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鬥風清初禁夜,氈帷月冷盡防秋。」這是明代詩人胡安筆下的「故原州」,鬥轉星移世事變遷,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的固原,跨越數千年,孕育出古老而燦爛的固原青銅文化。
4月29日,由嘉興博物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青銅之路——寧夏固原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青銅文化特展》在三樓禾緣展廳正式推出。展覽圍繞寧夏固原地區發現的近百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器物,共展出文物539件,共分為兩個單元進行展示。除了車馬飾物,展品中不乏有造型可愛的青銅鹿,以及金燦燦的動物紋金牌飾,展品之豐富令人眼前一亮。
來自固原的北方青銅文化
說清中國北方系青銅文化,必定繞不開固原。
固原,古稱大原、高平、蕭關、原州,曾是我國西北重鎮之一,又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古今人士總以「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來形容其地理位置之重要。這裡曾是中原農耕民族、草原遊牧民族以及西域各族頻繁交往之地。各種不同地域的文化匯集於此,戎族、月氏、匈奴、羌、氐、鮮卑、鐵勒、柔然、高車、昭武九姓、突厥、回鶻、吐蕃、党項、蒙古、回和漢等眾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從而構成了源遠流長、交融聚匯的固原歷史文化。
「古時,固原正位於中原邊境線上,中原文化便在這裡與北方遊牧文化交融發展。」寧夏固原博物館展覽部主任王育民說。固原青銅文化的發現肇始於20世紀60年代,截止到目前,已發現、發掘和清理的各種類型青銅文化墓葬百餘座,分布地點有50 餘處,展示出了發達豐富、獨具風格的特點。這也使固原成為「中國北方系青銅器」分布和發現的主要區域與中國北方青銅文化研究不可逾越的區域之一。
1981年,固原中河鄉孫家莊發現一座西周時期的墓葬和車馬坑,出土的青銅禮器和車馬飾件,標誌著固原青銅文化的開始。本次展覽,不僅對中國北方系青銅文化做了一個總體概述,更從固原北方青銅文化遺址分布、墓葬以及出土兵器、生產生活用具、裝飾品、車馬具等四個方面,主要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以隴山(六盤山)為中心的黃土高原長城沿線地區青銅文化的特色,為研究其產生的背景、族屬以及經濟形態等提供了實物資料。
車和馬是北方民族重要的生產、生活用具,同時也是其家庭財產和身份的標誌。在固原北方青銅文化中,車馬器出土比例大、數量多,且車馬器的器形豐富,呈現出發展演變的連續性,基本自成體系,是當地青銅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馬面圓牌、車鈴、軸飾數量最多,幾乎每座墓中都有。
精彩的北方系青銅器
包裹車軸的銅車軎、貼在車輪上花紋反覆的銅飾、形似車標的獸頭銅飾件、代表貴族身份的銅鑾鈴……展廳裡,一件件用途各異,造型獨特的車馬用具靜靜訴說著先民的生活故事。
仔細研究北方系青銅器,不難發現其在功能上與中原地區的青銅器有較大不同。中原地區,青銅器主要作祭祀禮器,而北方民族則多用於兵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等生活實用器,還有一些陶器、金銀器、骨器以及瑪瑙、綠松石飾品等,器物多小巧,便於攜帶,其中以「動物紋」或「野獸紋」 為裝飾題材的青銅牌飾最具特色。
固原的北方青銅器,有兵器、工具、車馬器和裝飾品等,包含了北方草原文化、歐亞草原文化、周文化和秦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反映出這裡正是當時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主要地區之一。
難得的是,在展廳裡我們還發現了不少金器的身影,皆是造型細膩精美。「這次展出的金器,在80件左右。」 王育民表示,在古代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四處遷徙安家,他們將草原上的動物形象融入生活器物,不少青銅器金器上出現了造型誇張變化的神鳥和神獸形象,極具藝術觀賞性。此時,一件太陽神鳥金飾進入了記者的視線。直徑約15釐米的金色圓盤上,以幾何三角線條勾勒出太陽光線,圓盤正中是一隻長著長喙大圓眼的神鳥形象,配合金色的材質,給人以震撼的視覺。王育民介紹道,像如此造型精美的大件金器,一般用於祭祀中,不少貴族婦女也會將金銀飾佩戴在身上,以彰顯身份。
中國北方系青銅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其鮮明特徵和獨特風格的形成,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吸收鄰近的中原華夏族、東北的夷族和北方民族的文化,從而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這一文化帶成為連通歐亞大陸的「青銅之路」,展示出一幅古代歐亞草原東部遊牧民族遷徙、戰爭、交往、融合的壯麗畫卷。
溫馨提示:
開放時間:9:30—16:30
星期一(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閉館
展館地址:嘉興市南湖區海鹽塘路485號
部分展品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