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是金秋最美的畫卷。9月下旬,走進常德市武陵區蘆荻山鄉,處處是一派豐收的景象: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在阡陌裡畫出一道道柔美的曲線,一片片翠綠的蔬菜穿著蓬蓬的碧裙跳脫出金色背景獨舞,一個個項目基地機器轟鳴奏響產業發展的樂章……
近年來,武陵區蘆荻山鄉深入貫徹實施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紅色精神為引領,深入推進常德市「4+9」鄉村振興示範片建設,通過石公廟、黃愛、蓼子坪、蘆山4個示範村,帶動周邊5個村同步發展。由蘆荻山鄉大筆擘畫的農村新景、發展新曲、振興新卷在武陵大地,正徐徐舒展。
紅色精神凝聚新活力
黃愛村,原蘆荻山鄉天井港和小井港兩村合併而成,是「中國工運先驅」黃愛烈士的家鄉,故而更名。近年來,蘆荻山鄉充分挖掘黃愛烈士的革命精神,投入1000萬元打造省級黃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承紅色文化,培育紅色土壤,播種紅色種子,用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
黃愛精神是什麼?對於黃愛村村民來說,就是不怕艱苦、勤勞奮鬥。「黃愛烈士就是我們村的人,我們不能給烈士丟臉,無論什麼困境,都要不怕苦、肯奮鬥,才能找到出路。」說這話的是黃愛村老支書黃朝佳。他說,黃愛村地勢低洼,下雨就澇,農作物常常失收,因而成為省級貧困村。這幾年,在武陵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蘆荻山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黃愛村因地制宜發展湘蓮基地,打造千畝荷塘,把地勢低洼的弱勢轉化為發展的優勢,引進投資8000萬元的田園綜合體天景花池,不僅摘掉貧困帽,讓農民鼓了腰包,還帶來農村人居環境的大變樣。「現在,我們田園變景區,推開窗戶就是景。」黃朝佳說起黃愛村的變化。
沿著一條柏油路,走進天景花池,雖然荷花的嬌豔已經退卻,但布景的粉紅藤蔓仍把景區裝點得生機勃勃。天景花池項目運營負責人宋波介紹說:「自去年開業以來,天景花池已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年旅遊綜合收益400多萬元。景區運營以後,解決周邊30多名村民就業,平均月工資3000元左右。景區周一到周五免費對村民開放,吸引不少村民遊玩,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環境。接下來,我們將結合黃愛紅色文化,打造黨建團建基地,打造一條具有革命傳統體驗、紅色精神傳承、綠色休閒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紅色主題鄉村遊產品。」
在黃愛村,紅色精神已凝聚成蓬勃的發展力量。在黃愛烈士精神引領下,該村還引進千畝富硒草本咖啡種植基地和湘西北康養文化產業園。黃愛村村民563戶2152人,有24戶61人已全部脫貧,人均收入達1.2萬元。「下一步,我們將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繁殖『紅色』細胞,把黃愛紅色文化融入到鄉村產業的『細胞』中,把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建設出具有新時代特色的鄉村產業鏈。」蘆荻山鄉黨委書記孫家輝說。
築牢堡壘豎起「鐵脊梁」
車行至蘆荻山鄉大關廟村,金色的麥浪翻滾,一臺臺收割機轟隆作響。一圈下來,縷縷稻穗變成了顆顆穀粒,曬滿前坪。貧困戶梅昌明在村道兩旁割完草,又給油菜打藥。看著別人收谷,他也心痒痒:「現在家家戶戶水稻收成好,收割機都忙不過來。我有兩畝水稻,正在排隊等著呢。這要放在以前哪有排隊的景象呦,年年顆粒無收,肚子都填不飽,愁死人啊!」
話沒落音,58歲的村民梅友進卷著泥褲腿走了過來,拍拍身上的灰說:「今年收成好,一畝田少說產550公斤稻穀,我七八畝水稻,收入過萬元。今年這麼大的水,水稻都沒被淹,全靠村支兩委,給我們老百姓辦了大實事、大好事。現在村裡人個個幹勁十足,你追我趕奔致富。您瞧瞧,這幾年村裡蓋了60多座新房,添了300多輛小車。」
