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秘色瓷蓮花碗與「文物餅乾」。 |
怎麼讓博物館更吸引觀眾?好看、好玩的衍生品是一個不錯的加分項。蘇州博物館別出心裁,把衍生品做得不僅好看、好玩,還「好吃」,引得人們紛紛點讚。這既為博物館帶來了附加的經濟效益,也吸引了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了解館藏文物,可謂一石二鳥。
我們對博物館的印象往往是厚重、嚴肅的,其實,它也可以活潑、可愛,這樣更受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歡迎。文物衍生品,也是一種文化傳播,要想達到好的文化傳播效果,需要多一些這樣的創意和創新,更需要從體制機制上對這種創新多一些鼓勵。
——編 者
「好可愛,可是我真的要吃嗎?真是捨不得……」
在蘇州博物館一樓「寶藏虎丘」展廳中,來此參觀的湖南大學生小陳特意來將自己手中的秘色瓷蓮花碗曲奇餅乾和玻璃櫃中的文物珍品反覆對比,看了又看,好不容易才下定決心一口咬下去。
和其他博物館衍生品不同,這是一款可以吃的文化創意品,一推出便受到不少人追捧,不少參觀者前來只為看它一眼。5月底在網上開賣以來,銷售量已經接近500盒。
靈感
想用「舌尖上的國寶」吸引人們逛博物館
走進蘇州博物館一樓的3家商店,在一進門顯眼處就會看到文物餅乾的介紹和樣品。
讓觀眾看完實物後能「嘗」到國寶的味道。靈感怎麼來的呢?該館的文創主管蔣菡說,早在去年辦文徵明展時,就嘗試引入文化創意產品的概念,將文徵明手植紫藤樹的種子包裝後銷售,效果不錯。隨後,為配合「書吧」的建設,就想推出供參觀者休憩時食用的小點心。
「參觀者看多了書籤、圖錄、筆記本等博物館衍生品『老三樣』,也期待著有眼前一亮的東西。我們就想到了做一款有特色有意義的食品,用『舌尖上的國寶』來吸引吃貨們逛博物館。」蔣菡說,這個方案在一開始遭到過質疑和反對。
最大的質疑有兩個:食品有保質期,怎麼保存?從來沒有嘗試過的東西,能不能賣得出去?博物館文創團隊展開了調研,又通過一家餅屋的食品加工廠核算成本,在確定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將食品製作計劃列入了部門2014年的工作方案。
「我覺得挺好的,現在的年輕人很有創意。」蘇州市博物館副館長茅豔認為,這樣的產品能夠契合年輕觀眾的需求,架起他們與博物館之間的橋梁。
有了支持,蔣菡和團隊決定放手去幹。做什麼好呢?幾乎每天從上班一開始,辦公室就會出現如下對話:
「把博物館做成餅乾吧?」
「還不如把文徵明手植紫藤做成餅乾,正好做成香芋味的。」
「鎮館之寶都有哪些?」
「做成原味的好還是巧克力味的好?」
經過幾番討論,最終入選的有:博物館建築以及秘色瓷蓮花碗、真珠舍利寶幢、元代墨竹圖這三樣鎮館之寶。「博物館建築做成食品缺乏想像空間,寶幢的外觀不太好表現,墨竹圖對普通參觀者來說不容易聯想到博物館。最後選擇了辨識度高、操作性強的秘色瓷蓮花碗,並根據它的顏色,打算做成抹茶味的曲奇餅乾。」蔣菡說。
設計
與廠家「討價還價」,反覆修改3次,一度想要放棄
「入口有濃鬱的奶香味以及淡淡的抹茶味,很酥脆,過了很久還有回味,和博物館的氛圍很搭,既精巧細緻又韻味十足。」聽到小陳這樣的描述,這款餅乾的設計師、蘇州博物館文創部鬱穎瑩很欣慰,因為餅乾的研發、設計,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工藝設計科班出身的鬱穎瑩曾設計過書籤、絲巾、筆記本等,但是設計餅乾還是第一次。「食品有所不同,在烘焙過程中容易碎,所以不能太酥軟,考慮到口感又不能太堅硬。做得一本正經或者特別誇張都不好,顯得可愛親切才是王道。」
剛開始的設想很美好:立體感很強,接近半個碗的弧度,上面做成精美的浮雕。但方案很快被廠方否定。「弧度太明顯的話,由於厚薄不均會造成中間與兩頭的色差,甚至兩邊可能會烤焦。餅模的細緻程度也對大小尺寸提出了要求。」為了效果更好,廠方希望可以做成平面的。
經過「討價還價」,最後雙方同意保留一定弧度,將餅乾做成立體形狀,中間厚度1.3釐米,兩邊厚度0.6釐米,大小是5×4.5釐米左右,比常規的曲奇餅乾稍大一點兒。
但第一稿餅模出來以後,小鬱直言「不好」,甚至想要放棄。同事們也開玩笑,「這哪裡是一個蓮花碗,分明是一棵小青菜呀。」
從設計到餅模再到樣品,鬱穎瑩共改了3稿。第一次將線條從陽刻改成陰刻,看起來總算像那麼回事了;第二次在比例不失真的前提下簡化了線條,去掉了一些瑣碎和密集的花紋等;第三次又增加了弧度和立體感。大半個月後,當看到烤箱裡出來一排排飄著香氣的綠色餅乾時,小鬱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現在面世的這款曲奇餅乾,外盒採用蘇州博物館標誌性的窗花造型,清爽淡雅;餅乾表面的蓮花造型,與秘色瓷蓮花碗頗有幾分神似;為了與文物的顏色和形狀接近,餅乾還選用了綠色的抹茶口味,有著輕微的弧度,看起來就像一隻小碗的側面。
效果
許多外地遊客專程來購買,網友主動給博物館支招
「真的是太可愛了,為什麼不買回去給小夥伴們看看呢?」小陳坦言,平時文物放在展櫃裡,只可遠觀,現在卻有另一種方式將它帶回家。
5月18日,蘇州博物館在官方微博上發出這款曲奇餅乾的圖片,與網友互動,同時在網店銷售。「當時是試運營,一開始是作為贈品,後來正式推出禮盒裝,6月18日開始在網店和實體店中同步銷售,售價25元。」蔣菡回憶稱,「庫存只有兩三百盒,我們沒有想到這麼受到歡迎,兩三天就賣完了。」
「平均一天銷售60到70盒,還有不少親戚朋友託我們購買。」該館商場內的幾位工作人員說,來選購的年輕人比較多,還有一些外地遊客專程前來購買。
下一步,這個小團隊還將嘗試把建築或者其他文物製作成一系列餅乾,口味則根據顏色和造型來定。對此,不少網友也很期待。網友「小胖頭寶寶」買到餅乾後,甚至開始支招兒:「這絕對是愛逛博物館的吃貨的最愛,既然秘色瓷是抹茶味兒的,那麼甜白釉、霽藍釉會是什麼味兒的呢?琺瑯彩是不是更好吃呢?」
茅豔認為,對博物館衍生品的創製,更應該看重所處地的文化歷史特點和受眾群體的心理需求。「如果說蘇州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風格是細緻文雅,那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風格就是大氣華麗,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則應體現出民族風情來。」茅豔說,「我們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研發重點就是價格親民的創意類產品,讓觀眾都能買得起、帶回家。」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08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