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從英國發配囚犯開始,澳大利亞的價值觀才形成多少年?

2020-12-13 騰訊網

12月2日,《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澳大利亞抵制中國貨"?好大的口氣》的社評,文章對日前澳大利亞一位極右翼政客漢森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聖誕商品進行了批駁。文章公開指出,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女政客連"紙老虎"都算不上,其毫無分量的說辭不過是"紙貓式的狂妄"。

近段時間以來,可把澳大利亞的一些政客們"忙壞了",從總理莫裡森到諸如漢森一類的極右翼政客,醜態百出的"碰瓷"中國,找準各種機會"挑釁"中國。《環球時報》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澳大利亞這完全是自不量力,過於高估自己對中國的重要性。

《環球時報》的這篇社評字字千鈞,有理有據地指出中澳關係步入現在這個局面,錯誤完全在澳方,並再次善意提醒澳方懸崖勒馬,不要給兩國關係繼續添堵。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的兩點回應可謂直接打到了澳大利亞的"七寸"。

比價值觀,澳大利亞價值幾何?

文章指出,澳大利亞近來總說"價值觀"這個詞,自以為是地覺得,自己的價值觀要顯得比別人更為高貴,中澳兩國出現的矛盾摩擦,是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冒犯"。

這再一次體現了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提出的一個觀點,即澳大利亞心裡有一種"我可以,但你不可以"的雙標思想在作祟。

這時就顯示出這篇文章的厲害之處了,澳大利亞不是張口閉口談價值觀嗎?那就拋開其他,在不帶偏見的基礎上好好談談價值觀。

文章指出,中國依靠自己創造的價值觀,創造了一個延續數千年的文明,但澳大利亞有什麼?澳大利亞直到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才被發現,與世界文明接軌,從18世紀開始,已是英國殖民地的澳大利亞成為英國殖民及囚犯的流放地點

文章據此反問道,從淪為英國囚犯的流放地到現在,澳大利亞總共才有多少年歷史?這種奇葩的驕傲和悲壯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是啊,一個融入世界版圖不過幾百年的國家,和一個從公元前就已建立中央政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講價值觀,簡直就是蚍蜉撼大樹

當馬前卒?澳大利亞就是鏡子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一些西方國家的心理愈發扭曲,澳大利亞不過是其中的一枚"棋子"而已,與之相似的國家還有很多,只不過還沒有像澳大利亞這這樣,表現得如此猖狂。

對於此,文章亮出了第二個核心觀點,這話不單單是說給澳大利亞聽的,還有那些蠢蠢欲動的西方國家。

文章指出,中方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對澳大利亞採取綏靖政策,即姑息縱容、退讓屈服。在中國社會輿論中,有很大一部分聲音支持對澳方實施更為堅決和持久的懲罰。這同時可以讓那些選邊站隊的國家把澳大利亞當做一面鏡子,採取以怨報德對華態度的國家必將付出慘重代價

文章最後說道,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如果澳大利亞的"價值觀"中,仍然樹立不起來尊重中國這個觀念,那中國人就用一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幫他們樹立這個觀念,一個綿延數千年沒斷代的文明必然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幫澳大利亞做成這件事。

