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北京老牌百貨長安商場宣布開始全場出清,準備封店改造謀求升級。
長安商場正在全場出清。
幾乎同一時間,已經虧損多年的萬達百貨則被披露賣給蘇寧易購尋求新的生路。
近年來,百貨業經歷了大規模的關店潮,而生存下來的也還在不斷調整轉型升級。百貨業未來出路到底在哪裡?專家認為,百貨店的衰敗其實並不是因為電商衝擊,而是百貨業態已不能適應現有新消費的發展和變化。百貨業仍然有機會,但是必須得重構消費價值。
位於西長安街沿線上的長安商場至今已有29年的時間了,佔盡地理位置優勢的這家老牌商場近日迎來了難得的客流量高峰。原來商場正在進行全場打折出清。
3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長安商場,只見商場大門口的四周都貼滿了「改裝,大出清」、「蛻變升級」等海報字樣。而走進商場,所有樓層撲入眼帘的都是「閉店改造」「全場出清」的醒目字樣,幾乎所有品牌都在打折銷售。
記者注意到,二樓服裝更是打出了3折優惠,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紛紛前來選購。不過記者發現,這裡的服裝陳設類似大排檔,到現場購物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很難尋到年輕人的身影,更很難找到年輕人比較認知的品牌。
一位排隊購物的阿姨告訴記者,長安商場的貨品價格比起百盛要便宜點,但比復興商城要貴,因為聽說清倉促銷,所以特意趕過來看看,折扣確實比較划算。不過記者也發現,除了二樓服裝區有不少顧客外,其他樓層的客流則明顯稀稀疏疏。
商場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全面出清是因為商場要閉店改造升級,具體閉店時間有可能到月底。
據了解,長安商場是當年北京老四大百貨商場(王府井百貨大樓、西單商場、隆福大廈、東安市場)之後第一家超大型百貨商場,目前隸屬於王府井百貨集團,經營面積近3萬平方米。成立之初,長安商場也是北京市西城區最大的商場。
記者查閱王府井百貨年報發現,2016年、2017年長安商場相繼虧損2024.5萬元、1600萬元;2018年上半年仍然虧損139.26萬元。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大型實體門店還面臨租金成本高漲的壓力下,位居長安街沿線黃金地段的長安商場屬於集團自有物業,免除租金壓力,但商場還是出現連年虧損。
「對於長安商場來說,不管要不要交房租、成本壓力多大,經營本身的困境才是導致它沒落的最重要原因」,北京工商聯副主席、北京志起未來諮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百貨大而全的經營模式與當下消費者需求已經脫節了。
其實,市場上現有的「大而全」的百貨商場一直都在尋求改變。
百貨業折戟京城最具代表性的還是曾經擁有9家門店的華堂商場。其從2014年關閉望京店開始,一直到2017年5月關閉位於豐臺北路的門店後,華堂目前在北京僅剩下亞運村店。為了力保北京市場的這支「獨苗」,2017年11月開始就對亞運村店開始進行改造。改造後的商場定位為 「歡聚的新港灣」,旨在為顧客打造一個能愉快相聚、一起度過歡樂時光的場所。
3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該店,一進大門,就被店裡到處插滿了的櫻花吸引,溫馨氣氛撲面而來,據店員介紹,商場正在舉行「櫻花節」。
記者注意到,一般百貨店一層固有的化妝品、珠寶佔據黃金位置的模式不再,取而代之除了星巴克咖啡等大眾品牌外,還有西樹泡芙、摩堤工房、繼光香香雞、滿滿元氣棗糕等眾多餐飲甜品,其中不乏網紅品牌;瑞典設計師品牌諾米的第一家店也選擇開在了這裡。
相比以前,二層的女裝則向商務正裝、成熟少淑裝轉化,同時還引進了年輕新銳沫西美髮館。三層則是兒童全樓層,樓層中央區域開設的免費兒童海洋球池,不少爺爺奶奶在一旁,陪伴孩子在這裡開心玩耍。
