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喇嘛邢肅芝:生前雪域求法,身後遺珍面世

2020-12-24 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515日,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裡,邢肅芝先生遺珍捐贈儀式悄然展開。 


圖為邢肅芝先生遺珍捐贈儀式現場 攝影:許娜

  邢肅芝,何許人也?為何要將其遺珍贈與西藏文化博物館?這批遺珍將會發揮怎樣的社會效益?

  橫跨漢藏兩地,出入僧俗之間

  對大多數人而言,「邢肅芝」這個名字顯得頗為陌生,但若讀過其口述自傳《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一定會沉醉於這位漢地僧人雪域求法的跌宕人生,感嘆書中驚心動魄的西藏大歷史與個人求法的小歷史不動聲色的交錯融會。

  邢肅芝,藏文名「洛桑珍珠」,生於南京,在漢地出家為僧時法號為「碧松法師」,青年時代進入四川重慶漢藏教理學院學習藏語文,師從近代佛教界太虛大師。1937年,他隻身赴西藏哲蚌寺學習藏傳佛教五部大論,後成為第一位獲得藏傳佛教格魯派最高學位——拉讓巴格西的漢人。

  早在入藏之初,邢肅芝就以唐玄奘的西天取經和著述《大唐西域記》自況,欲於學法的同時,考察西藏的地理、民俗和社會情形,「為漢地的人民深入了解西藏提供幫助」。途中歷盡艱難險阻,但他勵志竭精,克服重重困難,走西康、渡金沙江、經昌都、最後終於到達聖城拉薩,順利進入哲蚌寺果芒扎倉學經。

  同時,他的足跡走遍康藏、印藏、山南、藏西北廣大地區,訪求大德,朝拜聖山,考察後藏,訪問尼泊爾,均留下彌足珍貴的歷史記錄。後來他又勵志獻身於邊疆教育,接受時代賦予的使命,脫下僧服,振興辦學——任國立拉薩小學校長,把學校辦得生氣勃勃。

  從水鄉江南到高原西藏,從漢地的佛門弟子到雪域三大寺的拉讓巴格西,從入世參政到化外為僧,一位佛門弟子的個人際遇不期然地與家國命運緊密結合。由於因緣際會,邢肅芝於不經意間親歷了漢藏關係中波譎雲詭的民國篇章,從而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獨家史料,其間的起承轉合及前後勾連更使人得以窺見自清末至解放初西藏政情變遷的大致脈絡。

  

圖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張春燕書記為邢肅芝先生遺孀張志雯女士頒發捐贈證書。攝影:許娜

  捐贈邢老遺珍,了卻畢生心願

  「邢肅芝先生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內地赴西藏求法的漢族僧人中的知名人士,是民國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溝通互動的重要人物,是民國時期西藏許多具有重大影響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捐贈儀式上,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幹事柳應華如此概括邢肅芝先生的一生。

  這樣一位民國漢藏交流歷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他的一生自然留下了不少文物、文獻遺珍。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是我國藏學領域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所屬的西藏文化博物館自成立以來就一直把徵集涉藏歷史文物、資料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藏研中心歷史研究所也把研究民國歷史作為研究重點,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邢肅芝先生的遺珍而言,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西藏文化博物館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所長張雲如是說道。

  那麼,邢老先生的遺珍又是如何輾轉贈與西藏文化博物館的呢?

