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程,郭名高通臨《鮮于璜碑》,您看漢碑能否這樣寫

2020-12-23 師賢齋

書法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關注、分享和留言。

作者: 郭名高紙張: 半生熟純白書畫紙尺寸: 34x46cmx22毛筆:羊毫墨汁: 紅星墨液硯臺: 普通端硯

臨碑絮語

《鮮于璜碑》立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高242cm,寬83cm,厚12cm。該碑有前後,分陰陽:前碑碑額有青龍、白虎分置篆額兩側,有字16行,滿行35,是謂碑陽;後碑有朱雀,有字15行,滿行25字,謂之碑陰。

碑主為鮮于璜,字伯謙,官至雁門郡太守。《鮮于璜碑》簡述了鮮于璜的生平履歷,文辭簡練、高古,以文採論,亦屬經典。

1973年5月,該碑出土於天津市武清縣高村鄉蘭城村東鮮于璜墓中。一般而言,碑置墓前,志埋其室,此碑一反常態,頗為蹊蹺。《鮮于璜碑》現存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多年前,我曾添置了一冊《鮮于璜碑》,對其碑陰頗感興趣,臨習再三,最後將字帖折騰得散了頁,久而不能通觀。即便如此,我對碑陽還是未動一筆。蓋其樸厚有餘,靈動不足,結體較為平正,少有縱橫、大小之變,缺乏些許靈性。當時覺得,碑陽多方筆,一味鋪毫,很容易寫僵死。既然沒有多大趣味,何必在此耗費時光?

人的認識有其局限性,接受一種風格或審美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試圖打開一扇窗,何嘗不是在尋找新的滋養?

疫情嚴重期間,我整日宅在家裡精臨《西狹頌》,頗有一些心得。某日去工作室寫字,在案頭只翻到幾頁殘帖,正是一直被忽略的《鮮于璜碑》碑陽,於是提筆臨了數張。或許是對筆法、線條有了新認識,把玩、臨習此碑,一時竟然興致大增。爾後半月,我多以此為日課,對其筆法、結字也有了不同往日的看法。此後,在創作時,我有意無意地朝此類風格上靠了一下。

當然,一個人活了四十多年,偶爾吃兩頓狗肉,你就非議人家,說吃了狗肉咋沒見長出狗樣!這顯然是無稽之談。學習書法,需要極強的消化能力,從某程度上來講,臨帖是為了滋補所闕,而非另起爐灶以證明自己模擬能力不差。

通臨此碑,首先,我比較看重它的樸厚。線條粗重固然可得其二三,但一味按筆即是大弊。竊以為,在保障線條相應寬度後,應該注意提鋒不使筆死,這樣,線條才能富有彈性。為此,我採取了以下三種方式:

一、使用極柔的羊毫,這樣,有助於提高馭筆能力,不使筆毫按實;

二、注重線條中段的質量,為保證其厚度和彈性,極力營造合理的行筆發力點;

三、留意書寫的節奏感,使快慢、輕重有所變化。

其次,注意幾種對比。先說方圓,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書法之妙,全在在用筆,概舉其要,盡在方圓。」方、圓有四種表現形式:起收有方圓之別,線形有方圓、曲直之異,空間分割也有方圓之變。方主剛,圓主柔,方圓相濟,始得筋骨;再論虛實,可從線條粗細、墨色枯潤、疏密對比、空間留白幾個方面來著手,既有金石之恣肆,又不能少了書寫的從容和文雅。

最後,關注結體上的縱橫之變,感受其從容且大膽的性情書寫。

誠如上面所言,臨習此碑不是另起爐灶,所以,個人的想法必不可少。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常以大篆筆意為之,講究中、側鋒對比,在無損主體審美的情況下,於輔筆短畫中營造一些小情趣,這也是受于右任先生的啟發。當然,此中分寸感尚不到位,有待此後逐步去完善。

通臨局部

郭名高 1978年出生於昭陵,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安市青年書協副秘書長,西安市鄠邑區書協副主席,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墨池學院書法導師。書法作品多次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篆書展、隸書展、青年展。在《書法報》《書法導報》《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教育報》《西安晚報》《教師報》《陝西日報》等報刊發表書法理論文章及散文400餘篇,出版《郭名高書法散文選》《隨書法去遠行》、隸書論文集《心儀秦漢》3部書,策劃「當代隸書名家解讀」、「當代隸書中堅批評榜」等大型學術活動,並撰書系列評論文章,在書壇引起廣泛關注。

