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軍從橋上撤退,埋伏的志願軍一槍未放,戰後全連都成了英雄

2020-12-11 觀史談天小阿姨

在韓戰爆發後,戰火一步步的燒到了鴨綠江邊,英雄的人民志願軍為了保家衛國趕赴朝鮮戰場,與當時國力十分強盛的美軍展開了激烈鬥爭,在戰鬥中湧現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保家衛國而戰。

在志願軍剛剛進入朝鮮的時候,各項設施都十分的稀缺,無線電臺只有師一級的單位才有,而且因為敵機的高頻度轟炸,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前方的戰士大都缺衣少食,而敵軍的無線電通訊可以到達排一級,能夠快速有效的傳達作戰命令,而且還有著非常充裕的後勤保障,整體實力比志願軍要強很多。

但就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志願軍依舊穿著單薄的衣服跟敵軍進行了一場大會戰,後來被稱為長津湖戰役,這場戰鬥是志願軍入朝之後的第二場大型戰役,志願軍第9兵團奉命殲滅敵王牌部隊第7步兵師。

在戰鬥還未打響的時候,志願軍就冒著大雪趕到了敵軍附近,並且埋伏在了冰天雪地當中,敵軍的偵察機日夜出動都沒有發現志願軍的蹤跡,嚴寒讓他們認為周邊的深山密林中不會有成建制的志願軍,之後他們為這個想法付出的慘重的代價。

在夜間志願軍向敵軍發起了猛攻,漫天的信號彈讓他們恍如隔世,志願軍趁機攻佔了大量的敵軍陣地,敵軍只能憑藉著強大的火力進行防守。

雖然志願軍在夜間攻佔了陣地,但是到了白天敵軍就會用飛機配合步兵的方式搶回陣地,兩軍對長津湖附近的陣地展開了反覆爭奪,後來敵軍終於支撐不住選擇了撤退。

志願軍當然不會放棄移動殲敵的好機會,第20軍的戰士用雙腿追著汽車跑,死死的咬住了敵軍減緩他們的撤退速度,另一方面派出一個連的部隊到敵軍必經之路水門橋埋伏,想要用兩邊堵的方式牽制敵軍。

20軍的官兵曾兩次炸毀了水門橋,最後就連橋基都被戰士用炸藥破壞,但是敵軍工兵卻很快將橋修復,並且順利的通過了這條必經之路,而埋伏的志願軍連卻一槍沒放,發生這樣的情況兵團司令員非常生氣,派人去埋伏點尋找這群戰士,結果看到了十分悲壯的一幕。

原來這支在冰天雪地中埋伏了六天六夜的志願軍,在零下30度的天氣裡幾乎被冰雪淹沒,整個連的人都保持著埋伏的姿勢都已經犧牲在了雪地上,在敵軍路過他們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成了一座座晶瑩的冰雕,敵軍為了表示尊敬紛紛脫帽行禮。

他們雖然一槍沒放,但是卻一刻沒有停止過戰鬥,所以後來打掃戰場的人用「勇士和陣地同在,英雄和日月同輝」來形容他們,在電影《英雄兒女》中就有他們犧牲時的片段,讓人感懷又欽佩。

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志願軍依舊沒有放棄對敵軍的追趕,直到敵軍從港口乘軍艦撤退,志願軍才停止了追趕的腳步,宣告了戰役的勝利,而這場戰役也被永載史冊。

英勇的志願軍用生命和意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在1952年志願軍戰勝了敵軍開始回國,在路過鴨綠江時第9兵團的司令員忍不住面向長津湖方向,對著犧牲的烈士們脫帽鞠躬,深切的悼念他們。