文/海蜇兒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還囂張狂妄?環球時報社評鋒利:中國這次就讓他付出代價
    12月2日,《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澳大利亞抵制中國貨"?好大的口氣》的社評,文章對日前澳大利亞一位極右翼政客漢森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聖誕商品進行了批駁。文章公開指出,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女政客連"紙老虎"都算不上,其毫無分量的說辭不過是"紙貓式的狂妄"。
  • 澳大利亞人的祖先都是囚犯嗎?聊聊澳大利亞是怎樣誕生的
    因為澳大利亞曾經是英國流放犯人的地方,但事情有這麼簡單嗎?澳大利亞人真的都是罪犯的後代嗎?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件事,一起看看澳大利亞是怎樣誕生的。殖民澳大利亞在西方,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就有流放這種懲罰,在18、19世紀的英國將其發揚光大,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囚犯以這樣的方式「出國旅行」。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為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這場危機正對全人類形成嚴峻挑戰,在全球攜手抗疫的同時,也有個別國家忙著「甩鍋」,將疫情政治化、汙名化;從兩岸關係看,年初就遭遇數十年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大陸方面積極識變應變,讓兩岸關係仍保持總體穩定;蘇萊曼尼被暗殺,美國與伊朗關係再度緊張,但很多人預想的戰爭被避免;英國終於成為首個「脫歐」的歐盟成員國,雙方的「分手」談判直到聖誕節前才達成,從而避免了
  • 澳大利亞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為英國流放地的?
    澳大利亞一開始是英國的流放地。英國認為把罪犯流放到偏遠的地區,能夠徹底終結犯罪,所以把他們送到大洋彼岸的,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上。雖然澳大利亞的許多流放地,以惡劣的環境而聞名,但大洋彼岸的其他英國殖民地,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但為什麼英國人一開始要把罪犯送到澳大利亞呢?機遇與需求的結合,為澳大利亞作為英國流放地的起源,提供了一個簡明的理由。
  • 為什麼說澳大利亞是「囚犯創造的國家」
    作者:王德華200多年前,英國政府特許「朱莉安娜女士」號將女囚犯運送到澳大利亞。這艘船抵達傑克森港後。它成為成為兩年半前「第一艦隊」停靠這裡的第一艘船。囚犯船「朱莉安娜女士」號於1790年冬天抵達雪梨,此前11個月離開英格蘭。 她花了309天時間到達雪梨。
  • 《環球時報》詛咒澳大利亞山火「越燒越大」?我們鄭重聲明!
    1月14日,《環球時報》新媒體部在各個平臺發布《沒有澳大利亞這場大火,我們都不知道「中國這麼糟糕」》一文,並在今日頭條等平臺發布了這篇文章的視頻版,標題改為《面對澳大利亞山火,勸澳媒還是別拿中國來安慰自己了》。
  • 祖先大多是囚犯,澳大利亞是如何成為發達國家的?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的大洋洲,面積約760萬平方公裡,是全球第六大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獨佔整塊大陸的國家。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9年的數據,澳大利亞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3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4位;人均GDP為5.3萬美元,排名第10位。
  • 指責中國的澳大利亞,發展史就是一群囚犯在監獄的屠殺
    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斯」,並宣布這片土地屬於英國。
  • 環球時報:中國禁止兩名澳大利亞反華學者入境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白雲怡】據《環球時報》記者24日獨家了解,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法》,澳大利亞反華學者漢密爾頓(Clive Hamilton)、澳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研究員周安瀾(Alexander Joske)已被禁止入境。
  • 環球時報對話三一遊學創始人
    號外環球時報對話三一遊學創始人劉太戈先生>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每年暑假,都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安排孩子去海外遊學,不僅形成龐大的市場,也牽動著很多人的心。相關調查顯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泰國為中國家庭遊學熱門目的地「TOP10」,2017年出國遊學86萬人次,2018年預計將達105萬人次。
