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所藏五代秘色瓷蓮花碗,不是普通日用器,而是一件供奉佛祖的珍寶。它被專家一致認為是秘色瓷中的稀有精品,其發現時間甚至早於陝西法門寺地宮秘色瓷30年。
虎丘古塔所藏的神秘珍寶
秘色瓷蓮花碗通高13.5釐米,由碗和盞託兩個部分組成。碗為直口深腹圈足,盞託盤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整個器物造型規整,結構巧妙,通體飾以青釉,光潔如玉,清澈碧綠,自露胎處可見胎色呈灰白色。碗身外壁、盞託盤面和圈足都飾有大瓣蓮花淺浮雕,整個造型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高雅出塵。
秘色瓷蓮花碗發現源於蘇州虎丘塔的一次修繕。虎丘塔坐落於虎丘山頂,全稱虎丘雲巖寺塔,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竣工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高58米,八角七層,原是帶有飛簷欄杆的樓閣式磚塔,是蘇州現存最早的古塔。歷史上,虎丘塔曾七次被焚,木構塔簷盡毀,但磚砌塔身卻依舊挺立。
蘇州博物館專家介紹:「由於地基下沉,從明代末年開始,塔身漸漸向西北傾斜。1956年,蘇州市開始對虎丘塔進行維修工作,而一批珍貴的文物就是在這次修繕中發現的。」
1957年3月30日,維修工人在第二次塔正西門口向磚隙中澆灌泥漿,卻發生了奇怪的事,無論澆灌多少泥漿,卻灌不滿。於是工人揭開部分磚塊,發現水泥灌漿順著縫隙,流到一個秘密的夾層中了,夾層狹窄,但能夠鑽進去,在第二層塔心有一個磚砌的十字交叉處是一個天宮(暗穴),其中有經箱等文物。不久,在第三層、第四層塔心的天宮窖穴中又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物。
天宮發現的這批文物中有經箱和經箱外石函、經卷、刺繡經帙、開元通寶和乾元重寶等錢幣、鑄鐵金塗舍利塔、娟繡袱、銅佛像、檀木雕三連佛龕等,其中最珍貴的秘色瓷蓮花碗就是從第三層窖穴中發現的。蘇州博物館前副館長錢公麟先生的父親,是第一個看到秘色瓷蓮花碗的人。錢公麟回憶道:「當時洞很小,我父親就用布包裹鉗子,把文物一件一件夾出來,最後把碗鉗起來的時候,認為它是一件青瓷,是青瓷中的精品,但沒有確定是秘色瓷。真正確定是秘色瓷,一直要到法門寺地宮秘色瓷的出土。」
由於發現的文物中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加上當時沒人見過秘色瓷,專家也無法確定蓮花碗到底屬於哪一種瓷器。
虎丘雲巖寺塔
法門寺地宮開啟 揭開秘色瓷謎團
「秘色」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從詩中可知秘色瓷燒造之不易,釉色青翠,有著如冰似玉、無水似水的特點。
據史料記載,五代吳越國君錢鏐規定越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由於只有文字記載,缺乏傳世的器物,人們再難了解更多信息,秘色瓷被越傳越神秘。
1981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寶塔因年久失修和雨水侵襲而坍塌。1987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塔基下的地宮,一批稀世之寶的出土轟動了世界,其中有令佛教徒頂禮膜拜的佛骨舍利,有唐懿宗供奉給法門寺的大量金銀器、瓷器、玻璃器、絲織品,尤其重要的是,同時還出土了記錄所有器物的「物帳碑」,讓文物考古專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稱。
研究人員:「當時,法門寺地宮物帳碑上『瓷秘色』三個字,讓專家眼前一亮。這13件瓷器是唯一與碑文記載相對應的瓷器實物,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精巧端莊,胎壁薄而均勻,湖水般淡黃綠色的瓷釉,玲瓏像冰,剔透如玉。法門寺秘色瓷的發現在我國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義,為鑑定秘色瓷的時代和特點提供了標準器。」
專家通過有損與無損X光譜測試後,證實了法門寺秘色瓷在胎底,胎釉和燒制工藝上與青瓷完全不同,並非是從青瓷中挑選的精品,而是專門燒造的。
1995年,上海召開了「國際秘色瓷研討會」,全國各地「秘色瓷」精品雲集上海。蘇州博物館這隻蓮花碗也成為研究對象。專家經鑑定對比,一致認為虎丘塔蓮花碗是一件秘色瓷,並且是保存最完好的一件精品;蓮花碗燒造年代也證明了秘色瓷工藝在五代時達到了高峰。
文章轉載自雅昌藝術網
A座城內營業時間:10:00-18:00
地鐵:10號線——潘家園站C1或C2口出,向南步行300米左右。
公交車:51路;573路;53路;440路;621路;680路;28路;300外;638路;985路;特8外;運通107線。
【聲明】本平臺轉載所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平臺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平臺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