相關焦點

  • 《英雄兒女》背後的英雄故事:志願軍兩個連,被韓軍當成幾千人
    整個高地的面積不足一平方公裡,海拔高度只有67米,但因其距板門店很近,雙方談判代表坐在談判的帳篷裡都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這座高地。因此奪下這裡對雙方代表心理上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由於此處是敵開城前線右翼的前沿陣地,也是沙川河東岸重要支撐點,因此敵軍特地將韓國海軍陸戰隊第1戰鬥群(團)第1大隊(營)第1中隊(連)2小隊(排)的74人部署在此據守。
  • 抗美援朝冰雕連,129名志願軍凍成冰雕,仍保持舉槍射擊姿勢
    70年前那場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太多英雄故事,戰爭太慘烈,很多文件戰後被封鎖,其中一場戰鬥似乎已經被遺忘。這場戰爭持續了17天,其慘烈程度可與歷史上任何戰爭相媲美。戰後中美雙方不願再回憶這場戰爭。這就是朝鮮戰場上長津湖戰役,改變歷史版圖的原因。
  • 上草洞之戰:志願軍王牌師經典一戰,美軍第一次整編制舉手投降
    1950年11月初發生的上草洞戰鬥,是志願軍王牌師116師的經典一戰。 此戰創下一個記錄,迫降了美軍一個整建制的連隊,震動美軍統帥部,並讓美軍從此終結了黑人和白人分編的制度,全由黑人組成的軍事單位不復存在。
  • 慘烈的長津湖之戰,志願軍全連129人凍死在陣地上,沒有一人畏縮
    戰鬥最激烈的地方發生在1282高地,1282高地是柳潭裡北面的制高點,一旦佔領了這裡,柳潭裡的敵軍就完全暴露在志願軍火力範圍內,擔負1282高地突擊任務的是79師235團。志願軍士兵在突擊過程中踩到了美軍部設的絆索照明地雷,攻擊陣型完全暴露,當即遭到了陸戰1師密集火力的猛攻。許多志願軍戰士還未衝到手榴彈投擲範圍就已經陣亡。
  • 長津湖戰役背後的水門橋戰鬥,志願軍用生命譜寫抗美援朝的讚歌
    志願軍雖對美軍形成分割包圍之勢,但僅靠落後的武器和彈藥一時難以殲滅敵軍。戰鬥持續到第二天,麥克阿瑟和阿爾蒙德終於意識到西線的志願軍有至少5個軍的兵力,而東線的志願軍至少有2個軍的兵力,當然了,他們也知道美軍中了志願軍「誘敵深入」之計而陷入重圍,於是立即命令美軍迅速撤退,並組織強大的海空力量幫助美軍逃離。
  • 抗美援朝最慘烈一戰,志願軍傷亡超過上甘嶺戰役,是美軍的二倍
    這本就杯水車薪的冬裝還未全部送上火車,火車已經向更寒冷的冬天行駛了。 無情剝奪生命的長津湖極寒地獄 長津湖是朝鮮第二大人工湖,其周圍多山,平均海拔1300米,人煙稀少。
  • 冰雕連,零下四十度,長津湖之戰志願軍最悲壯的一幕
    更要命的是炮彈靠人拉馬馱補給,處於零下40度的嚴寒中很多炮彈打出去都成了啞彈,輕重機械同樣碰到這種問題。分割包圍甚至作戰中美軍將坦克、汽車外圍擺上一圈,缺少重裝備的志願軍只能幹瞪眼,白天美軍飛機空中支援,晚上志願軍發起猛攻。
  • 19歲湘西土匪成志願軍英雄!護送紅旗插上老禿山,一人殺敵165
    在眾多的志願軍英模中,有一位戰鬥英雄的出身比較特殊,他就是47軍141師423團1營3連的機槍手金珍彪。金珍彪原來是湖南湘西張家界武陵源區中湖鄉青龍埡村人,湘西是舊中國著名的"匪區",一度有"湘西土匪永剿不滅"的神話。
  • 全國54名志願軍「一級英雄」「一級模範」山東籍就有14人,一文了解...
    在陳德忠的領導下,小分隊有勇有謀、機智靈活,他們時而化裝成敵軍的憲兵部隊,開著繳獲的敵軍吉普車大搖大擺地在公路上設卡檢查往來的敵軍和車輛,伺機捕捉合適的俘虜以獲取情報;時而又化身為當地的老百姓,混在民夫的隊伍裡對敵軍的營地進行偵察。雖然在捕捉「敵情報」的過程中,驚險重重,不斷遭遇敵人的突然襲擊,但他們勇敢心細,善變萬策,迅速獲取了西線敵軍企圖從中間突破,對漢城迂迴包圍的重要情報。
  • 一槍不發,一人不傷,照樣打勝仗,這支志願軍部隊怎麼做到的
    通過志願軍第67軍的戰例,我們可以看到志願軍是怎麼抓俘虜的:1952年12月,據守在直木洞地區的南朝鮮軍第37團,準備南調,敵軍部署將有新的調整,為查明敵情,志願軍第67軍第597團偵察排奉命在月初必須要捕捉到敵軍的俘虜。597團偵察排在分析研究敵情、查摸地形的基礎上,確定採取直插入直木洞南山摸哨,並據此制訂了行動方案。
  • 志願軍特等功臣鄭起:衝鋒號響懾敵膽 「鋼少氣多」退敵軍
    1951年1月3日,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釜谷裡戰鬥中,鄭起所在的志願軍三四七團七連奉命奪取和守衛釜谷裡南山陣地。戰至下午4時許,七連班以上幹部全部犧牲,全連僅剩7人。敵軍再次發起衝鋒,此時七連彈藥耗盡,代理連長鄭起吹響軍號,敵軍以為志願軍即將發起反衝鋒,隨即退回山下。最終七連堅守南山陣地一晝夜,為大部隊作戰贏得了時間。
