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田宜龍 通訊員 鄧金慧 黃偉偉)「偃師考古遺蹟和歷史文物是珍貴的文化資源,承載著滄桑歷史和華夏文明,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保護好、利用好,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把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近日,偃師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創新學習方式,把「課堂」搬到文物考古現場,邀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考古隊、商城考古隊、漢魏洛陽故城考古隊的三位專家上了一堂生動的考古文化課。
偃師境內現存考古遺蹟和歷史文物眾多,在東西不足20公裡的範圍內有二里頭夏都斟鄩遺址、屍鄉溝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等3個國家級考古遺址。
12月25日,偃師市政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以來,偃師市堅守歷史文化的「根」與「魂」,堅持「保護固態、傳承活態、發展業態」,積極探索「保護原址、修復原貌」等保護方式,統籌推進大遺址保護重點項目建設。
規劃先行,大手筆保護大遺址。偃師先後委託國家專業院所編制完成二里頭遺址、商城遺址等保護規劃,合理利用和充分展示大遺址。
資料圖片:圖為參加開館儀式的專家學者參觀「鎮館之寶」之一的乳釘紋銅爵酒禮器(夏,二里頭文化四期)。
在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項目——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設之初,偃師市依託二里頭遺址及周邊歷史環境,積極實施了總投資10.9億元的博物館周邊配套工程,實現了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市政配套管網工程、周邊18個村莊風貌打造工程等與遺址博物館同步建成、同步投用
為了加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偃師投資4億元實施了二里頭遺址周邊徵遷安置工程,協調土地1400餘畝。為實現遺址公園與遺址博物館同步開放,該市相關單位連續奮戰300個日夜,原址原樣模擬復原展示「最早的中國」。如今,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已成為中外遊客「網紅打卡地」。
為更好地保護文物資源,偃師成立了市、鎮、村、組共計700餘人的文物安全保護四級網絡,確保每塊地、每個村、每個文保單位都有人監管。投資780多萬元「電子監控」中原第一陵唐恭陵,投資400餘萬元對九龍廟、幸福殿大廈遺蹟進行搶救性保護修繕。並多次舉辦「重走玄奘路」、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夏商都邑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文化交流活動。據了解,近年來該市在文物保護傳承利用上累計投入資金逾23億元。
偃師市委主要領導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精準把偃師歷史長河中的每個軸點串聯起來,傳承歷史文脈,為洛陽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和國際人文交往中心提供支撐。
編 輯丨劉姍姍 審 核丨周三平
監 制丨徐少波 總監製丨魏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