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亮古詩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2021-02-07 閃亮夜聽


歸去來兮辭

作者:陶淵明 (魏晉)  朗誦:閃亮的日子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邱。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詩歌賞析

《歸去來兮辭》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一篇散文,該作代表了山水田園詩派的最高成就。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陶淵明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41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80幾天的彭澤縣令。

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裡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

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這篇賦就是其在回歸田園之初激動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這篇《歸去來兮辭》寫於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初,但不是抒寫歸田後生活實況,而是他登舟起程之前對歸途及歸田後的想像,讓讀者從中深刻體會他結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堅決與暢快,表明了歸隱田園的決心。

作者縱情縱筆,感情真摯坦率,巧妙地把敘事、議論、抒情、寫景有機結合,處處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文章感情濃烈,語言質樸無華,一種淡遠瀟灑的田園樂趣躍然紙上。

《歸去來兮辭》是辭體抒情詩。辭體源頭是《楚辭》,尤其是《離騷》。《楚辭》的境界,是熱心用世的悲劇境界。《歸去來兮辭》的境界,則是隱退避世的超越境界。

中國傳統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積極用世為人生理想。在政治極端黑暗的歷史時代,士人理想無從實現,甚至生命亦無保障,這時,棄仕歸隱就有了其真實意義。

其意義是拒絕與黑暗勢力合作,提起獨立自由之精神。陶淵明,是以詩歌將這種歸隱意識作了真實、深刻、全面表達的第一人。《歸去來兮辭》在辭史和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即在於此。

 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為什麼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已覺悟到現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的行為是錯的。船在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著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遺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心中欣喜,奔跑過去。童僕歡喜地前來迎接,孩子們守候在門前或院子裡。院子裡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樹菊花還長在那裡;帶著孩子們進了屋,美酒已經盛滿了酒樽。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著南窗寄託我的傲世之情,深知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成為樂趣,小園的門經常地關閉著;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白雲自然而然地從山峰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讓我同外界斷絕交遊。他們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還要駕車出去追求什麼?跟親戚朋友談心使我愉悅,彈琴讀書能使我忘記憂愁;農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著有布篷的小車,有時劃著一條小船,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我)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季節,感嘆自己一生行將告終。

  算了吧!身體寄托在天地間還能有多少時候?為什麼不隨心所欲,聽憑自然的生死?為什麼心神不定,還想去什麼地方?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要不就扶杖鋤草耕種;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清的溪流把詩歌吟唱;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安天命,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在兩宋時代,《歸去來兮辭》被人們所再發現、再認識。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宋庠說:「陶公《歸來》是南北文章之絕唱。」評量了此辭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格非說:「《歸去來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朱熹說:「其詞意夷曠蕭散,雖託楚聲,而無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見陶澍集注本)則指出了此辭真實、自然、衝和的風格特色。宋人這些評論,是符合實際的。 


作者介紹:陶淵明(約365年-427年)東晉末期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名潛,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入劉宋後改名潛。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誦者簡介:閃亮的日子