  • 志願軍連戰連捷,一路打到「三七線」,彭總:我感到有些擔心
    可惜的是,中國人不過聖誕,也沒打算放美國人回家過節,這次戰役又以聯合國軍的失利而圓滿結束。美軍引以為傲的步兵第二師在這次戰役中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傷亡過半,震動了美軍高層。戰後,美八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懊惱的宣稱:第二師已經喪失了繼續作戰的能力。
  • 志願軍雄赳赳跨過鴨綠江上多少橋
    照片的名字叫作《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由志願軍第64軍政治部攝影組組長黎民拍攝,最初刊發於《解放軍畫報》1951年第4期扉頁。近70年間,它頻繁出現在報紙、雜誌、電視上,成為謳歌抗美援朝的經典之作。照片上的浮橋就是抗美援朝期間著名的「馬市浮橋」,位於丹東振安區九連城鎮馬市村。
  • 韓戰:李奇微守漢城4天後敗逃,曾說:要打破志願軍不敗神話
    原來我軍一直都是晝伏夜出,路上腳印也是紛紛被直接掩埋。從中我們也能夠聯想到,當時志願軍戰士的困難環境,不能生火做飯,不能隨意走動,志願軍的衣服還很薄,我們很難相信當時志願軍同時是如何堅持下來的。這些人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我們理應向他們致敬。
  • 5人追擊上千敵軍,光腳在雪地追上汽車,美軍少校剛停車就被俘虜
    ▲韓戰中敵軍的噴火坦克 由於我軍的後勤補給線延長,加之敵軍空中力量的封鎖,使得我軍許多戰士在數九隆冬都只能穿著草鞋,甚至於打赤腳,等著繳獲敵人的物資補充自己
  • 電影《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中國志願軍打得最痛快的一次戰役
    中國人不相信神,但在戰場上,我們總能創造神跡。那條炸不毀的橋,就是中國志願軍用血肉創造的神跡。電影裡,中國志願軍武器比較落後,沒飛機護著,制空權完全在美軍手裡。唯一能壓制敵機的高射炮,炮彈也不多,只能省著打,打完就沒了。整場韓戰,中國志願軍的武器確實不給力。
  • 抗美援朝老兵記憶|鄭起:吹響衝鋒號,嚇退敵軍一個營
    志願軍老兵鄭起鄭起,1932年出生於黑龍江海倫縣,1946年7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鄭起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16師347團7連司號員入朝作戰。在釜谷裡戰鬥中,他英勇無畏、沉著應戰,吹響軍號嚇退敵軍,堅守住了陣地,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榮記特等功一次。
  • 這不是一座普通的橋,是一首英雄的讚美詩
    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獻禮,電影《金剛川》近日在全國上映。而當我們走進影院,會發現,這是一部「非典型」戰爭電影。整個故事只圍繞著一個點——橋,金剛川上的橋而展開。志願軍要渡河,必須建橋;敵軍要阻止渡河,多次炸橋。兩軍對峙的過程中,橋一次次被毀、一次次建好……  《金剛川》取材於真實的戰役。
  • 砥平裡之戰後,主攻的志願軍營長為何抱著犧牲了的戰友悲痛萬分?
    1951年1月25日,中國志願軍開始了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在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中,志願軍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因此,所有的志願軍戰士都對再次戰勝聯合國軍充滿了信心和鬥志,而聯合國軍的戰鬥力,也在志願軍連番取勝的情況下被低估了。
  • 志願軍鋼鐵連用石頭退敵2次,120人僅剩21人
    他一直都堅信,只要炮火夠猛,一切敵人都能夠治得服服帖帖的。也不得說他確實擅用炮火打仗,第五次戰役打響時,範佛裡特才剛上任不久,但絲毫不影響實現他想要給志願軍一個下馬威的想法。同年8月份,聯軍發動夏季攻勢,範佛裡特再次發動炮火猛攻,一度將志願軍逼入絕境。但志願軍精神從未有過退縮,所以即便是彈盡糧絕,用石頭也要打退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