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7 08:29 | 義烏商報
墓區工作人員在清掃垃圾
在義烏,清明祭祀有「頭三尾四」的習俗,每年清明節前後,每天都有眾多市民前往陵園、公墓祭奠已故的親人。今年清明見「清明」,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清明祭祀多了生態、文明的元素,但仍然存在不少陋習。
清明節前夕,我們來到商城大道一側的奇山陵園,這裡有約2萬穴墓地,從上周起就有人陸續前來掃墓。我們看到,前來掃墓的不少市民都手捧鮮花,但也有不少人手裡提著祭祀用品。走進墓區,我們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打掃衛生。他們說,目前已進入全天候保潔時段,每天要清理大量的垃圾。這時,空氣中飄來一股難聞的氣味,我們往四周一看,只見一處墓碑前擺放了很多供品,有魚有肉有清明粿,由於當天氣溫較高,這些供品已經腐爛變質。墓碑一旁的地面上,有大堆焚燒祭品留下的灰燼,一陣風吹過,粉塵起舞。工作人員趕來,邊清理邊介紹說,由市民政局殯儀館統一管理的奇山陵園,始建於1997年,規劃建設墓穴2萬穴,目前容量已基本飽和,陵園內松柏等綠化花木枝繁葉茂,但前來祭奠的市民總是愛使用火燭,或點香或焚燒各類祭品,稍不留意,還會點燃墓穴邊的松枝,一旦發生火災,整個陵園極易成為一片「火海」。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明節前後,每天有兩三萬市民前來掃墓,不少人來到陵園後,將墓區的花卉折斷帶走,任意踐踏草坪,亂扔果皮、菸蒂、飲料瓶、塑膠袋等垃圾,給原本整潔的墓區環境造成汙染;少數市民不聽勸阻,在墓區燃放煙花爆竹;眾多市民在墓碑前擺放各種祭品、酒水等,常常弄得一片狼藉,負責清掃垃圾的工作人員往往要工作到凌晨,最繁忙時要清掃到天亮,清理出的垃圾有三四噸之多。
昨日上午,我們驅車從商城大道往江東方向行駛,看到前方遠處的山體上冒出縷縷青煙,還不時傳來一陣陣鞭炮聲,這分明是有人在掃墓。隨後,我們從東義路往江東九聯方向行駛,發現同樣的場景在道路一側的山體上也不時出現。在環城南路南山公園段,一位市民說,每到清明、冬至時節,總有大批市民前往南山掃墓,焚燒紙錢、偷偷燃放煙花爆竹是常有的事,有一年還因為上墳燒紙錢引起了山林大火。隨後,記者一行又走訪了稠江、江東的一些墓區,發現焚燒供品、燃放鞭炮(散葬區嚴重)、亂丟垃圾等不文明祭祀行為較為普遍。
採訪中,市民監督團成員表示,用文明、環保的方式祭奠逝去的親人,從根本上就是要摒棄喪葬陋習和封建迷信,市民可以選擇一種既能表達心意又不影響社會環境的祭祀方式,比如鮮花祭祀、清洗墓碑、網上祭祀等都是文明、環保、綠色的祭祀方式,如果大家都爭當移風易俗的典範、革故鼎新的先鋒、激濁揚清的模範,那麼殯葬文明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清明祭祀也會更加生態與文明。
墓區的地面上有燃放鞭炮後留下的紙屑等
短評
綠色祭掃更「清明」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不僅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節氣,還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
慎終追遠,不忘先人,體現的是感恩的胸懷。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清明祭掃「燒」的習俗仍沒有改變。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燒」的物品也上了檔次,在一些殯葬用品店,堆滿了各種紙錢、冥幣,還有紙紮的各類家電、汽車、人物等,讓人眼花繚亂。據了解,這些物品被運到墓地後,都被點燃化為了灰燼。祭品化煙,隨風而散,人們爭相以這種方式表達對先人的「孝心」。
其實,祭奠先人的方式還有很多,何必一定要「燒」。昨天,筆者的一位朋友舉家前往鄉下掃墓,帶了幾盆菊花和逝者生前愛吃的水果,他們先清除墓地上的雜草,隨後靜默地站在墓碑前……沒有震耳的鞭炮聲、沒有嗆人的濃煙,只有深切的緬懷與美好的祝願。相比爭相燒祭品,這種文明的祭奠方式既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情感,也是對逝者的尊重。
而且,清明節不僅僅是掃墓,還包含著踏青、春遊等內容。選擇一個恰當的日子,一家人相邀去墓地、陵園文明祭祀先人,而後再去踏青,文明寄託哀思,又讓生活充滿鮮活的色彩,這恰恰體現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我們又何必攀比著「燒來燒去」呢?若因燒祭品引發火災造成重大損失,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毅行
(原標題《焚燒祭品 亂扔垃圾 清明祭祀仍存不少陋習》,原作者吳功俊、王明升、陳 航、龔惠英、劉軍。編輯樓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