  邢肅芝先生遺孀張志雯女士稱之為:因緣際會,水到渠成。

  張志雯女士告訴我們:「早在三十年前,邢老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早已結下深甚因緣。1987年邢老第一次應邀參加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第二次是1988年,第三次是2001年,那一年邢老已是85歲高齡。開完研討會後,還跟隨藏研中心組織的赴藏訪問團去了拉薩,這時距離他1949年離別西藏整整相隔52年。在拉薩,他遇見了不少當年拉薩小學的學生,這些曾經受過邢老教育的學子,大多數均已成為藏區領導幹部,為新西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令邢老感到十分欣慰。回到美國後,在美國南加州僑界召開的『紀念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座談會』上,邢老激動地表示——我雖然久居在海外,但依然十分關心和熱愛西藏,祈禱祖國昌盛,西藏繁榮,民族和諧,這是我一個海外赤子的摯誠願望。」

  2014年,張志雯女士曾帶著拉薩小學的影像資料來到北京尋找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由於種種原因,未能聯繫上。今年,在三聯書店的牽線聯絡下,順利將這些曾經記錄了一段漢藏文化歷史的文物捐獻給西藏文化博物館。圓滿了邢老的心願,張志雯女士感到高興而欣慰,希望這些文物能得到很好的保存,為弘揚藏學文化發揮積極作用。

  
圖為邢肅芝(洛桑珍珠)先生遺孀張志雯女士參觀西藏文化博物館。 攝影:許娜 

  推動民國西藏歷史研究的又一批力證

  捐贈儀式上,三聯書店副總編鄭勇指出了邢肅芝先生所留遺珍在西藏近現代史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和巨大價值。他說,邢肅芝先生所留下的西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圖像資料與其用文字記錄的資料一樣,具有唯一的、無可替代的歷史研究價值;他本人的傳奇經歷使得他成為西藏一段歷史的見證人、講述者和參與者,他的親身經歷對西藏歷史和當時漢藏關係的立場上很有說服力。他在《雪域求法記》修訂版自序中寫道:西藏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唐代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聯姻始,漢藏關係從未中斷。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進入了新時代。

  西藏文化博物館張春燕書記對張志雯女士無私的奉獻表示了感謝,她說,邢肅芝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學者、佛學大師,他的人生橫跨漢藏兩地,他的身份涵蓋僧俗兩界。他的遊記、日記、藏品和照片與他一起走過了二十世紀,見證了西藏近代宗教、民俗、政治、社會、文化歷史。張女士無私地將這些珍貴藏品捐獻出來,讓更多的人分享邢先生的人生經歷,分享西藏的歷史文化,意義重大,令人敬佩。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所長張雲在採訪中談到,張志雯女士此次捐贈的邢肅芝先生遺珍內涵非常豐富,且意義重大,再次說明了歷史上西藏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部分地圖及資料還能夠釐清一些邊境爭議,例如,大英博物館出版的民國時期地圖就證明了藏南地區是中國的一部分,這都是最直接的證據。

  此外,通過對這批文物的捐贈、收藏以及進一步的研究,也可以推動民國西藏歷史的研究。當前民國西藏歷史研究面臨一個比較好的契機,大量漢、藏、外文檔案資料湧現並出版。其中,漢文檔案資料已經陸續出版,如臺灣出版的關於蒙藏委員會的檔案資料,包含14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已出版民國時期涉藏資料彙編50本,最近還有32本要出版,資料極其翔實豐富。文獻資料、口述資料、文物資料匯集起來,將共同推動民國西藏歷史研究走向深入。