相關焦點

  • 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 蘇軾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改成了一首詞,第一句就令人淚潸
    晉代著名的文學家陶淵明,在辭官歸鄉的時候,曾經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當時的陶淵明,是最後一次出仕,這一次,他僅僅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開篇的一句「歸去來兮」,便抒發中胸中壓抑了很久的一口悶氣,頓時讓人感到遍體舒泰。「田園將蕪胡不歸?」則以反問的姓氏,表達出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高唱入雲歸去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
    關於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學術界向有分歧。一是赴妹喪說。此說據本文作者自序:「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另一種說法是因不滿官場生活憤而辭歸。《宋書·陶潛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皆持是說,二者只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後者寫道: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 氣質不凡的古風名字,取自《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先生創作的名篇,相信很多人對此都不陌生,但是可能從來沒想過其中也能有大氣不俗的名字吧。《歸去來兮辭》描寫的是陶淵明辭官隱世後的生活,因此全文透露出寧靜舒適,親近自然的感覺,非常的灑脫,其中也有不少風雅的名字,來看看吧?
  • 教師資格證高中語文《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教師資格證高中語文《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2020-06-11 17:20:08| 來源:廣東中公教育
  • 歸去來兮陶淵明,一生只好三件事
    陶淵明是我最喜歡的詩人之一,喜歡他有魏晉名士之風,喜歡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曠達情懷,喜歡他真性情,真自我的人格魅力。陶淵明留下來的詩並不多,就125首,有散文十二篇,如桃花源記,每一首都清新脫俗,優雅清秀。
  • 採菊東籬下,兩篇課文告訴你,陶淵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提到陶淵明,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體現了他追求閒適生活的理想。而「富貴非吾願」更明確表示了他的人生理想不在乎官場名利,由此引發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慨嘆感傷。而中學課本中,有兩篇關於陶淵明自傳式的文章,記錄了他的生活情況與思想狀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五柳先生會傳》是陶湖明的自述傳,寫作年代不詳。《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四十一歲辭彭澤令時所作,文中以無限喜悅的心情,想像歸家後田園躬耕生活的種種樂趣。這兩篇文章都體現了陶淵明的生活態度、生活情想。
  • 花粥歸去來兮歌詞介紹
    此去必經年荒野寒暑換紅顏什麼意思這是花粥演唱的《歸去來兮》。這首歌收錄在《一碗》中,這也是花粥鬧出抄襲風波之後,她出的一張新專輯。而《歸去來兮》則在抖音上火得很快。《歸去來兮》這四個字讓人想到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不過歌詞跟陶淵明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比如「此去必經年荒野寒暑換紅顏」的「此去必經年」,原詞是「此去經年」,出自於柳永的《雨霖鈴》。可能她的歌詞想跟陶淵明一樣瀟灑自如吧。《歸去來兮辭》是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而《歸去來兮》說的是她本人的心境吧。不過從抄襲風波之後,她的負面新聞也是蠻多的。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提及陶淵明,想到的便是學生時代關於他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以及他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於仕宦束縛己志的厭倦,對于田園生活的無限依戀。 他原本是可以憑藉優越的家境博取個一功半名,可是他卻對官場始終是排斥而牴觸的。
  • 寶寶取名:走進陶淵明的「桃源」世界,感受「世外」的落英繽紛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其實不下於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是最見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歸去來兮辭》中的「田園將蕪,胡不歸?」,像是當頭一棒,叩醒了無數困頓的心靈。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被一地「雞毛」沉淪時,心心嚮往的往往是那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
  • 「田園詩派之鼻祖」陶淵明十首經典詩詞,樸素自然,灑脫恬淡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
  • 安心對陽眼中的名士,原來你是這樣的「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並《歸去來兮辭》。上述典故,前者足證陶淵明襟度高潔肅穆,後者可見其才情高蹈,雅人深致。《五柳先生傳》是自述兼述懷作品,行文灑脫無華,真水無香。《歸去來兮辭》以「田園將蕪胡不歸」做引導語,闡述個人美學思想。彼時,陶淵明一生四次出仕並且均退而致仕,結束十三年宦海生涯。陶淵明從二十九歲進入官場,對官場朋比為奸的黨爭就深惡痛疾。
  • 魏晉風骨之陶淵明:歸隱背後是高風亮節還是懦夫行為?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魏晉陶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這首詩當作於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陶淵明四十歲。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行鎮軍將軍。軍府設在京口。陶淵明當時為生活所迫,出任鎮軍將軍府的參軍,在赴京口上任行經曲阿(今江蘇丹陽)途中,他寫下了這首詩。陶淵明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著名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流人物,時人稱其「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由於父親早死,所以從小家道中落,少年時代生活即處於貧困之中。從29歲至41歲,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幾度出仕,擔任小官。但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 閃亮古詩詞: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往期回顧:閃亮古詩詞:《新雷》閃亮古詩詞: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閃亮古詩詞:《竹石》鄭板橋閃亮古詩詞:王安石《泊船瓜洲》閃亮古詩詞:杜牧《清明》閃亮古詩詞:孟浩然《《清明即事》》
  • 隆回縣羅洪鎮一古宅園發現石刻對聯,上書陶淵明詩句
    在這個偏遠小鎮的一座古宅,青磚圍牆的後門,有一幅石刻的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對聯:「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字體為隸書,莊重大方,蠶頭雁尾,一波三折,讓人觀而愛不釋手,遐思萬千。今天的主題就是要說進入後園的這個青磚圍牆的石柱門庭,門柱上石刻陶淵明對聯「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結合古宅院落的景象,這幅對聯真是恰如其分。後門的園子估計是當年用來種花種菜,餵養家禽。如今作為菜地,已經荒蕪,但依稀可以想像當年的和諧氛圍。
  • 陌鄉·歸去來兮|禎旺谷
    儘管我已多次來到這條山谷,可是每次過來,都有一種回歸的感覺,仿佛久別重逢,於是精神放鬆、心曠神怡,那感覺像極了陶淵明筆下《歸去來兮辭》描述的心境,所以我心裡親切地稱它為「歸去來兮谷」。山谷不大,呈倒梯形輪廓,長約七八公裡,隨山勢綿延迂迴。兩側青山翠竹蒼松,谷底梯田溪水人家。舒緩起伏的稻田佔滿了視野,生機盎然、阡陌縱橫。與稻田相依偎的是溪水,源自山上的山泉,清澈可鑑,四季長流。
  • 陶淵明:在糾結中任性地給出另一種人生可能
    其實如果你讀過陶淵明的名篇《歸去來兮辭》,就會發現,他也只不過是一介凡夫俗子,他也會為五鬥米折腰。陶淵明畫像在《歸去來兮辭》之前的一小段序裡,他這樣寫道: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