民腹飢而囊空,村貧瘠而屋漏。以前大關廟村是個典型的水窩子,每遇大雨,上百畝良田絕收,是省級貧困村。靠天吃飯的村民沒有收入來源,村裡人心渙散,常常上百人結隊上訪。村黨支部書記換了一任又一任,沒有一任幹上兩年。面對大關廟村的窘境,蘆荻山鄉歷屆黨委政府堅信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頂梁柱」。「我們配優班子、建強隊伍、築牢堡壘,重點解決大關廟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問題,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蘆荻山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唐鵬程說。
2014年,大關廟村支兩委換屆。當過兵,把水產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的村民梅開會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後,細心的他發現大關廟村十雨九澇,除了地勢原因,還在於排水不暢。水草像棉被一樣覆蓋著一條條溝渠,影響農民生產。為此,他跑部門、籌資金,大刀闊斧地興水利、通溝渠、建橋梁。短短幾年時間,梅開會帶領村民疏通硬化5000多米溝渠,改擴建24座小橋,硬化道路15公裡,徹底改變內漬嚴重問題。從此,每到收穫季節,家家戶戶稻穀曬滿坪。
「糧食年年豐收,村民們有了幹勁。農閒時,村民紛紛進城打工。每到凌晨四五點鐘,大關廟村道都是車水馬龍,大家趕著出去上班。大家齊心謀發展,也就少有人再去上訪。」梅開會說。
眼看又快換屆了,鄉幹部下村調研摸底。說到換屆,村民們馬上圍了過來:「梅書記可換不得,他可是我們村裡的『主心骨』,全村的興旺都要依靠他呢!」
做優產業託起振興夢
進入10月,蘆荻山鄉蘆山社區羊肚菌基地開始著手培養羊肚菌菌種,準備明年春節上市。常德市永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永春介紹道:「目前公司以種植羊肚菌和靈芝為主,年產值達5000多萬元。特別是羊肚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市場反響好。明年,我們計劃把羊肚菌基地擴大到1000畝。」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近年來,武陵區蘆荻山鄉做優農業產業,重點打造千畝天景花池田園綜合體、千畝農產品物流園等農業產業6個千畝工程,蘆荻山鄉羊肚菌產業園便是其中之一。
「依託羊肚菌基地,我們為社區68人提供了務工崗位,其中20%是貧困戶,人均月收入達3000多元。產業扶貧注入資金50萬元,永春堂為109名貧困人口每年每人分紅200元。現在,上市公司惠生肉業活禽宰殺項目和一家新興環保材料公司也落戶蘆山。建成後,蘆山社區集體收益將達150萬元以上。」蘆山社區黨總支書記康偉說,產業興旺了,居民的口袋也跟著富起來了,現在5000多名社區居民年人均收入達1.5萬元。
今年52歲的康木蘭身患乳腺癌,為了治病家中債臺高築。2014年,她們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考慮到她在外打工早出晚歸,身體吃不消,村裡推薦她到羊肚菌基地做出菇管理工作,每年工作不到8個月,收入有2萬多元。「社區有產業,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現在,女兒也工作了,老公打工一年還可以賺4萬多元,家裡日子越來越好。」康木蘭說話時中氣十足。
沿著蘆山社區一條整潔乾淨的瀝青路行走,道路兩旁栽滿了櫻花和海棠,待到明年盛開時,又是一道風景。居民鄧國慶站在路旁,感慨地說:「這條4.1公裡長、6米寬的瀝青路,得益於鄉村振興建設,整合資金才修起來。社區產業興了,路也好了,居民腰包鼓了,幸福日子來了。居民們生活的變化看得見、摸得著,所以我們老百姓把這條路喊作『振興路』!」
(文/姜鴻麗 毛文嬌)