相關焦點

  • 李宗瑋:《鮮于璜碑》及碑文的傳拓
    《漢鮮于璜碑》拓本出現以後,流傳社會,香港《書譜》學術期刊首先發表,隨後,北京文物出版社也以碑帖形式出版。《漢鮮于璜碑》拓本的出版,頓時轟動了書林學界,並被認為是自明代出土《張遷碑》以來,唯一一件可與之相媲美的漢碑。《鮮于璜碑》因此而聲名遠播,享譽中外。我是在1982年剛剛創刊不久的《中國書法》上,看到《漢鮮于璜碑》拓本的影印件的。
  • 中國東漢時期的重要碑刻,《鮮于璜碑》(碑陽)
    《鮮于璜碑》全稱《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是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立。本文中我們看到的是該碑的碑陽,可與以前藝術圍觀發布的碑陰組成完整的一套。碑陰可以通過關注「藝術圍觀」百家好,在歷史圖文中找到它。
  • 從鮮于璜碑看中國的孝悌文化
    東漢《鮮于璜碑》,全稱《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十一月立。碑高242釐米,寬83釐米,厚12釐米。出土時有碑座,座長120釐米,寬73釐米,高25釐米。碑首呈圭形,有篆額,有穿。碑額兩面刻有青龍、白虎、朱雀圖案。碑文分刻兩面,碑陽16行,碑陰15行。
  • 說學隸書之《鮮于璜碑》與《好大王碑》
    翻翻了手機,決定寫寫這看起來也不太「正經」的《鮮于璜碑》。 《鮮于璜碑》書法風格與《張遷碑》有許多相似之外,大都方筆取勢,橫厚拙重,莊嚴寬博,點畫沉穩,風格屬於古樸雄強、方正豐腴一路。
  • 隸書學習必經之路,曹全碑入門,鮮于璜碑脫俗
    大部分書法初學者都會將曹全碑作為入門的書法字帖,學好隸書筆法,感受隸書的魅力,但是學到一定時間以後,就會進入瓶頸,發現自己的字越寫越俗,完全進行不下去了。書法專家介紹,這本《鮮于璜碑》非常適合這個階段的你。《鮮于璜碑》全稱《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為漢隸中方筆流派的典型代表碑陽書風方整樸厚,碑陰真率稚拙。有網友表示,自己也曾經聽說過這個碑帖,學了幾天,但是寫著寫著就沒有興趣了,感覺不夠秀麗,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書帖,然後就放棄了。
  • 把漢碑寫出生命狀態——漢隸名碑禮器、西狹頌臨寫淺論及其它
    從2012年春,我把禮器碑作為我臨寫漢隸的首選,此碑為我國東漢時期重要碑刻,是漢代隸書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碑陽、碑陰、碑側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形質和性情兼具,寓奇險於平正,寓疏秀於嚴密。清人楊守敬等均給予很高評價。由此我幾乎把業餘時間全放在禮器碑的臨寫上。雖然原來也寫過,但只是比著劃劃而已,禮器碑瘦硬的特質、典雅的風貌根本沒把握住。在古人面前,我們永遠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永遠都是一個小學生。
  • 李宗瑋:漢碑篆額的藝術性誇張
    漢碑及其以後的各種碑刻之上端,大都寫有碑文的標題,在漢碑中這個標題絕大多數是用篆書寫成的,極個別是用隸書寫的。此標題稱碑頭或碑額。因為碑額上所題寫的字多用篆書書寫,於是就習慣性地被稱為 「篆額」。用隸書寫碑額者被稱為「題額」。
  • 如何理解《鮮于璜碑》的「氣滿」?筆畫的中實使生命力旺盛!
    如何理解《鮮于璜碑》的「氣滿」作者:蔡春華「氣滿」是對幅書法作品的整體評價,他關係到線條的質量所折射的生命強度。人們常說「不看兩頭看中間」,筆畫兩頭的出入之跡點畫交代清楚,容易被人注意,而筆畫中間中實感和澀行之秒卻容易被忽視,容易出現直率油滑之病。這是初習隸書之常態。筆者認為,《鮮于璜碑》之「氣滿」,當以筆筆將全身之力,通過五指送至筆端,達到筆畫的中實。在鋪毫行筆的過程中,需注意「行」與「留」的關係,即「行處皆留,留處皆行」。凡橫、直平過之處,行處也。
  • 漢隸氣勢之大,無逾於此 (附:漢隸十大名碑)
    特別是「燭」「耀」「流」等字,其左邊的偏旁寫得出乎意料地小,並且向上抬高,仍然顯得勻稱自然,富於變化。如碑中第二個「耀」字,左邊的「火」旁,儘量縮小向上,幾乎與右旁的「羽」字頭相平,但是整個字勢又無左輕右重之感;又如「能」字,左狹右闊,一縮一伸,一反左右相等之態;碑中「舊」「熹」「舉」「馨」等字,根據字形盡勢而長,與碑中其他字比較,竟長了一倍左右,但從整體看又不失和諧。
  • 東漢隸書《史晨前後碑》漢碑逸品 高清大圖收藏下載