  • 向趙立堅道歉的澳籍主播:作為澳大利亞人我感到非常慚愧
    今天是我第一次真正考慮放棄澳洲的國籍了……」11月30日,一位名叫HazzaHarding的澳大利亞小夥子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的一條推文下留下了這樣一段留言,Hazza的留言很快在中文輿論場發酵,2日晚,這位就職於廣東廣播電視臺的澳籍主持人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的採訪,實錄如下:環球時報:您為什麼會留言稱「作為澳大利亞人感到非常慚愧、非常抱歉」?
  • 環球時報胡錫進:我是河南人,河南汝州人……
    胡錫進,人稱老胡,他是環球時報總編輯,也是一位擁有超千萬粉絲的網際網路大V。 12月15日下午,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檸檬融創學苑高峰論壇上,與大河網絡傳媒集團董事長孟磊和頂端新聞記者,展開了一場「不設限」的對話。
  • 英網站:早期移民澳洲的英國人多數不是流放囚犯
    英網站:早期移民澳洲的英國人多數不是流放囚犯 2008年06月05日 09: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研究指出,19世紀移民到澳大利亞的英國人多數是自願的,他們是為了尋求經濟發展,而不是記載中屬於被流放的英國囚犯。
  • 向趙立堅道歉的澳籍主播:我為過去24個月裡澳大利亞發出的所有反華...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司坤 陳青青】「尊敬的趙立堅,今天(我)作為澳大利亞人感到非常慚愧。非常抱歉。這十年來一直在努力促進中澳關係。今天是我第一次真正考慮放棄澳洲的國籍了……」11月30日,一位名叫HazzaHarding的澳大利亞小夥子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的一條推文下留下了這樣一段留言,Hazza的留言很快在中文輿論場發酵,2日晚,這位就職於廣東廣播電視臺的澳籍主持人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的採訪,實錄如下:環球時報:您為什麼會留言稱「作為澳大利亞人感到非常慚愧、非常抱歉」?
  • 英國疫情大爆發,原來澳大利亞政府這麼噁心……
    在下圖這篇《南華早報》刊登的評論文章中,來自澳大利亞中國工商業委員會的作者Daryl Guppy先是指出,雖然如今在英國肆虐的新冠病毒新型變異毒株早在去年9月就已經出現在了英國的肯特郡,但直到去年12月14日英國政府才公開確認了這一變異毒株的存在。
  • 環球時報記者「客串」英國大選投票點計票員
    北京時間5月7日02:30,本網前方報導組(記者王文、丘維、劉洋、馬俊、胡琛琛、譚福榕)發回報導:現在離大選投票結束還有兩個半小時,在倫敦北郊哈戈特選區,保守黨候選人代表因外出接電話,讓環球時報記者「客串」了一把投票點計票員。
  • 澳大利亞為何能獨佔一塊大陸,和英國有很大關係
    澳大利亞面積769萬平方千米,世界第四。這塊地方雖然面積很大,但是發現得很晚,比美洲發現的還要晚。這裡生活著原住民,和外界並不接壤。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託雷斯的船隻駛過位於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島之間的海峽。不過他們並沒有上岸,不過這位後來發現澳大利亞奠定基礎。
  • 澳大利亞在「五眼盟友」英國主辦的峰會上被「禁言」 前總理:傑出...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逸】據《澳大利亞人報》11日報導, 聯合國、英國和法國主辦的「氣候雄心峰會」將於12日以視頻方式召開。據英國《衛報》報導,主辦方明確表示,與會國家必須在峰會上「提供實質性承諾。」峰會的發言席位,只提供給那些設定了下十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宣布實現零排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或制訂「有雄心的」計劃和政策的國家領導人。《雪梨先驅晨報》稱,作為峰會主辦國英國的「五眼盟友」,澳大利亞被「禁言」是一種莫大的冷落。
  • 澳大利亞14年來首發外交白皮書:呼籲美國保持全球領導權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3日,澳大利亞政府發表14年來第一個外交政策白皮書。白皮書一面表示澳方「致力於同中國發展強大和建設性的關係」,一面渲染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並用膜拜的口吻呼籲美國維持地區存在,認為「只有美國的積極參與才能有效應對國際挑戰」。
  • 環球時報記者走訪:中韓漁業糾紛裡面藏著多少無奈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 馮羽 金惠真】5日上午,丹東鴨綠江入海口的東港濃霧漸消,又有一批出海的漁船靠岸了。漁民王軍卸完自己船上的貨,與《環球時報》記者聊起天。回想起今年6月遭韓國海警驅趕的情形,他狠狠地嘬了口煙,眼睛望向海面:「那傢伙,動真槍啊!船上打了幾個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