  張雲所長也表達了自己的期待:希望以此次捐贈為契機,能夠帶動更多民國西藏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或者他們的後代,將其遺珍捐贈匯聚到博物館、研究所,供更多的學者進行研究、更多的世人得以觀瞻。(中國西藏網 記者/李元梅)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是如何成為「你大爺」的
    在歷史上有過這麼一位「大爺」,他文武雙全,一生都在為國奉獻,終於贏得了生前身後名,此人就是辛棄疾。 在爺爺的帶領下,辛棄疾也親眼目睹了金人統治之下,漢人活得有多麼的痛苦和屈辱。也是從那個時候起,驅除韃虜,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在這個少年的心中萌了芽。
  • 暴笑故事:正在吹牛的喇嘛,被小學數學題難住了!
    因為來了一個旅遊團的,還來了一批好像是由喇嘛帶著朝聖的漢人,喇嘛一坐下去,就唾沫四濺的向弟子反覆介紹,大意就是上師就是佛菩薩的化身,供養上師的功德是巨大的!是十方諸佛都要讚嘆的,上師是無所不知的,就連弟子們心裡想什麼全部知道,並且上師是無所不能的!弟子只要經常祈禱上師,一定可以獲得巨大的加持。小到排除生活阻力 ,大到成就果位。只要對上師有信心,是一定能夠所求如意的。
  • 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詩: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⑥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注講】①有耳莫洗潁川水:傳說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侮辱,到潁川用水洗耳。有口莫食首陽蕨: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滅商是以臣犯君,因此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李白這一聯是說,不要學許由和伯夷、叔齊的清高。
  • 塵封百年的亞東遺珍集結面世,「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在滬展出
    2020年9月9日,適逢新文化運動105周年,以新發現的亞東圖書館藏陳獨秀、胡適系列文獻為契機,由在藝、華藝國際主辦,雲杪文化聯合主辦的「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上海站在上海圖書館啟幕,展覽將持續至9月13日。
  • 遊甘孜寺,內心卻被一位普通的喇嘛打動了一下
    每年藏曆1月,甘孜寺都要舉行一次大祈禱法會。法會期間寺廟每天將收受布施的21%送歸土司。而土司也會在每年藏曆12月28日,向全寺大小喇嘛、扎巴各贈送大圓餅一個(重約1斤),作新年慰問。如若發生武裝衝突,寺廟往往又是土司武裝的基幹力量。1939年的&34;中(甘孜班禪行轅和孔薩土司聯合與國民黨24軍發生的武裝衝突),甘孜寺喇嘛就曾組織敢死隊,為班禪行轅和孔薩土司衝鋒陷陣。
  • 茶聖陸羽生前身後的那些茶事
    陸羽寫《茶經》,將茶分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而此時不管什麼茶,喝時總要把茶葉烤乾,磨成小米大的碎茶末再煮,煮茶的水要先放鹽,此外最多三沸,這叫煎茶法。然而又後來,苦也不受用了,喝茶者開始追求只有甘香的茶,接著就有了不用煮的點茶法。宋朝時候的點茶法,是要把茶葉反覆榨乾汁水與顏色,去掉一切可能的草木氣和苦澀味,然後碾磨成要多細有多細的粉末。把這粉末在茶碗裡放一些,再用個長頸大茶瓶澆滾水衝開。這做法有點像現在刷藕粉,先倒點水把茶末攪和成勻勻的茶膏,接著用滾水邊澆邊擊拂。擊拂其實就是攪和。
  • 詩詞文化: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每日一句詩,今天悅讀君要與大家分享的是辛棄疾的名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賞析】作者年輕時胸懷大志,想要替君主收復失地,恢復中原,贏取流傳千古的美名,可惜功未成、名未就,自己卻已經老了。這首詞是作者寄給好友陳同甫的,兩人同是主戰派,卻都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所以有許多共同語言,經常互相唱和。