    因補垣通溝工程,立市種梓事務,置守吏等乃次第進行,非一時之活動,故在《後碑》「史君饗」三字後至末字雖前後差大不同,但兩碑筆致皆出自一人之手。此碑與《禮器》、《乙瑛》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清萬經在《分隸偶存》書中品評此碑書法為「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其品格當在《卒史》(乙瑛碑)、《韓勅》(禮器碑)之右。」方朔評之謂「書法則肅括宏深,沈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
  • 學隸書之臨帖《史晨碑》
    上一篇說到寫了各一張紙每張84字的不太「正經」的兩個碑,分別是《鮮于璜碑》與《好大王碑》,寫完心下又犯嘀咕,不寫這不太「正經」的,那繼續寫什麼呢?繼續翻手機,翻APP裡的隸書碑刻,細數一下,《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爨寶子碑》《石門頌》《西狹頌》《鮮于璜碑》《好大王碑》這一些,通通都寫過了。前面六個,是通篇寫完一遍的,《西狹頌》寫得只差十餘字,《鮮于璜碑》與《好大王碑》就只各寫了一張紙84字。
  • 1996年出土於河南偃師南蔡莊村的《肥致碑》
    《肥致碑》全稱《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建於東漢建寧二年(169)五月。碑高97.3釐米,寬47.5釐米,隸書19行,滿行29字,有界格。1996年出土於河南偃師南蔡莊村,現存偃師市商城博物館。此碑內容與東漢道流活動相關,《肥致碑》主要是記載了章和二帝與道教徒的交往,故頗為道教研究者重視。墓主肥致,字萇華,東漢梁縣人,是一位蜚聲海內、群士景仰的道家人物,因擅方術而被召入宮,受封「掖庭侍詔,賜錢千萬」。
  • 寫隸書咋入展獲獎?評委解析了13件作品
    今人習隸不外乎兩類,一為取法東漢成熟的名碑,處處注意細節,失去了漢碑的氣象;另一類則追隨當代名家,越寫越新,泯滅了自我。其實,兩漢隸書傳統寶庫中尚存諸多「礦藏」有待開掘,只是在這方面動腦筋的人太少。
  • 《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三公山碑》之探幽
    《祀三公山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但見諸印刷品上,多以《祀三公山碑》稱謂。此碑破損嚴重,現存放在封龍山漢碑館。《祀三公山碑》堪稱神奇之碑,在二三百漢碑名品中,以其卓爾不凡、風格獨特而名世。
  • 白石教你《曹全碑》·並
    作 者 提 示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東漢王敞等人為郃陽令曹全紀功頌德而立。曹全碑立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碑高253釐米,橫寬123釐米。
  • 從黎向群先生臨習《祀三公山碑》談起_南方網
    近期,餘常見黎向群先生在其微信朋友圈發臨習《祀三公山碑》之作,與往年所臨習之作更精進一層,觀其以篆籀之筆法鑄造漢碑之魂魄,呈現漢碑之萬象森羅;觀其結體長中顯方,一變小篆之瘦勁增其渾厚;略加金農、鄧石如、吳昌碩、齊白石之筆意,以增其趣味,得畫龍點睛之效。劉熙載曰:「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 漢隸曹全碑拓本高清字帖欣賞,31幅高清大圖特寫,學隸書的好帖
    小編學隸書首選的就是《曹全碑》,曹全碑裡的變化還是挺多的。雁不雙飛應該只是指橫畫,橫與撇捺共用的時候還是有雙飛的,曹全裡的「居」字就出現了不止一次的雙飛。我練隸書是為了寫章草,但曹全碑、禮器碑、韓仁銘等名碑練了許久,卻一直找不到兩種書體在筆法上的共同點。
  • 寫好隸書,你選擇對毛筆了嗎
    譬如,寫二王小今草,應該用小紫毫或小狼毫;寫康有為,應該用長鋒羊毫;寫于右任,應用中鋒羊毫;寫蘇軾,最好用中短鋒筆等。筆的性能不一樣,所表現的線條也不一樣,書者應仔細辨之。  市面上現代的筆工所作的筆,在原材料、做工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個暫且不提,就論不同的隸書宜選擇的毛筆。
  • 漢碑,乃學習隸書之典範!
    《石門頌》的用筆與其他漢碑不太一樣,更多趨向於中鋒用筆,是大家學習的經典之作。《張遷碑》一般寫隸書,都要去研究《張遷碑》因為它的書法特點,跟其他碑不太一樣不像一般碑刻寫的俊美,它屬於古拙類的書風作品。經過長年的風雨腐蝕,變化比較大,有一種滄桑感和歷史底蘊。
  • 書法名作系列介紹14——華山碑
    華山碑/漢 郭香察現在走到街上,常常會看到一些書寫極為拙劣的店招牌,後面赫然寫上「某某書」的字樣,不由想起漢碑,漢代碑刻,書法精美絕倫者比比皆是,但是卻基本上沒有留下書家的姓名,使我們不得不猜測是一些民間的書法高手所寫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