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5月15日,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裡,邢肅芝先生遺珍捐贈儀式悄然展開。
圖為邢肅芝先生遺珍捐贈儀式現場 攝影:許娜
邢肅芝,何許人也?為何要將其遺珍贈與西藏文化博物館?這批遺珍將會發揮怎樣的社會效益?
橫跨漢藏兩地,出入僧俗之間
對大多數人而言,「邢肅芝」這個名字顯得頗為陌生,但若讀過其口述自傳《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一定會沉醉於這位漢地僧人雪域求法的跌宕人生,感嘆書中驚心動魄的西藏大歷史與個人求法的小歷史不動聲色的交錯融會。
邢肅芝,藏文名「洛桑珍珠」,生於南京,在漢地出家為僧時法號為「碧松法師」,青年時代進入四川重慶漢藏教理學院學習藏語文,師從近代佛教界太虛大師。1937年,他隻身赴西藏哲蚌寺學習藏傳佛教五部大論,後成為第一位獲得藏傳佛教格魯派最高學位——拉讓巴格西的漢人。
早在入藏之初,邢肅芝就以唐玄奘的西天取經和著述《大唐西域記》自況,欲於學法的同時,考察西藏的地理、民俗和社會情形,「為漢地的人民深入了解西藏提供幫助」。途中歷盡艱難險阻,但他勵志竭精,克服重重困難,走西康、渡金沙江、經昌都、最後終於到達聖城拉薩,順利進入哲蚌寺果芒扎倉學經。
同時,他的足跡走遍康藏、印藏、山南、藏西北廣大地區,訪求大德,朝拜聖山,考察後藏,訪問尼泊爾,均留下彌足珍貴的歷史記錄。後來他又勵志獻身於邊疆教育,接受時代賦予的使命,脫下僧服,振興辦學——任國立拉薩小學校長,把學校辦得生氣勃勃。
從水鄉江南到高原西藏,從漢地的佛門弟子到雪域三大寺的拉讓巴格西,從入世參政到化外為僧,一位佛門弟子的個人際遇不期然地與家國命運緊密結合。由於因緣際會,邢肅芝於不經意間親歷了漢藏關係中波譎雲詭的民國篇章,從而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獨家史料,其間的起承轉合及前後勾連更使人得以窺見自清末至解放初西藏政情變遷的大致脈絡。
圖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張春燕書記為邢肅芝先生遺孀張志雯女士頒發捐贈證書。攝影:許娜
捐贈邢老遺珍,了卻畢生心願
「邢肅芝先生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內地赴西藏求法的漢族僧人中的知名人士,是民國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溝通互動的重要人物,是民國時期西藏許多具有重大影響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捐贈儀式上,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幹事柳應華如此概括邢肅芝先生的一生。
這樣一位民國漢藏交流歷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他的一生自然留下了不少文物、文獻遺珍。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是我國藏學領域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所屬的西藏文化博物館自成立以來就一直把徵集涉藏歷史文物、資料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藏研中心歷史研究所也把研究民國歷史作為研究重點,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邢肅芝先生的遺珍而言,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西藏文化博物館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所長張雲如是說道。
那麼,邢老先生的遺珍又是如何輾轉贈與西藏文化博物館的呢?
邢肅芝先生遺孀張志雯女士稱之為:因緣際會,水到渠成。
張志雯女士告訴我們:「早在三十年前,邢老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早已結下深甚因緣。1987年邢老第一次應邀參加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第二次是1988年,第三次是2001年,那一年邢老已是85歲高齡。開完研討會後,還跟隨藏研中心組織的赴藏訪問團去了拉薩,這時距離他1949年離別西藏整整相隔52年。在拉薩,他遇見了不少當年拉薩小學的學生,這些曾經受過邢老教育的學子,大多數均已成為藏區領導幹部,為新西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令邢老感到十分欣慰。回到美國後,在美國南加州僑界召開的『紀念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座談會』上,邢老激動地表示——我雖然久居在海外,但依然十分關心和熱愛西藏,祈禱祖國昌盛,西藏繁榮,民族和諧,這是我一個海外赤子的摯誠願望。」
2014年,張志雯女士曾帶著拉薩小學的影像資料來到北京尋找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由於種種原因,未能聯繫上。今年,在三聯書店的牽線聯絡下,順利將這些曾經記錄了一段漢藏文化歷史的文物捐獻給西藏文化博物館。圓滿了邢老的心願,張志雯女士感到高興而欣慰,希望這些文物能得到很好的保存,為弘揚藏學文化發揮積極作用。
圖為邢肅芝(洛桑珍珠)先生遺孀張志雯女士參觀西藏文化博物館。 攝影:許娜
推動民國西藏歷史研究的又一批力證
捐贈儀式上,三聯書店副總編鄭勇指出了邢肅芝先生所留遺珍在西藏近現代史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和巨大價值。他說,邢肅芝先生所留下的西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圖像資料與其用文字記錄的資料一樣,具有唯一的、無可替代的歷史研究價值;他本人的傳奇經歷使得他成為西藏一段歷史的見證人、講述者和參與者,他的親身經歷對西藏歷史和當時漢藏關係的立場上很有說服力。他在《雪域求法記》修訂版自序中寫道:西藏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唐代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聯姻始,漢藏關係從未中斷。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進入了新時代。
西藏文化博物館張春燕書記對張志雯女士無私的奉獻表示了感謝,她說,邢肅芝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學者、佛學大師,他的人生橫跨漢藏兩地,他的身份涵蓋僧俗兩界。他的遊記、日記、藏品和照片與他一起走過了二十世紀,見證了西藏近代宗教、民俗、政治、社會、文化歷史。張女士無私地將這些珍貴藏品捐獻出來,讓更多的人分享邢先生的人生經歷,分享西藏的歷史文化,意義重大,令人敬佩。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所長張雲在採訪中談到,張志雯女士此次捐贈的邢肅芝先生遺珍內涵非常豐富,且意義重大,再次說明了歷史上西藏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部分地圖及資料還能夠釐清一些邊境爭議,例如,大英博物館出版的民國時期地圖就證明了藏南地區是中國的一部分,這都是最直接的證據。
此外,通過對這批文物的捐贈、收藏以及進一步的研究,也可以推動民國西藏歷史的研究。當前民國西藏歷史研究面臨一個比較好的契機,大量漢、藏、外文檔案資料湧現並出版。其中,漢文檔案資料已經陸續出版,如臺灣出版的關於蒙藏委員會的檔案資料,包含14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已出版民國時期涉藏資料彙編50本,最近還有32本要出版,資料極其翔實豐富。文獻資料、口述資料、文物資料匯集起來,將共同推動民國西藏歷史研究走向深入。
張雲所長也表達了自己的期待:希望以此次捐贈為契機,能夠帶動更多民國西藏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或者他們的後代,將其遺珍捐贈匯聚到博物館、研究所,供更多的學者進行研究、更多的世人得以觀瞻。(中國西藏網 記者/李元梅)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