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中國最早的多網...
中國最早的王朝如何進行「城市規劃」,不同區域以何為界?近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布最新考古成果: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不同的網格區域,不同家族分區而居、居葬合一,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多網格式都城布局。
-
最早的「中國」在哪裡?河南偃師二里頭!
最早的「中國」在哪裡?考古專家說話了。最早的「中國」在哪裡?河南偃師二里頭!在中國考古史上,一個名叫「二里頭」的地方,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因為,「二里頭文化」指向的是「早早的中國」。這裡的「二里頭」,指的就是位於河南洛陽偃師的二里頭村。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走進最早的「紫禁城」 發現「最早的中國」
與同行相比,這位女考古技工對自己有更苛刻的要求,因為她要記錄和展示的是「最早的中國」。王叢苗所在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中國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遺存,距今3000年以上,是探索中國早期國家起源與發展的關鍵性遺址,有「最早的中國」之稱。自1959年發現以來,二里頭遺址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
-
都城的面積有多大?有關「二里頭」超多猛料都在這裡……
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依文獻線索尋找「夏墟」,在偃師二里頭意外發現了重要遺蹟。之後60年,三代中國考古學家,一直在這裡用他們的手鏟解讀古老文明留下的無字天書。經持續發掘和研究確認,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形態、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遺址。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外觀設計以「華夏之源最早中國」為基本理念,包含「鑰匙」「盤龍」「銅爵」「玉璋」等元素。
-
河南偃師 商代城池遺址
1983年春在配合基建工程中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多次發掘。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的系列測年數據,其始建年代被推定為約公元前1600年;偃師商城第三期早段的年代被推定為公元前1400年前後,則這座城址由興到廢經歷了約200年時間。該遺址的發現,為探討夏文化和確認湯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義。
-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是指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河南龍山文化和二裡岡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晉南、豫西,尤其以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該類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里頭文化是進行夏文化探索的主體內容。 二里頭遺址是一處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總面積約3平方公裡,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
-
二里頭遺址:打開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碼
新華社鄭州8月20日電 題:二里頭遺址:打開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碼新華社記者桂娟、雙瑞歷經兩年多建設,備受關注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在即。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3800年前的絢麗生活圖景將在世人面前展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個聽起來平平無奇卻在中國考古史上極為耀眼的名字。發掘60年來,它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之最」,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不斷向前推進。
-
河南四項!國家文物局發布五項「考古中國」重要發現
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有哪些新探索,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如何解剖發掘,年代最早的糧倉是怎樣防潮的,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有哪些隨葬器物,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是怎樣布局的…… 11月25日,記者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
-
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糧倉城邑」
央廣網周口12月2日消息(記者胡曉輝)歷經兩年的考古發掘,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日前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考古學家介紹,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用於糧食集中存儲的「糧倉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賦稅制度和治理體系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
二里頭遺址:生動呈現最早的王朝文明
宮城遺址 考古發掘,尋找中華文明之源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延綿不斷。中華文明發源於哪裡?千百年來,尋找夏朝,尋找中華文明之源、中國文化之根,歷代學者孜孜以求。 時光荏苒,自1959年著名史學家徐旭生尋找「夏墟」至今,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已走過六十年。
-
「考古中國」5項重大成果,河南獨佔4項,都是啥模樣?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在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的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中,河南獨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這些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河南文物之窗 | 二里頭遺址③
(二里頭遺址中心區布局示意圖)宮城平面略呈縱長方形,總面積約10.8萬平方米。二里頭遺址宮城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宮城遺存,其面積雖僅為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左右,卻是後世中國古代宮城的鼻祖,將中國出現宮城的時代上溯至距今3600年左右。
-
國家文物局通報河南二里頭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本文轉自【「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
二里頭遺址發現60年的回顧、反思與展望
1959年秋,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隊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分別在二里頭遺址進行試掘,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獨立承擔二里頭遺址的考古工作,至今已經60年整。60年來,累計發掘面積達4萬餘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二里頭遺址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和文明形態的重要對象,在夏商歷史與考古學研究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大學術價值。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 河南佔4個
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此外,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也同時發布。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
今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此外,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也同時發布。
-
二里頭遺址「九宮格」布局及「井字形」道路能夠斷代?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挖掘,可以清晰的讓我們看到該地的古城遺址中心區呈「九宮格」式布置,城市道路呈「井字形」分布。「九宮格」及「井」把古城劃分出多個網格區域,網格內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有專家稱,這是一種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社會單位,這種單位可以簡稱為「族邑」,並且它可能是夏代的「族邑」,也是中國最早的「族邑」。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大型夯土宮殿建築、貴族墓葬、祭壇、銅玉禮器及綠松石龍,且遺址處於「夏墟」。
-
二里頭考古六十年
60年來,二里頭遺址的鑽探發掘工作持續不斷,一次又一次的驚人發現,刷新著「中國之最」,讓中華文明史不斷溯源向上。 1 尋找夏文化,發現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故事要從1959年5月16日說起。
-
五千年歷史看洛陽,走進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圖文:風煙淨(作者授權發布)地址:洛陽市偃師古城快速路北50米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歷史看河南。河南地處中原,黃河在此交匯,文化歷史燦爛悠久。而河南洛陽更是十三朝古都,絲綢之路起點。二里頭遺址便是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中國最早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