  • 北方草原的脊梁「呼倫貝爾小華山---巴林喇嘛山」
    ,不管四季變幻、不管風霜雨雪,喇嘛一心打坐念經,沒有吃的喝的就有一條神犬叼來吃的喝的,喇嘛有充足的精力身披日月星辰,日夜念經,以此洗禮自己的在寺院中所犯的錯誤,營造自己為佛的理想境界,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佛主有一天真的來到自己的身邊收留自己回到佛界王國。
  • 黃博寧:藏族人最尊敬兩個漢人,一個是文成公主,另一個是……
    來到藏地,也不只是看景,國道上不時「冒出」的牧羊人、成群的牛羊,大昭寺喇嘛的誦經聲、絡繹不絕信眾的跪拜,都是初體驗。 寺院是藏人生活的一部分,生老病死都離不開,出生就把孩子抱去寺廟,生病了讓喇嘛看,遇到了困惑喇嘛開解......解放前,政府劃定幾家幾戶必須供養一個喇嘛,現在沒有了這樣的強制規定,但是供寺院的習俗保留了下來。
  • 日僧能海寬入滇進藏求法研究
    [摘要]日本本願寺僧人能海寬,1899—1901年三次踏上入藏尋法求經徵程,1901年進入雲南。旅程中實錄親聞目見,概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雲南、四川少數民族社會與都市情況。本文根據日文資料,著重對其入滇紀行進行研究,並對他的業績作出評價。
  •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1683年-1706)西藏第六代DL喇嘛。相傳他在入選DL前,在家鄉有一位美貌聰明的意中人,他們終日相伴, 耕作放牧,青梅竹馬,恩愛至深。桑央嘉措進入布達拉宮後,他厭倦深宮內單調而刻板的黃教領袖生活,時時懷念著民間多彩的習俗,思戀著美麗的情人。他便經常微服夜出,與情人相會,追求浪漫的愛情生活。
  • 漢畫像裡的「石上千秋」:儒風往事,禾粟盈倉,三晉遺珍
    「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漢畫像石集中分布於山東、豫南、陝北、四川等地,不同地區的畫像石在題材內容、雕刻技法、形式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澎湃新聞獲悉,近日,由運城博物館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石上千秋——漢畫像石藝術展」在山西運城博物館展出,展覽分儒風往事、禾粟盈倉、三晉遺珍三個部分,匯集了山東、陝西、江蘇、山西等漢畫主要分布區的珍貴拓片以及山西的部分畫像石、相關漢代文物。
  • 黃賓虹講「法」求「黑」惹來毀譽褒貶
    黃賓虹講「法」求「黑」 惹來毀譽褒貶黃賓虹生前屢遭現代藝壇的冷遇,逝世後人們對其又毀譽褒貶不一。而一切則源於他畢生追求的「法」,與看不懂的「黑」。吳冠中在接受有關訪問時曾直言,「黃賓虹我是不重視的」。——傅雷「黃賓虹的畫有點千篇一律,分不清那是哪裡的山,這是什麼心境下的產物,該一切為 法 所統,處處想到 法 ,則激情自然被泯滅。」——陳傳席「今日思之,黃先生(黃賓虹)之藝術猶如和氏之璧,世人早晚都會珍惜。」
  • 《劍網3》手遊秀坊遺珍成就怎麼達成 秀坊遺珍達成攻略
    二、秀坊遺珍 一(到七秀靈龜島左下方路引石開心眼,找跳躍點,跳到「鬼龍雙戲」這是一個風景點,然後開心眼,會有兩個跳躍點,跳前面的,不要跳後面的,後面的那個是回去的跳躍點,然後會乘船到一個岸邊,開心眼找「精緻的繡球」並拾取,點開背包找到這個物品接取任務「秀坊遺珍·一」,交給孫飛亮就可以完成成就的四分之一) 二(到七秀水雲坊右邊路引石往前走
  • 《趙城金藏》遺珍落槌!
    自面世以來,就得到學術界、佛教界與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目前,《趙城金藏》遺珍已先後在在北京、上海、杭州和秦皇島展出,臨汾市圖書館是最後收官展出。      經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李際寧鑑定,此卷確為《趙城金藏》原件:「從紙張、字體乃至版式、千字文帙號『冥』字的寫法、刻法,都跟我們所知的幾卷一樣。」
  • 寶地雜多:三江源核心腹地,瑰麗的雪域風光
    雜多享有「瀾滄江源第一縣、長江南源第一縣、中國冬蟲夏草第一縣、中國雪豹之鄉、格薩爾說唱藝術之鄉、雪域山歌之鄉、雪域犛牛文化發祥地」等美譽,擁有昂賽丹霞地質公園風景區、扎曲大峽谷、喇嘛諾拉神山、進藏第八通道、進藏第九通道以及唐蕃古道等資源,生態旅遊、科學考察、探險旅遊、宗教朝覲、風情觀光等發展潛力巨大。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