「改造後的商場比以前環境好了,每層還設有休息區」,和記者一同乘扶梯到三層的李阿姨告訴記者,她就住在商場附近,經常到地下一層超市購買華堂的精細蔬菜水果,質量好。自己以前一般不逛商場,不過改造後這裡舒服。「現在常來,一般是我去買菜,老伴帶著孫子在三樓玩耍,孩子不少穿的用地有時就順手在這裡買了。要是時間晚了,中午就直接在5樓吃飯。」
「我們通過這樣的改造,增加餐飲、娛樂、教育、美發、健身等新業態達40%,目的是改變商場以往純商品銷售模式,讓顧客在這裡享受歡樂、美好的時光」,華堂商場相關負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主力客層呈現年輕化狀態,從原來的30至45歲變成20至35歲,日均客流量跟前一年相比增長了60%,銷售出現明顯上升,2018年年底開始出現盈利。
與華堂商場一樣,爭奪家庭購物消費成為越來越多區域型購物中心運營的發力點。記者了解到,位於雙橋的天蘭LifeStyle雙橋店此前以銷售服裝、黃金珠寶電器為主,去年商場進行轉型改造時,打造「433」新生活中心模式,即餐飲娛樂休閒影院佔40%,兒童業態佔30%,購物僅佔30%左右,商場不僅入駐率從此前的60%提升到90%以上,銷售額也是上漲超過30%。
從一開始就定位為社區居民提供綜合便利服務的甘家口大廈,這些年也在不斷進行升級改造,樓上可以做美容、吃飯,樓下可以逛超市、買蔬菜水果、乾洗衣物,大廈裡還能提供寵物服務、銀行、家政等各種生活服務,跑一次就能解決絕大部分生活需求。成為社區居民生活管家的甘家口也成為翠微股份盈利的重要來源。
據悉,長安商場改造後也將定位為精緻社區生活中心,未來商場不僅將從百貨業態,轉變為購物中心,還將服務中心、娛樂中心、社交中心融為一體。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十分贊同這種改變。「位於社區的百貨可以定位生活方式主題店,可以組織社區藝術節、文化講座等,消費者來了,順手購物就成為自然。」
「外界可能一直認為是電商衝擊了百貨業,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百貨業態發展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同質化嚴重,傳統意義上的百貨業態已經走上了末路,不可能有生命力了,即便存在,也只是名稱上還叫「百貨商場」,但絕不是以前的百貨店了,必須調整商品結構,朝購物中心化、專業店化、超市加百貨化智能店方向發展,增加餐飲、休閒娛樂等體驗性服務。
賴陽則認為,傳統百貨業態過去對消費者的用處現在越來越少了,因此,百貨店轉型的核心就是重構消費價值。
「你對消費者有價值,才會吸引消費者」,賴陽認為,過去可能是換季了,消費者就到百貨商場裡買件大衣,但現在通過電商可以買全球,還可以買到比商場價格更便宜的國際品牌,那麼為何要去傳統商場呢?「但這些根本的變化,並不意味著實體商業就不能生存了」,賴陽認為,消費者以往對百貨店需求改變了,出門逛商場的目標和價值變了,以前是購物順帶吃個飯,而現在消費主力軍年輕群體是為了新奇好玩等體驗才去逛實體店。「一家人帶著孩子先到商場上個親子班,看場電影;然後找個有特色的餐廳團聚下,對於這些人群出門的真正需求,『購物』則成了隨心隨性的行為。」
「長安商場的體量不足以輻射到更大範圍,但其周邊是居民聚集區,居民需求旺盛,因此,定位社區購物中心比較合適」,賴陽認為,這些年來,長安商場很難吸引到年輕人,品牌價值下滑,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讓顧客有充分的進店體驗,引進更多新奇特的商品滿足消費者巡店的樂趣等,這些都比較重要。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胡笑紅 文並攝
流程編輯: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