皇太極的功德碑 韓國人恨不得將它「毀屍滅跡」
    在韓國的首爾松坡區有一塊碑,一直以來韓國人都把它當作「恥辱碑」看待,想要把它推倒,因為這塊碑是是四百多年前朝鮮王李棕為清朝皇太極所立的功德碑,碑文大概的內容就是皇太極攻下朝鮮,並圍困南漢(朝鮮王的避難處),後來還準許朝鮮投降而不趕盡殺絕,因此應該感激皇太極的皇恩晃蕩。
  • 韓國大清石碑的故事
    在韓國首爾漢江南岸的松坡區蠶室洞樂天世界的大樓背後,靜靜地矗立著一塊三百多年前的石碑,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石碑的碑額上刻有「大清皇帝功德碑」七個醒目的漢字。石碑的正面篆刻著滿文和蒙文,碑的反面刻著古體漢字。但唯獨沒有一處是韓文。
  • 韓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日本強佔期間(1910-1945),韓國很多文化遺產、古代建築(景福宮)和一些重要書籍被毀壞和掠奪,並有很多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失傳。今天遊客在韓國看到的不少歷史文化保護場所是原址復建的建築。為落實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韓國政府1962年頒布了《韓國文化財產保護法》,尤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走在了國際前列。
  • 1963年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韓國人一看臉都青了
    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影響許多周邊小國,韓國雖然一直都在極力否認跟中國的淵源,但始終都是曾經中國的藩屬國,在《史記》首次記載韓國是商代時期,紂王的叔父箕子,在武王伐紂後,就帶著5000商朝遺民前往就朝鮮半島,史稱「箕子朝鮮」。
  • 韓國人自欺欺人迴避歷史,拼命和中國撇清關係,一場洪水讓其打臉
    而如今朝鮮半島上的朝韓兩國都是新羅延續下來的政權,而新羅又在唐朝時期就依附於中國,成為了藩屬國身份,以至於後來一千多年裡,無論朝鮮半島政權怎麼交替都要受到中國政權的制約。可惜一些韓國的學者表示不願意接受這個說法,為了能夠證明韓國自古以來都是獨立的國家他們費盡了不少心思。其實有的東西就擺在面前,何必又去自取其辱呢?
  • 1936年,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韓國人看完臉都變了
    眾所周知,韓國雖為彈丸小國,「口氣」卻是出奇的大,行事尤為「霸道」,不僅申請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還聲稱印刷術也是韓國人發明的,最後更是將目光瞄準了張三丰、孔子等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就連虛擬的孫悟空都不放過!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的好東西都是韓國的!
  • 石窟庵,佛國寺與十四處韓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韓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以2019年7月為準,共有14處世界遺產 (其中文化遺產13處、自然遺產1處),20種無形遺產以及16種記錄遺產。韓國的文化遺產的形成上至古代,下至朝鮮王朝時期,貫穿了韓國歷史的全過程,異常豐富多彩。這些文化遺產包括了宮闕、寺廟、古城等古蹟與建築物,富含藝術價值與科學合理性。
  • 韓國洪水衝出一塊漢文石碑,上面內容讓韓國人大呼:這不可能!
    在韓國的首都首爾松坡區,有一片空地,空地上矗立著一塊石碑。碑之正面,銘滿了滿、蒙雙語之正文譯文;碑之背面,則銘刻著漢字的正文,碑額則鐫刻著「大清皇帝功德碑」幾個字。 此碑的經歷頗為多災多難。數次被人為推倒,掩埋在地下,又屢屢被洪水衝瀉而出,依天意面世。
  • 看電影,學歷史,韓國這部影片揭開了屈辱歷史的一角
    ,後被三菱公司經營,成為日本重要的煤炭輸出基地,1974年關閉。2015年,軍艦島申請成功「明治日本產業革命遺產」,成為日本著名的旅遊景點。而這所謂的「世界文化遺產」,埋藏著無數二戰期間被強徵到島上的中國、
  • 韓國有一部醫書,幾乎全抄襲中國,如今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現代許多人都會認為韓國與古代的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因為韓國人的生活習慣和長相與中國人很相似。在元朝時期,韓國被稱為高麗,在1287年時,高麗成為了我國附屬國。因此,其實我國對於韓國的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韓國許多方面的知識都是借鑑的我國文化。古代朝鮮人曾經模仿我國醫術,編寫了一部醫書,書中的內容有95%都是來自於中國的醫書。但是如今,韓國人竟然拿它申請了世界遺產,並且還成功了,這本書籍正是《東醫寶鑑》。
  • 韓國書院申遺成功了,是搶中國的文化遺產嗎?
    實際上,2015年,韓國就曾申請讓書院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後於2016年4月主動放棄。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在給韓方的回執中說,韓國的儒家書院未能顯示出與中國及日本書院有顯著不同,且書院周邊不屬遺產範疇。中國書院是源,韓國書院是流。
  • 實拍地球上唯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火車站,見證了印度屈辱的歷史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了很多凝結人類智慧的珍貴文物和巧奪天工的文化遺址,成為濃縮著人類文明精華的載體。2004年的世界文化遺產評選大賽中,位於印度孟買的維多利亞火車站就以其大氣磅礴的外形和華美精緻的雕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地球上唯一一座有此殊榮的城堡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